二 兒 而 的讀音是如何從日母變成官話這種翹舌音的?

時間 2021-06-05 12:43:36

1樓:

i>> (~~)。

也可能是/,總之三個階段的都是帶翹舌音姿的,變化在於舌面音姿的有無和位置。

本段編輯此答案:兩步音變的時間問題。參照漢語語音史上的韻母麥耘的6L階段,第一步作為由B階段到C的變化可能在南唐就在北系官話肇端了。

較早體現第二步的暫時曉得1606《等韻圖經》把而耳二放到影組洪音,和還在日母的日字不同。對南系官話和鄰接的大通片等部分方言來說,支脂之合流、莊三化二后章組日母翹聲細韻的音類格局可以長期無實質變動,下文將說到只要入聲不掛就可以在音類觀上滯古;《耳目資》是乙個各異讀層的平翹都不限於北系/不北系的重要明證,已經有了而日分化,那麼暫時認為南系官話在明末已經有較權威的方言發生第二步,第一步離第二步遠近皆可,性質還可能是簡單模仿北系音值。

大華北好說,元《中原音韻》等材料反映大華北的a.止開章組日母比b.止開知組與深臻曾梗攝三等知係要先脫離i,即i>/[_]σ,當代北京的日字屬於後一階段。

IPA期刊李蕙心&徐云揚〈標準漢語〉一文認為本身就是拼音"zhi chi shi ri"的韻腹 ((『in isolationor when following [,

2樓:Reinhard

這個音,僅表示止攝開口日母字如「兒」、「耳」、「二」等。

早些時候,日母的止攝字發生了i——>i、i的變化在《中原音韻》中,「兒」這些字都是支思部的韻,所以十四世紀時還是讀。

而「日」字是屬於齊微部的,當時讀i,後來才變為。

十七世紀的《西儒耳目資》中,體現出了音,《等韻圖經》也把「兒」等字列為影母。大約在這個時候或更早,發生了如下變化:

兒——>

日i——>

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3樓:蘓北電鑽殺人狂

按照音變規則,現代普通話中這些字的韻母應該和「日」[ ]的韻母一樣。由於入聲韻消失時產生鏈推而將這些字推成韻母。《中原音韻》中這些字就是舌尖母音(唯獨「兒」有[ ]及[i]兩讀),而當時的「日、入」兩字則音[i],還未變成舌尖母音。

到了明代晚期,官話音系中發生了i > > 這一推鏈,使得原本讀[ ]的「而、兒、耳、二」等字變為零聲母的韻。這一變化在明代《韻略匯通》及《西儒耳目資》中得以體現。

《韻略匯通》(1642)

[ ]韻母:「而、兒、耳、二...」;[i?]韻母:「日」;[y?]韻母:「入」。

《西儒耳目資》(1625)

韻母:「而、兒、耳、二...」;[?> ?]韻母:「日、入」;[u?]韻母:「入」。

接下來到了清代[ ?]、[u?]二韻母的入聲韻尾消失,音韻格局就和今天普通話無異了。

為什麼普通話中 二 和 兒 而 爾 耳 拼音相同,但讀音不同?語言中有哪些類似的問題?

遙遠 兒 而 爾 耳 既可以讀 也可以讀 a 非正式口語中經常讀 正式的朗讀中一般都讀 a 二 只有乙個讀音,就是 a anna 覺得是er在需要大聲或者強調意義或情緒重讀的時候就變成了ar 想象一下接受嚴肅採訪好好說話的大張偉和上綜藝的大張偉因為er的發音位置很難大聲 ar就容易的多 小雲哥哥 在...

為什麼是從愛爾蘭到契丹,而不是從葡萄牙到日本?

明天更好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首先,對於中世紀的西方人來說,歐亞大陸就是整個世界。當時的地圖繪製能力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所以愛爾蘭確實在當時的認知中就是歐洲最西方 東方的契丹,就是中國。這個是馬可波羅前往中國的時候,貌似當時的中國叫夏丹,翻譯回去的時候誤譯成了契丹。所以,從愛爾蘭到契丹的意思就是全世...

標準讀音是如何確定的?

快樂23 道行的解釋 道行總共有十個意思,而行本身有 h ng h ng h ng x ng x ng 當我第一次發現,我就在想,這些發音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出現,我覺得這五個發音,對應的是道行不同的意思,為什麼,因為古漢語一字多音,也就是它的字和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意思,1 通行 2 在通道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