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捲舌的音節 shi chi zhi 是如何兒化的?如何用國際音標描寫?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語音現象?

時間 2021-05-05 18:06:22

1樓:jointer

sh ch zh這些音本來就是乙個音素,既含母音又含子音,但子音和母音不是連讀而是重疊在一起的,對比日語五十音圖的す じ和つ,可以知道這個母音是u,子音可以是dt或zcs,但不存在連讀關係,也就是つ不讀tu,而國際音標只能表示連讀關係的子音和母音,所以說不能用國際音標表示漢語的知吃師這些字。

為什麼日語的つ不讀tu?這是因為日語的う在上古讀ü(宇)不讀u,而t和ü以及s和ü不能拼從而發生切變。

2樓:「已登出」

以shi為例,「事兒」的發音為或。

因為e的發音為,所以she的兒化與shi的兒化是不同的。至於she的兒化該如何標音,我就不知道了。我是廣東人,對兒化音的了解不足,雖然平常說話也經常用到兒化音,但也沒有看過兒化音的嚴式國際音標標音。

3樓:UntPhesoca

2020.6.3 更新:有一派口音 A 組的預設標準發音就是單元音 ,並且 同樣是標準普通話的發音。這樣的話,A 組的韻母描寫成 和 都是可以的。

2019.4.21 更新:拼合型兒化韻尾記作 不符合實際,因為這個韻尾通常是捲起舌尖的,幾乎沒有舌面作用。如果要強調它是乙個比 更鬆更開的音,可以生造乙個 來表示。

首先,標準普通話中 zhi、chi、shi 的兒化與 zhen/zhei、chen、shen 的兒化讀音完全相同(這些兒化韻以下稱為 A 組)。

其次,A 組與 zhe、che、she 的兒化(以下稱為 B 組)讀音不同。

A 組與 B 組的差別是什麼呢?A 組是拼合型兒化韻,B 組是化合型兒化韻。拼合型兒化韻有乙個韻腹和乙個兒化韻尾,二者之間有過渡,形成明顯的舌位動程;化合型(又叫融合型)兒化韻是「兒化」性質從頭到尾貫穿於主要母音上,只有乙個發音動作(介音除外)。

因此,用單元音 來表示 A 組是不符合語音事實的。

A 組的韻腹是中母音 沒有問題——當然,韻腹也已經帶有一些兒化色彩了,但是沒有必要寫出來,如同我們沒必要把 ang [ɑ] 韻腹的鼻化色彩寫出來——那 A 組的韻尾如何描寫呢?它是乙個與 ri 的韻母對應的韻尾(就像 ai 的韻尾對應的是 yi),那麼就可以寫成 或 。

兒化還自然地帶有一些咽化,不過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冗餘特徵(就沒必要寫 或 ),或者認為它已經被勾「」暗含了(沒必要寫 或 )。

結論:根據記音習慣(對韻尾的記法的約定)的不同,A 組可以有如下 3 種符合實際發音符合國際音標規則的記法

a.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

b.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

(如果將 ai 記為 [aj])

a. 或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且不使用「」)

b. 或 (如果將 ai 記為 [a] 或 [ai],且不使用「」)

至於 [r] 的記法,是不符合國際音標規則(兒化母音應該用勾「」)或不符合實際發音([r] 是齒齦顫音)的,它只能用於 /r/ 這樣的音位分析。

另外,B 組同時存在兩派發音,一派介於 和 之間,另一派是有動程的 (儘管兩派的 e 的發音都是有動程的 )。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語音現象(zhi 兒化後原韻母丟失,變得與 zhei/zhen 的兒化相同)呢?zhi 的韻母本身就是舌尖母音了,化合型兒化並不會給它帶來什麼變化,因此只有拼合型兒化的路可走。單元音韻母的拼合型兒化就是直接在韻母後面接 (如 i、ü + er → [i]、[y]),但「汁兒」zhi + er → [t] 這樣的發音馬上就會變成 [t],與「真兒」相同。

因為這個「介音」 與聲母部位相同,會被聲母吞沒。

A: , B: ^——李思敬《漢語「兒」 音史研究》(「^」表示原文中上標的「」)

A: r, B: ——石鋒《北京話兒化韻的聲學表現》

A: , B 未出現——朱曉農《語音學》

A: r, B: r 或 r(兩派)——林燾《北京話兒化韻個人讀音差異問題》

A: r, B: r——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重排本)

A: , B: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但是為了方便寫成「-r」)

A: , B: ——徐世榮《普通話語音知識》(但是為了方便寫成「-r」。「」是舊版國際音標裡兒化母音的記法)

A: r, B: er——《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不是國際音標)

4樓:漢言

zhi chi shi ri的母音(暫用符號Λ)卷不捲舌對音色都沒多大影響,它們的兒化形式是在原音節後面加乙個捲舌母音[e'](誒)。

為什麼要加這個[e']而不加別的,因為[e]的舌位與Λ最接近且捲舌後音色變化明顯。

普通話裡與[e]舌位最近的母音還有г(平舌日) .i(衣) .v(魚) .

ee (恩)。其中г和Λ一樣可以捲舌但無兒化效果,而i v ee則不能捲舌。對於不能捲舌或捲舌無果的,兒化形式只能只能採用臨近臨近母音的捲舌音,上面這幾個母音只能用e『,εε(an安) ε.

(ie中的e)的兒化只能用臨近的ε(ai挨)的捲舌音ε『。

ji qu等的兒化表面上看是在其後面加e『,但實際上都是把原來的音節核(不捲舌或捲舌無效果的母音)換成新的音節核(捲舌的母音)。普通話音節都是由輔-介-核三個部分組成,如zΛ(只)的全拼是z-Λ-Λ,兒化為zΛe『 , ji(雞)的全拼是j-i-i,兒化全拼為jie『 簡做je『,bεε(班)的全拼是b-u-εε,兒化為b-u-ε『簡做bε『,go(狗)的全拼是g---o,兒化為g--o『簡做go『,sΛ(事)的全拼是s-Λ-Λ兒化是sΛe『,cΛuee(春)的全拼還是c-Λu-ee,兒化為cΛue『。

我不認同拼音的ei是雙母音,也不贊同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

5樓:李溯本 Unancha

我覺著我的口音似乎可以有 zhi、zhir、zheir 三重對立,很正式地說「紙」就是 zhi,放鬆一點兒就成了 zhir,而如果刻意兒化則變成 zheir!第二種跟第一種比起來,乙個是口腔得放鬆,再就是韻母中帶一點兒摩擦,雖然差別很細微,但應該還是能聽出來,至少發音人自己很清楚它們不一樣;兒化固然可以用母音加 (小 )來表示,然而第三種發音的母音舌位,並沒有乙個音標符號能直接寫出來,我感覺 eir 中的「i」大概是個半前、半高母音,介於和之間,而 air 中的「i」應該也是半前、半低母音,介於和之間,直接讀是像青語這樣的小口型方言,加上和 a 的韻腹就成了大口型的讀法——其實半前母音,半低到半高這個範圍,才是發兒化音的首選位置~~

音節多的語言要比音節少的語言效率要高嗎?

Mansour 題主可能需要先弄清音節 syllable 和語素 morpheme 的關係。音節屬於語音學 phonetics 的範疇,表示音位和音位組合起來構成的最小的語音結構單位 語素屬於形態學 morphology 的範疇,表示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語素的功能是構詞,需要符合 最小 有發音 ...

英語 bottom 的第二個音節的音節核是母音 schwa,還是成音節子音?

查了一下各大詞典,我覺得可以肯定bottom的m不會是成音節,比如比較LPD上button bt n 和bottom bt m 前者 n 是成音節,且t在齦鼻音 n 前往往會變喉塞音,tn 會變鼻腔爆破,這是因為 t 和 n 的調音部位都是上齒齦,容易互相影響 而 t 和 m 則相差較大,botto...

語言學中的音節是什麼?

Articulatum 我這篇回答詳細寫了音節在語音產出上的本質。請參考。漢語的入聲 英語的失去爆破 與日語的促音是不是相似的語言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語言現象? 小雲哥哥 從語音學的角度來說,音節就是以乙個不成阻 響度大的音為中心,以及其周圍的響度較小且成阻的音,組成的乙個單位。比如 ft 中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