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要不恥下問,為什麼又說不與不如己的人為伍?

時間 2021-06-02 17:25:37

1樓:楊大眼

「不恥下問」: 指的是當遇到自己不擅長不懂得的事情,敢於承認和發問。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為恥。這是對他人保持開放的心態和謙遜;

「勿友不如己者」:是指,為友者必有所長,處處都不如自己的人,無法尊其為友與之為伍。這是對自己保持約束和自持。

2樓:千巖

無是沒有的意思,友是名詞,朋友的意思。

如果果表示對後面動詞的否定,一般用勿而不是無。

要是這能理解成了朋友都比自己厲害。那問題來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就只能解釋成為子的老師是社會人群總數-2了?

3樓:徐曉軼

是兩回事。

夫子的時代是乙個等級身份的貴族統治時代,和強調平等、個人價值的現代社會是不一樣的。而且夫子那個時代,知識是被貴族所壟斷的。而士都是貴族,夫子晚年更是大夫,是貴族中的上層了,還是與聞國是的國老,地位崇高。

不恥下問其實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樣,說的是要將知識和身份系統的脫離開,夫子入太廟,每事問。不懂就問、不懂就虛心學習,謙虛乃為學之本。

無友不如己者和學沒有關係,儒家稱友,說的是志同道合,是事業上的同伴,是志向、愛好、價值觀相同、相近的夥伴,所以這個無友不如己,是不和消極萎靡的壞人為伍

4樓:Kevin S

不恥下問是為了求得知識,針對為了求解而拋開與之不相關的因素(比如覺得羞恥)而言的,只是暫時性的;

不與不如已的人為伍,是從巨集觀角度來說,兩者不在乙個層面上,沒法靠近,因為沒共同語言。多半是指相互間長久的交往。

但如果上層人士有不清楚的問題,而下層認識知道答案的話,那就該不恥下問,但問個問題並不代表上層人士已經與下層人士為伍了。(比如問路)

孔子稱讚顏回「好學」,為什麼又說「不遷怒,不貳過」?

賈鈺辰 你的不二過是偷換概念,先秦儒家非你講的意思,比如說乙個人說了謊話,知道了自己的過錯,但是有幾個人可以再也不說謊的?古人好學,不是指書本的學問,是一種修身的學問 這裡的對好學的回答不遷怒,不貳過說的是顏回,但回答的物件是魯哀公,魯哀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耳根疲軟,行事表裡不一,作為君主,不懂鬥...

孔子為什麼說 仁者必有勇 ?

遲飛 易經繫辭 有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何以守位曰仁。仁就是統治者守衛自己統治的心法。或者說叫 覺悟 仁者必有勇,如果統治連勇略都沒有,那麼就不配統治了。要統治,得要配統治。不然會被乾掉的。 金石玉貝 引用一段我自己寫的仁 義的定義 ...

說諸法實相,但是為什麼又說諸法空相???

應做如夢觀 因為諸法實相,諸法的真實樣子就是 諸法不存在,也就是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有點繞嘴。其實諸法實相是乙個,但是有兩個說法,乙個遮詮的說法,就是說它不是什麼,乙個是說它的樣子是什麼,這是表詮。遮詮的說法就是,諸法 我們眼前的一切,不管是山河大地還是男女老少,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本質來說就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