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的要義有哪些?

時間 2021-06-02 05:00:49

1樓:詩哲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又名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

陽明學要義

1.1 「心即理」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王守仁指出 :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 傳習錄卷上 3

1.2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

1.3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1.4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1.5 「士農工商」

王陽明認為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

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1.6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學界對四句教的理解眾說紛紜,歷來就有爭議。

陽明學#.E2.80.9C.E5.BF.83.E5.8D.B3.E7.90.86.E2.80.9D

2樓:子正

陽明學有「四句教」,你可以baidu一下。

弄清楚它,《傳習錄》可以看看,主要看看書信部分。

「心即理」這種說法,不放在乙個更大的環境裡看,僅僅以己意度之恐怕不行。

王陽明的學說我感覺很淺。

學陽明學的人常說 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是真的嗎

凡星 是。什麼是良知?良知就是良好的知道。先有良好的知道,還要去踐行,也就是致良知,能做到 致良知 也就是知行合一。什麼是知行合一?比如說 陽明先生自己1個人,對方有10個人,以陽明先生的武功可以撂倒8個,但最後還是會因為體力不足而被剩下的2個人打死。那麼陽明先生一開始就會毫不猶豫的逃跑 這就是知行...

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學有哪些異同?

區別是,心學不離日常人倫,不離普通人的生活,是在事上學。而參禪是有特定方法的,關注點主要在自性實相上,在物上參。從這一點來說,儒家平和廣博,無所不至,禪宗精研一點,一通百通。相同的,都是關注生命實相,儒家不捨棄人與人的關係,格致誠正,從關係中發現實相。而佛家則先摒棄外緣,精思參悟,探尋真相。乙個素質...

王陽明的心學有什麼好處和弊處?

知止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 曰 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禮記 學記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