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如來藏心性上應該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07 02:19:45

1樓:法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修行之人,不住善,不住不善,不住有,不住無,不住斷,不住常,不住空,不住實,不住我,不住無我,不住生,不住滅,不住法,不住非法,不住有心,不住無心,不住善,不住惡,若生如是心,行一切善法,即與一切法相應,

2樓:行雲流水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種空觀法門,不是在描述佛性或心性。「無所得無所失」是空觀的境界,不會「一切現成」,而是經過了努力才會得到。

如來藏是本體論的思想,另一異名為佛性,「本自圓成」「本然如是」都是在描述這個本體,其他比較有名的形容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3樓:驪珠

歪個樓突然想到那天看六祖壇經,裡面六祖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老師說這時六祖還未徹悟,這時他的見地是偏空的。後面五祖三更為其說金剛經,正是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時,六祖徹悟。

之前我一直把重點放在應無所住上,但是我最近重讀又覺得可能無所住和生其心都很重要,甚至六祖可能悟到的是「生其心」這點,即是大乘佛法有的這一面。有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而不是只求自了不動心念。

回到這句話,其實前面還有一段「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結合起來看,或許是不應住境生心的意思。

對此有很多相似的可以一起參悟的句子,比如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菜根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包括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也可描述一下無所住的境界,但是如果題主要問在如來藏心性上如何理解,真空如何生妙有,這個我覺得需要證悟,不是能以思維意識去推理的,或許做到「無所住」的時候,真如之性發起,就能明了了吧。

4樓:普波居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中的句子。《金剛經》是般若法門的經典,要解經義,最應該從般若的義理上去解。

而講如來藏性是唯識的內容,去解般若經義,這跨越太大,學習基礎不深厚,很難圓融。尤其般若都搞不明白,有加入晦澀的唯識概念,非亂了不可。

如你所問,答案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應離如來藏遍計所執,而證圓成實性。不好懂吧?!

5樓:妙智明遠

6樓:筱妍

不管我寫不寫回答,已經違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我寫回答,心已經有所住

我不寫回答,心也已經有所住

要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五戒十善六波羅蜜,少欲知足,精進修行八正道。

7樓:天台太白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要描述怎麼循心的動態而行。這個心是一切心。

比如說我在開車,如來藏心是車的發動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怎麼符合交規地駕駛這輛車。

金剛經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問何心可無所住?何心無所住竟還能生其心?

放下我見就知道了 我見是第六識 意識 的造作 慣性。第六識本來就能感知當下五蘊的所有資訊,只因為有這個慣性,未證悟的人會以這個慣性為工具,思考 直覺判斷 想象 乃至刻意地 覺知 遺憾的是,思維再快也是下一瞬間的造作,上一瞬間的資訊已經收集完畢了卻視而不見,還用下一瞬間的造作去概況上乙個瞬間的資訊。永...

金剛經中的三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該怎樣理解?

心樂淸華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有人問我,供佛的水果就供了10分鐘,佛能知道嗎?管事兒嗎?是不是明天再拿下來?我說你供一秒鐘,你供一念,你想端上去那一念如來都悉知悉見。十法界眾生起心動念諸佛菩薩悉知悉見,你還沒端上去呢,你還沒端上去呢,你還沒供到那兒呢他都知...

金剛經裡面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怎麼理解?

住就是住相的意思,何為住相?比方說你揹著個Lv包包向我走開,我一看,哇,世界頂級名牌包,再看看自己的包,這簡直不是包,這個時候我住相了,但是我馬上反應過來,雖然lv包包多麼貴重,但不妨礙我的寶還是包,這時候我沒有住相。當你把各種各樣的表像都空掉,你的本心就會生出,於是自見本性,自見佛性,此刻你頓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