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應如是降服其心,是不是就是當下應該如此,還是想都不用想?

時間 2021-05-08 05:15:24

1樓:Helen

看你如何理解應如是降伏其心了。 你不同的心,降伏的方式是不同的。那麼如是的意義也就不一樣了。 讀經的目的是修行。字面理解意義不大,關鍵怎麼指導你生活。

2樓:平安微塵裡

降伏其心有各種各樣的外在的表現,所以並不能用你所說的應該如此或者想都不用想來概括。降伏其心的內在體驗大約是安心且自由的吧。我也不知道。

3樓:alantuo

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你說是不是當下?

想即活死人,不想則死活人,你說是想還是不想?

當體即空,你先用針扎自己一下,看痛不痛,你再問為什麼還要修定。

4樓:木有掉線了

當體即空從大詞典的解釋來說是一切之有為法不必分析壞滅事體而使為空,其事體本為空無也。蓋因緣生之法,如夢如幻,無實性也。觀如此當體即空,稱曰體空觀。

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觀法。也是我們常說的緣起性空,真空妙有。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鏡映照。但照前境,不隨境轉。

妍媸自彼,與我何干。來不豫計,去不留戀。

5樓:三步一顛

說當體即空是為了遮止一切法有,修不修定和當體即空的真實義有什麼關係?如果強說有關係,也是因果關係,如《大智度論》中所說「住此三昧定中,能了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所謂的畢竟空。」

如果執行想都不用想的話。木頭人就已經證悟了。

6樓:能依

「如是降伏其心」,關鍵要理解何為「如是」,如者,非是非非,離二元對立,不墮邊見,不執邊見。

如是者,不執不拒,隨當下緣。

面對諸般人、事、物等緣法,若能做到「不執不拒,隨當下緣」,自心自然呈現被降服的感受,這就是我個人理解的「如是降伏其心」,供有緣人參考。

7樓:菩提心

心佛眾生一體,要發心度盡心中所有眾生(貪瞋痴慢眾生、妄想執著眾生、惡見無明眾生等)才能入無餘涅盤(成佛),或只有成佛入無餘涅盤才能度盡心中所有眾生。度盡心中無量無邊眾生卻無眾生可度,因心佛眾生無二無別。降伏其心通俗講就是修正眾生的心意識入佛正知見。

當體即空是實相,我們要實證才能現量觀到此實相,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實證需修止觀,產生般若大智慧型才有能力觀到實相。供參考。

金剛經中的三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該怎樣理解?

心樂淸華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有人問我,供佛的水果就供了10分鐘,佛能知道嗎?管事兒嗎?是不是明天再拿下來?我說你供一秒鐘,你供一念,你想端上去那一念如來都悉知悉見。十法界眾生起心動念諸佛菩薩悉知悉見,你還沒端上去呢,你還沒端上去呢,你還沒供到那兒呢他都知...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如來藏心性上應該怎麼理解?

法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修行之人,不住善,不住不善,不住有,不住無,不住斷,不住常,不住空,不住實,不住我,不住無我,不住生,不住滅,不住法,不住非法,不住有心,不住無心,不住善,不住惡,若生如是心,行一切善法,即與一切法相應, 行雲流水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一種空觀法門,不是在描述佛性或心性。...

金剛經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問何心可無所住?何心無所住竟還能生其心?

放下我見就知道了 我見是第六識 意識 的造作 慣性。第六識本來就能感知當下五蘊的所有資訊,只因為有這個慣性,未證悟的人會以這個慣性為工具,思考 直覺判斷 想象 乃至刻意地 覺知 遺憾的是,思維再快也是下一瞬間的造作,上一瞬間的資訊已經收集完畢了卻視而不見,還用下一瞬間的造作去概況上乙個瞬間的資訊。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