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上看,愛的本質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00:19:44

1樓:

真正的愛是從你裡面自然湧現出來的喜悅,它沒有原因,也沒有動機,只是去分享它所產生出來的喜悅。

當我們變得依戀於任何人或者任何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在逃避面對自己。事實上,想要依戀於某個人或者某個東西的慾望就是一種逃避我們自己的設計。當別人繼續變得對我們越來越重要,在相同的範圍之內,他變成了我們的中心,而我們成了圓周。

我們在一生裡繼續保持以他人為中心。那麼乙個人的自己永遠都無法變成中心。

不快樂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依戀別人,對別人有期望,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快樂。你從來都沒有真正得到過快樂,但那個希望一直都在。而每當那個希望垮掉,挫折就開始了。

因此,在最初的體驗裡,我對別人就大失所望,我再也沒有嘗試過。那個方向對我已經關上了門,所以在那之後我再也沒有悲傷過。然後一種新的快樂開始被體驗到,它永遠都無法來自於別人。

快樂永遠都無法來自於別人;被創造出來的只是乙個對於未來快樂的希望。事實上,所接收到的只是快樂的影子。

當第一次和自己相遇,剛好是相反的情況。當乙個人和自己相遇,一開始會體驗到不快樂,但當這個遭遇繼續,真正的快樂就一步步地到來。相反,與別人相遇一開始會帶來快樂,但最後卻是不快樂。

所以,對我來講,乙個人被扔回自己開啟了通往靈性的旅程。我們怎麼被扔回去是另外一回事。生命給了那麼多機會,讓乙個人被扔回自己。

不過我們越聰明,我們就會越快的用那個機會拯救自己。在那樣的時刻,我們走出了我們自己。

如果我妻子死了,我會立刻找新的,然後我會和另乙個人結婚。如果我的朋友沒有了,我會開始找其它的。我無法留下任何空隙。

填滿了那個空隙,那個本來可以把我扔回自己的機會就立刻失去了,伴隨著它巨大的可能性。

如果我變得對別人感興趣,我就會錯過通往自己的旅程。你一直在努力與別人成為一體,為什麼不試試與你自己成為一體?——因為這並不難。

你跟你自己原本就是一體的,你只需要向內看,向內轉,然後就會發生那個體驗。

一一奧修

2樓:高風亮節的人

哲學包含政治,人是政治動物,從政治學上來講,人的情感分為2大類:向上–尊重;向下–鄙視。

尊重到極致就是愛。沒有尊重的愛是扭曲的愛,它脫離了愛的實質,會讓你所愛之人感到痛苦。所以,真正愛乙個人,必須要尊重他。

愛是無條件的,當我們對乙個人的愛附加了回報條件的時候,就不是愛了,而是「生意」。

3樓:湯平

愛的本質是:對哲學的超越,對律法的完成。愛是人性本身,也是神性本身。

因耶穌說:你們要盡心盡意愛上帝與愛鄰舍如已,因愛就成全了律法。

4樓:

一般人眼中的愛即簡單純粹又模糊不清, 也不知道愛有沒有科學的定義和解釋

個人的理解:

從愛的原因或結果來看,有以下幾種情況

成癮機制 ,人們追求理想的事物從而對於想象或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快樂和刺激的一種心理依賴和沉迷;

母性本能產生的情感寄託,付出無條件的愛;這種是激素作用的結果,應該算最強烈情感之一;

年輕男女之間發情,最強烈的情感之一。如果不讓他們在一起,這種情感還能一直持續。

受個人價值觀引導,認為有責任和義務對特定目標付出行動和感情(這種可能比較虛偽,但其實是挺無私的),這算不算愛呢?

客觀理性的愛,開啟上帝視角,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愛好,不求回報,只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

控制欲和佔有慾不是愛,是愛扭曲後產生的,是比較自私的行為。

5樓:探險家哈士君

乙個人愛上對方,一定是因為對方讓自己重新做回了小孩子。(男女皆適用)。

小孩子的表現是什麼?是真實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在你面前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私以為沒有真實就沒有親密,在你面前我不需要扮演乙個多麼完美的形象,一段關係根本不需要完美的加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人願意去暴露不完美,在這種不完美裡面,我們一起連線到真實的彼此,從而更加放鬆,更加自然,更加緊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

真正的愛是這樣的。

6樓:不立危牆Amon

是認同,是敬意,是仰慕,是崇拜,是依戀。是品嚐過以後,不醉不歸。是踏破紅塵、望穿秋水,只因為,親近對方以後,成就了更完整的自己。

7樓:哲學為何p開頭

love= 人 1 本質(現象愛情》梁山伯 v 祝英台=主詞無謂詞無所謂愛恨情仇《愛情現象)本質人e 有愛心昰本質!

8樓:璐璐兩性情感

人生中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紀遇到你。

男人要變強,需要進行科學的訓練。看懂這篇文章,你會回來感謝我。

蕭山-訓練寶典:《持久訓練乾貨寶典》一覽

9樓:像乙隻冬眠的熊

據說人類原本是球形生物,後來因為行為惡劣而被神劈成兩半,從此,每個人作為被劈開的半個始終在尋求著生命的另一半,這便是愛。

簡單來說,愛描述的是乙個整體破裂而重返整體的故事,愛就是補全整體重建原初共在( . )

10樓:

從佛教的觀點上來看,愛的根本是因為無明妄見,導致認為有乙個「我」的存在,為了讓這個我生存,生出各種貪欲,順之為愛,逆之為恨。男女之間是愛欲,是生死之根本,人類之所以出生,是因為淫慾。

11樓:zibe

一切都是一體的,愛是我們的本質,愛與合一是最終的,唯一的歸途。因為我們是一體的,所以最終除了愛與合一,沒有其他的路徑可走。

理性不會讓你感到愛,深入內在,讓意識與宇宙和源頭鏈結,你才能夠明白一切為一,同體大愛。

12樓:

恩培多克勒:火、土、氣、水作為組成萬物的四根,自身並沒有組合與分離的能力,它們之間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來解釋,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戀的「愛」,和使根相互爭鬥的「恨」。

但丁:是愛也,感太陽而動群星。

綜上所述,愛是一種外部動力

翻了下各種答案,到底是我跑題了還是你們跑題了終於看到加拿大瘋子的答案了,非常贊

13樓:

對愛,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估計,你是想問終極的本質。但,終極,看你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對於虛無主義者來說,愛,是虛無。

對於唯心主義者來說,愛,是自我。

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愛,是感性。

對於人道主義者來說,愛,是「仁」。

對於理性主義者來說,愛,是合理。

對於存在主義者來說,愛,是存在。

對於科學主義者來說,愛,是激素。

對於生物學家來說, 愛,是本能。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愛,是運動。

對於道家來說,愛,就是恨。

對於上帝來說,愛,就是上帝。

對於佛主來說,愛,就是煩憂。

你認為呢?

14樓:Zeta Eta

因為渺小的人類就是這樣的「立場先行,邏輯殿後」的物種,哪怕是形式邏輯的化身——數學,也需要公理這種信仰化的預設作為支撐才能展開研究。

接下來就看你持什麼樣的哲學立場了,如果你一定要用形式邏輯這樣的線性思維想問題,一定要預設有某種本質性的東西存在的話,那就會陷入實在論(realism)這種一元論的深淵中。

實在論的特徵就是,認為世間存在著絕對的規則和秩序(真理,特指絕對真理,相對真理會因為喪失絕對性而淪為與一般規則沒有本質區別的存在),而這個東西就是世界構成的全部根基。關於對實在論的分類和批判,詳見 @劉司墨 的專欄 劉司墨:【目錄】已更新的哲學類別。

在實在論的立場上,我們可以認為愛是絕對真理(科學中的真理也好,宗教中的造物者也好......都是絕對真理的存在形式)衍生或創造出的一種現象。

科學實在論的擁躉大概會認為愛的本質不過就是「通過hormone產生的feeling」,其核心就是hormone是如何誕生的(也就是他們對愛的認知往往止步於「性吸引所誘發的一種生理感知」)。

宗教實在論的擁躉大概會認為愛的本質是「神的感召or神的旨意,所以是神聖偉大的」or「超自然的精神吸引力,所以是神秘的」,總而言之就是不可說,只可感知不可言說,有點像不可知論的那種感覺。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述兩種經典實在論的立場上,愛情要麼被劣化貶低、要麼被神化吹捧。

科學實在論的人很自信,因為他們出生在工業化或後工業化時代,見識到了科技的力量,一廂情願地相信我們在接近真理,所以愛情作為一種真理的衍生品,沒什麼神秘的,只是hormone造成的情緒起伏而已。

宗教實在論的人就沒那麼自信,比起相信人類摸索出的科學,他們更相信萬能的神、偶像、超自然的精神、不可言說的禁忌,所以愛情作為一種他們信仰物件的衍生品,也被認定是一種不可言說之物。待更新

15樓:秋刀魚的喵

沒人從社會關係角度講嗎

我單單理解的愛是一種對對方社會屬性的渴望來彌補自身社會屬性的不足進而過渡到為確保這種「擁有」,而對對方靈魂忠貞的渴望和對身體的渴望畢竟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16樓:

愛不是哲學的,愛是神學的。

哲學怎麼看愛都沒有意義,因為哲學作為以人的有限理性為唯一工具的實踐,從它而出的定義只會是對愛的消解和窄化。

接受哲學對愛的定義,本質上是一種對愛的拋棄和反動。

是否明白和同意這話,可以作為乙個人是否明白哲學是什麼的一種測度手段。

因為「明白」不是從你知道它能做什麼開始的,而是從你知道它不能做什麼才開始的。

17樓:陳愛

主要是個休為整體發展作出的自我犧牲。

順帶一提, 現在矛盾很深的晚婚晚育的問題。

一般生過孩子的人都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消失, 轉化為家庭整體, 以整體的延續為主要活著目的。例如照顧自己的孩子, 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盡快完成繁殖,保護整體的利益。

而還沒有生孩子的人,會受到本能的趨勢去尋找配偶,從個人利益過度到整體利益。這個在過去尤為明顯。

但問題在於這種本能靠激素水平趨勢, 而激素水平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來調節。過去的人慾望無法發洩,只能被趨勢著去找配偶。

而現在人娛樂方式增多, 甚至不用尋找配偶都能發洩慾望。所以激素水平一但增高,就可以自我釋放, 激素水平立馬下降,本能的趨勢不再那麼強烈。

所以人口逐漸減少的日本被分析為年輕人慾望非常低, 確實是這麼回事。

因為他們的某一方面文化產業非常發達, 不用去尋找配偶,組建家庭就可以降低激素水平的方式太多。

順帶一提還有對哺育後代的本能的滿足, 主要體現在養寵物。

尤其是我在深圳,我身邊有很多單身人士, 養狗養貓。

通過撫養小動物來滿足自己哺育後代的本能。

哲學上的矛盾在本質上是什麼

Zeizen 邏輯上的矛盾。比如,薛丁格的貓,這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這就矛盾的。正常的邏輯,這只貓要麼是死的要麼是活的。哪有不死不活的? 冥豫 自在世界上沒有什麼矛盾的,只有在自為世界,在人的感性與理性之中才存在矛盾。就像科學主義思潮與人本主義思潮產生的分歧。看你願意站在哲學之中看,還是願意站在哲學...

從哲學的角度看,遊戲(電子遊戲)的本質是什麼?

那一天等了三十年 核心就是在虛擬的情景下,滿足人的幾種慾望。第一,暴力。這也說明,為什麼女性玩遊戲比男的少,因為她們主要擔負撫養後代,做飯之類的職責。而男性天生就是為了爭鬥 競爭 而生。第二,成就。雖然是虛擬的成就,但是也會讓人感覺出自己的價值。這個價值很大程度上不具備金錢方面的意義,但是讓人覺得存...

哲學上的表徵是什麼意思?

天津子謙 表徵,這詞的應用比較廣範,不獨屬於哲學領域。因為哲學問題通常會呈現為問題哲學,即使定義了哲學上的表徵,也難於全面精準地描述出來。也就是說,同一問題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那麼一致的表徵描述。別笑話啊!憑空瞎說的。我覺得一般性的定義更有普適意義。壯著膽子試著定義下吧。表徵,是指事物發生發展過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