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 袁紹是否有被低估?

時間 2021-05-06 16:55:57

1樓:Zechariah

如果覺得乙個人一無是處能成為一方諸侯,那就是低估了;如果覺得乙個人手握大好資源卻落得三分天下都沒他一杯羹能稱得上當世一流的英豪,那就是高估了。

2樓:風雨雲台

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了,我個人覺得沒有被低估,袁紹是為數不多在《三國演義》最為貼近史實的。盟主、冀州、官渡,這三個關鍵部分羅導演都沒有太多的貶低或者誇張。

3樓:如我律令

事後諸葛自然容易,但多些歷史唯物主義比較適當。

什麼袁公昏聵,不迎漢帝,結果被曹操所乘,結果挾天子以令諸侯。屁話!四世三公,素有忠名。

天下第一諸侯,如果迎了漢帝,後世就是罵他袁紹「名為漢大司馬,實則漢賊!」 曹孟德可以不要虛名,袁紹可以嗎?

後,袁術僭位,身死國滅,遺臭萬年。各路諸侯過往雲煙,曹孟德何人天下自有公論。而天下人獨獨對袁紹大多同情,奈何?

4樓:暗芷

袁紹這個人,得從兩個時期看。一是從他開始起兵到成為天下勢力最大的諸侯,二是從天下勢力最大到覆滅。

第乙個時期的袁紹,其實是明主。重用沮授等頂尖謀士和顏良文醜等一流將領,馳騁天下,可以模擬曹操發展壯大的過程。他入主冀州後,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幷州、幽州而統一河北,威震天下。

第二個時期,袁紹開始飄了,開始不納忠諫了。沮授等重臣提議要迎取漢獻帝,以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他不幹;沮授反對諸子分立,他不聽;沮授提議三年疲曹的戰略,他還是不採納。官渡之戰時,沮授提出緩進戰術,他又不聽,後來還把沮授給囚起來。

這兩個時期,也可以看成他對待手下的態度不同的兩個時期。即前期虛心納諫,後期剛愎自用。前期確是一代雄主明君,後期就是一庸碌草包。

而三國演義的核心不是他,沒有必要把他的第一階段詳細描述,為了襯托曹操所以只講了他第二階段。但是三國演義對他第二階段的描述是很客觀的,沒有刻意明顯地抬高或貶低。

比如你初中成績非常厲害,高中卻菜的很。別人評價你說「他高中很差」,請問這評價有問題嗎?如果你感覺他低估你了,其實是你站的角度不對,你是從整個初中高中來想的,而評價者已經把範圍限定在了「高中」。

所以,我認為,三國演義並未低估袁紹。

《三國演義》是否爛尾?

屈子行吟 忘記是魯迅還是胡適說的,四大名著,三國到諸葛亮死,水滸到英雄排座次,紅樓到曹雪芹亡,西遊自三打白骨精後便一難不如一難。紅樓看不下去,西遊其實後面還有很多精彩,但是三國 水滸確實如上所述,有點兒爛尾。 單眼皮的天蠍 這個問題我侄子曾經問過我,也許是剛看完 無間道3 忽然對裡面沈澄說的那句 從...

《三國演義》裡有哪些被嚴重低估或高估的人物?

清纓 姜維姜伯約。憑一己之力作死蜀漢。乙個在歷史上負面評價的人,被羅貫中洗成幼麟,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完美的詮釋了窮兵黷武這個詞。把蜀漢的家底都梭哈完了。 老實人曉白 被低估的謀士,荀彧算乙個,他身在曹營卻又看重漢室這點,讓不少歷史迷感到奇怪,荀彧到底算是屬於曹營,還是漢臣,曹操為什麼允許這樣的人存...

三國演義的三觀是否很歪?

傳說 三觀不正,我認為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正如謠言一般,常言道,謠言止於智者。這告訴我們你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自古以來,有一句話說的好,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雖然這句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我們仍然能從中汲取營養,三國中有許多權謀之爭,裡面的事例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社會現實,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