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時間 2021-05-06 14:59:20

1樓:

我跟你講,你只要想理解當代藝術,你就會被帶進乙個新世界,他們是要重新解構世界,見縫插針的重新解構,有時候是非常溫和非常有愛的,但有時候也會非常離奇,什麼一顆原子都要被吹上天,是一顆新的原子,這種我見多了,從哪個特殊地點挖點土出來,造作一下就要賣出天價,但它不就是土嗎?有時候沒品位真的很好,這事兒要是和門口老大爺說,怕是要笑出聲的呢,就一群有品位的人要把它捧上天。當代藝術就是想讓公眾理解的,這樣才能有靈魂的共鳴嘛,不想被理解的那部分,是要搞神秘怕是要賺錢的,你看不懂就想多看,皇帝的新衣,有次我去看展看到一把掃把立在那裡,我還以為是什麼藝術創作我看了好半天,我都已經想好了這件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了!

然後保潔阿姨過來把它拿走了,繼續掃地,我好氣阿!我的當代藝術!

對了,還有一次,我和我媽去乙個當代藝術展的發布會現場,一系列流程過後,突然!一些人開始表演了!我媽真的笑出了聲!

她說這些人為什麼要穿著軍大衣在地上滾,我滴那個天兒阿,我本來說這種場合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話呢,但一想也是哈,為什麼有人要穿著軍大衣在空曠的地上滾來滾去呢?還有人從樓梯上慢慢滾下來......

另外,如果你在當代藝術團隊裡工作過,正常人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意識覺醒起來,我,是不是有問題?哈哈哈哈,這是為什麼呢

2樓:建築藝表現

其實,藝術的理解一直都是在進步的。

除了從小培養的一些人,大多數人的藝術意識的提公升都會隨著年齡提公升。所以我覺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到你理解的年紀,你也不用理解。

3樓:美少女詹氏

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被公眾「理解」的作品。存在於同一時空的公眾甚至可能都不需要意識到自己「理解」了這件作品,但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可以觸達人類心裡的弦,而這個「觸達」的瞬間,在藝術領域,就是一種對作品的「理解」。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我認為雖然當代藝術不」需要」被公眾理解,但「好」的當代藝術一定是可以被公眾理解的。

4樓:OF COURSE想當然

對當代藝術的解讀沒有標準答案。當代藝術的給出的是一種抽象的「形式」,每個觀眾可以用自己的學科與知識背景為這種形式賦予內容。

5樓:寡聞

簡單個人瞎說

公眾完全不理解的藝術

藝術層面不贅述

商業層面兩種情況:

一是不明覺厲,盲目吹捧

一是狗屁不通,點都不點

公眾似乎理解部分理解的藝術,形如各種書畫古董,商業價值不必贅述。

貼近公眾生活的當代藝術又有兩種情況

6樓:你好當代藝術

不需要。

我想自己雖然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但很難成為優秀回答者,因為喜歡寫文章,而不是回答問題,多去看看我的專欄,也許一切藝術的問題,自然就有了答案。

7樓:

當代藝術不一定要被公眾理解,但是我認為好的藝術一定是要的。好的藝術就好像乙個好的劇本,好的詩篇,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墨客才能夠體會的,一首千古絕唱的美韻是下至黃口小兒,上至耄耋老者都可以讀懂並且得出自己的翻譯的。中國古代著作,西方文學,以及其餘部分藝術名作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無可否認的是行為藝術有非常好的作品,也有非常差的作品,非常好的作品我相信大多是能讓大部分公眾讀懂和體會的藝術,即使也許藝術家們或許對這個作品體會更深。請不要讓不需要被公眾理解變成了產生不具有藝術豐度和價值的作品的藉口。

8樓:浮生若夢

當代藝術不是給大眾看的,我覺得他更多的是藝術家自己的一種思考,當代藝術可能已經脫離了我們對傳統藝術的定義,它更傾向於一藝術家自己思考的物化的產物。

9樓:子兮

藝術,比起「理解」,更需「感知」。

若能與之共感,那麼藝術品就在受體上產生價值,否則就沒有。但並不等於說別人不會共感共鳴。

當代藝術的小眾是新潮帶來的必然。

很多藝術家通常不會在意受體是否理解,在創作的過程中就釋然了,但設計師會在意。

10樓:藝術囈語

無論是當代藝術還是傳統藝術,他們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藝術的語言形式不過是隨著時代的科技,工業文明的發展而不停的改變,目的是為了適應今天的生存環境而不被淘汰。而大眾人心中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的人也不多。

就如同有人能聽得懂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外國語言。有的人就聽不懂,也看不懂。永遠不可能所有人都懂。除非未來有一種世界通用語言。。。理解藝術語言也是需要一點一點學習的。

由於當代藝術一般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的,而普通的民眾一般都是思維落後於時代的,因為他們受傳統的思維觀念時間太久遠,就如同永遠有很多人對智慧型時代不適應一樣,無論世界多變化,但他們仍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能理解的自然就理解了,不理解的也就自然不理解。這很正常不是需要不需要的事兒。

另乙個原因。也是很多當代藝術不被理解的主要原因,藝術家在建立當代藝術的語言時,表達的不準確,甚至語無倫次。這自然就阻礙了公眾的理解。

我相信那些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公眾是可以從其中有思考和啟發的,這體現在乙個人的審美能力高低問題。是否具有發現美的能力?發現了你就理解了。

發現的人越多。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可能性就越大。藝術也就自然被大眾理解了。

我們的審美能力是遠遠落後於工業文明的發展速度。。

11樓:進步

當代藝術重表達方式價值在於表達方式的突破

那麼藝術發展到今天常見的表達方式已經談不上什麼突破了不常見的方式對於大眾來說一般是陌生的

12樓:

先不糾結理解的定義與合理性,誤解甚至被罵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沒人會覺得通常意義的「不理解」不正常,如果別人能從我作品裡看到我沒想或者沒概括到的內容,我會覺得很有意思,作者只負責提供資訊,作為給觀者的線索。實際上不存在理解與不理解的問題,只存在角度問題而已,角度和資訊量與視覺經驗有關。更專業化的理解確實更大概率帶來更豐富的體驗,而專業化需要靠自己積累,這個不是作者的責任,也沒有哪個學科會以被公眾理解為任務,只是存在在那裡等有興趣的人加入,每個學科也有相對常識和實用的部分被作為普通教育內容,這些內容離其先鋒成果還十分遠,所以「不理解」很正常,不正常的只是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盲目厭惡。

何況國內美院教育下真正當代的實驗的東西即使在圈子裡也還是偏小眾,要讓公眾都以專業流程去看就更不可能了。

13樓:

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就拿現在的科研來說,其實理論上科學家也是不需要公眾理解某項科研的意義的。但如果你完全不去做宣傳,時間長了公眾就會說:「我憑什麼要花錢養你做這些沒用的東西?

」漸漸地這個領域就會衰落。

我覺得長遠來看,任何領域要想發展,讓公眾理解其意義還是重要的。畢竟錢包在他們那裡。

14樓:Attendez

不需要,我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需要被公眾理解,藝術本身就應該走在大眾前面。

如果每個藝術都要考慮觀眾能不能理解,那麼可能我們現在還在流行芭樂情歌?

在我看來藝術更是一種未來的審美。

15樓:懂事與糖果

這個問題極其複雜,第一,當代藝術已經不能用某種藝術內容或者某種藝術形式來概括了,就是太豐富了,不知道要問哪種。第二,公眾這個也太難定義,具有各種層次。第三,理解這個詞到底是什麼,現代主義要求你必須具有客觀準確的歷史之下進行藝術批評,而後現代裡作者都差不多被消解了,不談巨集大敘事,大談誤解。

16樓:

不知道是在搞藝術還是在被藝術搞。總之藝術很難搞。

藝術需要和公眾產生心理共鳴但不需要強行理解。這和流派沒有關係。

很多博人眼球卻沒有營養的作品被公眾理解為當代藝術,誤導和片面的理解造成的誤解罷了。

17樓:宋陽

18樓:孫懿鱗

就像杜尚的泉

乙個路邊買的小便池能作為藝術嗎,那就看公眾如何理解了。

杜尚賦予了它自己的價值,而觀者給予了它私人的看法。

不一樣的人當然會有不一樣的理解,那麼為什麼還要強求去被公眾理解呢。不同的評價才是藝術的意義所在。

19樓:四月

當代表達的是觀念,不需要公眾有具象的理解。不過好的藝術品,也能引發普羅大眾不同的思考。當代的東西,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觀賞起來,有的接地氣,有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用去糾結作品本身是什麼東西。有高層次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核心。

20樓:谷綽

當代藝術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開源性的事物或意象出現的。

經典藝術,尤其是特殊時期的傳世名作,它伴隨的時代也是有很大意義的,當人群有共同目標,創作的藝術作品符合了人民情感,就更容易產生比現在更強的情感。

當今這個時代,總體非常和平,總體,所以人群的情感訴求就非常多樣性,所以極簡的藝術和設計就更具有包容性,就擁有更大的"粉絲群"。

但是我比較欣賞《十三邀》中賈樟柯導演的觀點,不用去迎合觀眾,這個滿意了,那個又不滿意,兩個都沒錯,那到底是什麼錯了呢?我就做我自己的,在乙個沒有共性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個性就好了。

有點跑題了。。

回歸正題,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但不需要去迎合公眾,有很多迎合公眾的,放廣了講,咪蒙是個典型迎合,我黨的發展,是個很棒的當代藝術。

21樓:才音巴雅爾

身邊一些學藝術的朋友,他們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擁有了"一定的鑑賞力水平"。你能鑑別出好的東西,卻也同時對"自己可能永遠創作不出這樣的東西"感到無能為力。當自己的審美水平和創作能力之間出現了撕裂,鑑賞力就不再是一種優勢,而是成為了一種負擔。

就算再努力也不過是在填補,在追逐。

22樓:

人人都可以稱自己愛美。看到梵谷畫,喜馬拉雅的雪峰,海上的日落,人人都欣賞、被讚美的東西,會讚不絕口。

但最美的作品從來不能為人所理解,因為欣賞者必須掌握藝術之門的暗號。公眾——大多數人——只是由那些所謂的行家,給他們挑出公認的傑作,追隨之讚美宣揚。如果從某個角落冒出乙個天才,拿著不同於大家習慣了接受的作品走來時,對不起,沒有人會給予絲毫關注的。

藝術品是在小小的空間裡驚人地集中了大量思想,是一種概括。公眾往往想一眼將一部作品縱覽無餘,沒有用心感受樸質的本身。

在沈從文一段文學藝術論,他說:

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一種存在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一時另一地存在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

文學藝術的形成,本身也可說即充滿了一種生命延長擴大的願望。

沈從文所說不也適用其他藝術?藝術的要旨是作者對自身狀態的表達,或生命延長延續的願望。

藝術需要被理解麼?

遊歷者 理解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藝術家的身份本身就有一種孤獨的意味,而且他自身也是這樣要求的。補一句 過分的理解可能會導致藝術家的死亡。我就喜歡這種警句式的結尾。 是否需要被理解是美術接受中的問題,存在傳達者和接受者。從美術自律的角度看,不需要被理解。從社會學的意義看,需要且只能被理解的藝術才是藝...

你如何開始接受理解當代藝術的?

Gavin 你現在畫的也不是表象,是被提煉過的風格,只是一開始就這麼學的,覺得理所當然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這麼畫 大家都說看不懂現代藝術看不懂當代藝術,說得好像古典藝術大家都懂一樣 西西弗 當我明白現當代藝術中 觀念 比 技藝 更重要的時候,就開始真正接受當代藝術了。曾經我也完全不能理解現當代藝術。比如...

我們是否有看懂當代藝術作品的需要?

這個領域確實是很有啟發性和關注價值的我絕對建議有條件的人了解一下,但大眾心目中的看懂並不存在,很多當代作品幾乎接近為不表態的記錄,靠提供資訊量而非立場來起作用,不是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文字無損傳播,想同理解數理化一樣尋求乙個作品的 正解 從一開始就是徒勞,光是克服想 看懂 的思路對很多人尤其是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