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開始接受理解當代藝術的?

時間 2021-05-11 20:24:00

1樓:Gavin

你現在畫的也不是表象,是被提煉過的風格,只是一開始就這麼學的,覺得理所當然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這麼畫;大家都說看不懂現代藝術看不懂當代藝術,說得好像古典藝術大家都懂一樣

2樓:西西弗

當我明白現當代藝術中「觀念」比「技藝」更重要的時候,就開始真正接受當代藝術了。

曾經我也完全不能理解現當代藝術。比如說杜尚那件著名的《泉》,和很多人一樣,我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也在想:就這玩意兒也能叫藝術?

不就是個小便池嗎?為什麼他拿出個小便池可以進藝術館,而我拿出個小便池根本就不會有人理我?於是當時我就簡單粗暴地揣測:

現當代藝術完全是「話語權」的遊戲,誰名氣大誰就受追捧。

其實這麼想是由於我們心中對「藝術」這個詞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藝術必然是高雅、優美、令人感動、帶著某種「永恆」意味的,這是因為我們把「技藝」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即一件藝術品如果本身不夠「美」、沒有展現出高度成熟和精巧的技藝的話,它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藝術品。

然而,這套人人都以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在現當代藝術中根本不實用。很多現當代優秀藝術作品其實與「技藝」沒有太大關係,換句話說,很多人都有能力完成這樣的作品,不需要你有達文西或者公尺開朗琪羅那樣高的水平。但即使你有這個能力,你有沒有「想到這個點子」,換句話說你有沒有產生這件作品的「觀念」,卻是至關重要的。

為什麼杜尚的《泉》是藝術?根本不是因為那個小便池本身有多了不起的地方,而是因為他第乙個把小便池命名為《泉》,與安格爾的《泉》形成對照,藉以表達某種對古典藝術的推翻。這個念頭看似平平無奇,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真的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想得出來。

所以我們如果想看懂《泉》,不能只盯著這個小便池本身,而是得透過這個小便池看杜尚想通過他傳遞的「觀念」,並且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這種「觀念」背後的意義。現當代藝術追求的不僅是從視覺或者感情上打動你,更是激發你的思考;如果不思考,哪怕你盯上幾個小時,小便池也只是小便池而已。

至於我自己,真正讓我接受現當代藝術,並且喜歡上它的那個契機,是2023年在溫哥華藝術館看到乙個展覽。展覽全名叫《How Do I Fit This Ghost in My Mouth? An exhibition by Geoffrey Farmer》,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是無數從歷史書插圖上剪下來的人與物,打亂順序豎立排列在底座上,長長的幾列顏色形狀各異的單薄紙片,遠看壯觀又怪異。

藝術館裡負責講解的小姐姐告訴我,他把這些小紙片亂序排列,體現的是歷史的無序與偶然。它們不再是平躺在書中的插圖,而被人從書本中釋放出來,立在那裡,彷彿有自己的生命,但是這其中又有一種荒謬——就像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與二戰的士兵站在一起,埃及的帝王腳下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那瞬間感覺真是奇妙。

從那時候起我對現當代藝術特別感興趣。即使很多時候並不能一眼就看明白,但這種試圖去「明白」的過程亦是欣賞現當代藝術的魅力所在。

3樓:清臣誠懸

我感覺就是多看,多了解,慢慢的感覺就出來了;最早的時候,我去為一場展覽開幕做攝像,因為那次展覽的藝術家都是美院實驗藝術系的師兄師姐,我實在忍不住,就去問他們創作作品的初衷與想表達的意義...慢慢的我再去看展的時候我就會慢慢主動去和這些作品交流,嗯,這件作品給我的直覺感官是什麼?久而久之,也差不多有點感覺,再加上本人學史論的,對巫鴻先生的《作品與展場》、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這些書都有給我一些啟發。

有了理論的鋪墊,我再看M+的希克藏品展,就發現和時代相關聯可以理解很多了;嗯看展覽很重要,什麼巴塞爾啊,有時間一定要去、可能看的會很疲倦,但是你會看到現在流行什麼,什麼很無趣了已經,頂級畫廊有什麼新的舉措。前兩個月M+的廣東快車也相當不錯,聽著藝術家的採訪,看著他們的作品結合自己所學到的,覺得在那個時代作出這樣的作品和行為很正常,符合當時的語境。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審美判斷,也並不是說所有的當代藝術我都要先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我記得之前和乙個藝術家聊,她目睹法國一位藝術家的行為現場,感動了當時在展覽現場的所有人;所有人最後衝上去擁抱這位藝術家,甚至流淚;這讓我覺得行為現場的感染力也很重要;也許這件作品讓觀眾想到的是自身的經歷,就算不是作者想表達的初衷又怎樣呢?每個人面對不同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釋義。

不過國內的當代藝術還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說抱團的現象,這倒是有點讓我想起來明代文徵明、徐禎卿這幫「精英群體」互相幫襯提公升自己身份認同的事,這麼一想,抱團貌似也不見得不好...

我接觸過一些搞行為觀念的藝術家,和他們做展覽,甚至完整跟進他們的創作過程;我發現有一些只懂得皮毛就開始套理論去創作的藝術家;還有一些就是跟團「混」的,致力於能自圓其說就好的。

所以,我覺得,作為觀眾來講,有自己的審美判斷還是很重要的多看;起碼視覺經驗要豐富。

4樓:漂走的二

從知道了一句話開始理解了當代藝術:三流藝術家研究技術;二流藝術家表達觀念;一流藝術家改變規則。慢慢又了解到當代藝術不是乙個藝術流派或藝術潮流,「當代」在這裡不是乙個時間定義。

當代藝術更傾向於是一套評價系統,

5樓:

不是藝術圈也想談談哈哈哈哈…對於當代藝術我也就侷限於喜歡而已,在藝術理論方面可能還算是個文盲吧…

我從小就去美術館比較多吧,也比較有興趣,後來在美術實習,也在我們那兒的美術館做greeter,有展覽能第一時間看到,也有策展人前來導覽,理解會深刻一點。

剛在其他答案裡用我自己的經歷舉了這個例子…就是小時候學畫畫總要去美術館看展覽,面對一幅作品老師總是先要啟發我:「來,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 作為沒有接觸過任何藝術理論知識的小朋友,我的回答是是基於視覺感受的,比如看到畢卡索畫的牛,我會說:

「這個畫面好簡單,好像我也能畫出來一樣」,看到莫奈的water lily,我會說:「看起來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看到杜尚的小便器,我會說:「這是什麼嘛,看不懂啊,什麼感受都沒有啊」哈哈哈哈哈

然後上了大學讀了建築,建築史的基礎是藝術史,所以對於藝術史有了些許的了解,然後又上了當代藝術史的課,感覺對於還是有所欠缺吧…

印象比較深的乙個展是實習時候做的何云昌老師的行為藝術個人展,像被點了大穴一樣,很大程度上提公升了我的藝術素養~

6樓:

手機不方便打字,先挖坑,以後填。

幾個觀點先擺出來:

1、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觀眾萬不要用仰望的角度去看待。

2、技巧很難拉開參與者的差距,只能從觀念上來劃分界限。

3、「如何看待當代藝術」這種問題的本質,根本不存在理不理解的問題,而是同不同意的問題。

4、「開始接受理解」這樣的提法是乙個錯誤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的論證和演繹,是一種誤讀。

7樓:

一直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鬼,後來到美術館裡看到這幅畫,才明白什麼叫立體派。

這幅畫看起來特別不成比例,因為畫的時候是摺起來畫的,對於立體派的概念就豁然開朗了,所以我覺得這幅畫很好,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故事,是在於他和我有什麼故事。

其實覺得當代現代藝術有趣,其實只是以前的那些宗教畫太無聊了啦!!

8樓:

開始接受的話,其實不止現代藝術

應該是沒有興趣再與人求同的時候吧

能對你有影響的藝術就是好藝術

畢竟我是活在現代,不是活在古代

存在才是「真」,先於解釋

本人非藝術出身,第一次現場看到肖恩斯.庫里的《路線.樹》有一些朦朧的感覺,就喜歡上了一些現代藝術。

9樓:tyler dai

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感覺一下子眼界開闊了很多。整個大一第一學期都是教授們在最大努力來改變學生對藝術的看法。

不同教授對藝術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比較傾向的一種是藝術以藝術家為本。

在學校裡教授會鼓勵各種不同材料形式的作品,攝影課可以做雕塑,素描課可以拍電影,電影課可以寫詩。對於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沒有界限,鼓勵學生去自己找到自己的藝術追求。

很受用。

什麼是當代藝術,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OF COURSE想當然 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已經超越了純粹美學的範疇,進入了人文社科學科的範疇,藝術家更頻繁的介入社會,提出質疑並呼籲行動。欣賞當代藝術,需要有一種新的跨學科的視角。知乎營銷平台 當代藝術是一種建制。在此建制中前衛變成了當代。弄不清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是正常的,學界也沒統一後現代藝術的清...

當代藝術需要被公眾理解嗎?

我跟你講,你只要想理解當代藝術,你就會被帶進乙個新世界,他們是要重新解構世界,見縫插針的重新解構,有時候是非常溫和非常有愛的,但有時候也會非常離奇,什麼一顆原子都要被吹上天,是一顆新的原子,這種我見多了,從哪個特殊地點挖點土出來,造作一下就要賣出天價,但它不就是土嗎?有時候沒品位真的很好,這事兒要是...

如何評價當代藝術呢?

未來當代藝術發展的趨勢應該是大眾審美和技術性的回歸。純觀念的東西60年代搞搞也就罷了,後現代主義很多東西放在今天的中國並沒有實際意義,也不具有普世價值,完全是戰後西方左翼知識分子矯情的產物,很多所謂觀念根本經不起推敲。美國藝術近些年來有回歸傳統的趨勢,像紐約藝術學院等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重新撿起架上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