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個人理解?

時間 2021-05-31 16:10:06

1樓:齊天大聖

無明緣行就是指愛取緣有,兩者的含義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闡述同樣的事情。無明,愛,取這三支統稱惑;行,有統稱業,因此無明緣行和愛取緣有都是在講有情因為迷惑而造業,不同的是,十二因緣法是講三世的,並非論述一世的事情,所以無明緣行和愛取緣有需要區分前後世。無明緣行是講前世因為迷惑而造業,愛取緣有是講今生因為迷惑而造業。

行緣識和有緣生的意思也是一樣的,都是在講造業之後來世會投胎輪迴,輪迴的主體稱為識,此主體在投胎稱為生,和之前一樣,需要區分一下前後世,行緣識代表前世造業導致輪迴到了今生,有緣生是指今生造業了必然會有來世的投胎轉世。

無明和愛取的關係是抽象和具體的關係,無明的具體表現就是愛取,而愛取的總體概括就是無明,所以意思是一樣的。行和有是能和所的關係,行就是我們講的造業,比如身口意業,而有就是指所造業本身,如果用英文語法表示的話,行就是進行時態,有就是完成時態,進行時和完成時實際上也是能所關係,也就是能造業和所造業。識和生是視角的不同,識是主觀的視角,生是客觀的視角,識代表了精神世界的感知能力,人怎麼衡量自己是否已經生在了世界上,就是自己有精神體有感知能力,輪迴的時候,這個感知能力從今生的肉體延續到來世的肉體就是識緣名色,這個過程如果從外在的客觀世界描述就稱之為生。

所以識和生同樣是一體兩面的關係,識是從精神世界的角度講投胎,生是從外在世界講投胎

2樓:「已登出」

不是。愛緣取,是無明有情在「受」形成後,由於對五取蘊的過患不遍知的緣故,對當下的境遇或貪求或排斥而形成產生種種想法和行為的趨勢。

取緣有,是由於「執取」而形成的新的想法和行為,即新的一段名色法。根據這段名色法的性質,分類成欲有、色有和無色有。

有緣生,是在不斷因愛而取、因取而有的過程中,當舊形態色身壞滅的那一刻,執取形成新形態的色身的現象。

以上過程發生的前提是「無明」:當「無明」存在了,有情面對受會有貪求或者排斥的趨勢;而當「無明」不存在了,有情由於遍知五取蘊的過患,面對受時不再會有貪求或者排斥的趨勢,即不再會有「執取」的現象,自然就沒有新的名色法的形成。當無明褪除的修行者死亡,由於沒有執取的緣故,不再會有新生。

3樓:明鏡

你說的這些像是外道歪理,並不是佛所講的因緣,生老病死非因非緣,眾生本性無生無滅,真心性空,空勞起妄,妄生諸相,色身色心都是心所現,佛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所以虛妄都會生滅,何談無明或因緣呢?

4樓:護法居士

思惟「十二因緣」,先把「十二因緣」背誦清楚了!

類似於有人說「因為颱風,所以起黑雲;因為黑雲,所以下暴雨;因為暴雨,所以地上有水泡。」

然後這句話被你重複一遍,就成了在知乎上問別人「是不是颱風取黑雲為實有(雲執,執雲我生),所以因颱風妄取暴雨有我水泡破滅?」

給你乙個建議,每天早中晚各念一遍:諸法無我

5樓:獅子奮迅

無明、愛、取三支是惑

行、有二支是業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果)關於無明,聲聞說是不了知,不了知四諦,緣起等,因為不了知而迷惑而造業而感苦果;大乘說是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

佛教十二因緣怎麼理解?

張牧之 無明 不確定性 行 不確定性世界的現象顯現 識 關於現象的認識 名色 從認識中抽象外延內涵 自性 六處 進而認為自性客觀實有 觸 對自性的現量 受 對自性的比量 愛 對自性的主觀貪著心所動機 取 因貪動機作業 有 因業而超越主客觀的認為自性實有 輪迴主體有,輪迴有 生 因輪迴念假想因果生 老...

想請教一下各位對十二因緣行支的理解

護法居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

如何理解佛法裡貪嗔痴的 貪 以及十二因緣裡的 愛

下面講的輪迴是大腦的意識活動 一 十二因緣是五蘊輪迴描述。五蘊是結構性描述,輪迴是流程描述。二 推動輪迴的動力是對五蘊的執取 受 愛 取 有,在這裡大腦分泌獎賞的化學物質 三 對 樂受 產生執取,推動的輪迴模式就是 貪 四 對 苦受 產生執取,推動的輪迴就是 嗔 五 深陷輪迴不自知就是 痴 六 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