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應該怎麼理解啊?

時間 2021-05-30 14:35:35

1樓:領悟道德經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無身/無慾價值觀。

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為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著,若可托天下。

道德經第十三章,領悟。受寵或遭辱,都驚其神。原因在於寵辱有別,束縛於得失。

有寵辱,有得失,都是基於自身為中心,以觀萬物造成的。如果意識到道生萬物,融身於道,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那些知行上都能融身於天下者,不以物累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人我是非,離開寵辱得失,天下可以託付給他們治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2樓:別焰雲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29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這二章其實是連續的,都是對鼎卦的解讀

可托天下的就是憲法,可寄天下的就是明君。寵之為居尊——憲法至高無上;辱之為言訒——針砭時弊,忠言逆耳。

結合孔子的解讀更能理解老子的意思。非禮勿言,點到為止,大家自悟吧。

3樓:執行機械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乙個在受寵的時候,會感到驚喜。乙個人在失寵受辱的時候會感到驚慌。這叫寵辱皆驚。

不管是受寵時驚喜還是受辱時的驚慌失措,都如同身體患了大病一樣。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患得患失是一種失衡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是被老子所反對的。

乙個人身心健康的狀態是寵辱不驚,不被他人的讚美和羞辱所影響,面對來自於他人的讚美和羞辱都保持乙個淡定從容的心態。

4樓:

道德經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若驚(極大肯定與極大辱罵都會讓人有所頓悟。。驚著了,還不頓悟,說明靈魂無可救藥)

貴大患若身(最有價值的可能是捨身,堅持,若不能得法。。捨身,則能取義)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與辱?)

寵為下(寵愛,相當於不敢直接傷害。。。溫柔處理為寵愛)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精神兩種極端都有乙個讓人覺醒的點,格局不夠的人: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這是寵辱若驚的由來)

何謂:貴大患若身?(那麼,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乙個緊張兮兮的人的自我之所以顯得害怕,患得患失)

為吾有身(是因為身體已經填滿,盆滿缽滿,即為大患。。上去,下不來,為有)

及吾無身(以及身體虧空,身心俱疲)

吾有何患(導致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患得患失)

(因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人認為)

貴以身為天下(貴者,神靈附體,怎麼燥,都不傷身,貴人可以肆意妄為,不傷其身)

若可寄天下(徹底釋放,不要擔心,獲得極大心理滋潤)

愛以身為天下(上班心情好好才有幸福滿滿的下班。。愛為捨身,捨身取義,義無反顧者,可以大撒把,徹底愛透一次)

若可托天下(真愛釋放的身體,可完全託付出去,不用擔心第二天起不來床,是謂託付。。女人託付給偉男子,男子託付身體給豐滿的女人)

(初譯)

5樓:向愚雜記

這一句摘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全章內容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成白話,意思如下:

榮寵和侮辱都令人心驚,珍視身體和重視大病一樣。為什麼榮寵和侮辱都令人吃驚?榮寵是低階的事情,得到了會心驚,失去了也會心驚,所以榮寵和侮辱都令人吃驚。

為什麼珍視身體和重視大病一樣?我是因為有身體,才有的大病。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大病?

所以,把天下視為和自己身體一樣珍貴,那就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愛天下像愛自己身體一樣,那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全章內容主要講述,人對於寵辱的態度,以及養身觀念,進而引導出治理天下的政治態度,中心思想在於宣揚以淡泊名利的養身態度來治理國家。

這一章是體現道在政治中的應用,身居官位的人,要寵辱不驚,保全身體,遠離災患。達到這種境界,那就可以治理天下。

這個道理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反覆驗證,但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對於名利的慾望,讓人無法平靜對待寵辱,進而失去理智和信念,走向失敗和衰亡。

前面兩句是提出觀點,寵辱都會讓人心驚,身體和大病要一樣重視。這兩個觀點和常人的理解有些不同,引發人們的思考。

人們對於寵辱的看法是不同的,喜歡寵,厭惡辱,這裡把寵辱等同起來。人們對於大病非常重視,但對於身體保養並沒有達到這種重視程度。

這裡貴大患若身,大都解釋為是乙個倒裝句,貴身若大患。

接下來兩個小節十句話,分別解釋了前面的兩個觀點。

得到榮寵固然會讓人感激涕零,失去榮寵則會讓人備受煎熬,這兩種感受都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不是最佳的狀態,所以要寵辱不驚。

大病依存於身體,沒有身體,自然大病也不復存在,所以重視身體要像重視大病一樣,否則身體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防病治病。

此處還有一種說法,是建議人要放棄自己的身體,這樣大病也就沒有存身之地。但這個老子一貫的養生思想相違背,無法解釋通。

最後四句說明治理天下的政治態度,要以養身的態度來治理國家。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是真正關心愛護,以這種態度來治理國家也會無往不利。

這個思想相對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言,看似有些不夠大氣,先私後公,但更加真實,更容易落實。

統治者如果真能對待天下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即使做不到讓天下安泰祥和,至少不會禍害天下。

6樓:黃嬰

寵辱是兩個反義詞,有得寵的時候就有失寵的時候,所以得寵要像對待失寵一樣謹慎,失寵也就是辱了。有句話叫小人得志語無倫次,和這話說的差不多意思

7樓:東大街常無觀

這一章比較難解,提幾點與眾不同的想法,主旨是以老子的思想解老。

1、老子在這一章是以第一人稱「吾」來闡述他的觀點,即以個人生命體驗說天下。

他自己是個什麼人,他有描述。我愚人,獨頑且鄙。自認為愚蠢低賤的乙個人,寵辱若驚,懼怕大患也就不奇怪了,但是他又有一顆聖人救世的雄心,這矛盾的兩者被他統一了。

這在最後兩句表現出來。

2、老子本章的要點是論述身與天下,即個人憂患與天下憂患的辯證關係。

珍重,愛惜自己的生命是前提,同時也貴天下,珍重天下百姓的生命。吾以身為天下,吾貴身愛己,推己及人,天下百姓,人人生命平等。

對老子本章的思想有兩種對立的解釋,一是無身忘我,捨生忘死。二是貴身,吾身吾命至上。這兩種解釋是兩個極端,都不對。

第一,無身忘我才能大公無私,才可以承擔天下。這個無所畏懼的說法不符合老子的思想。老子說過,無私成其私,但是老子也說,名與身孰親?勇於敢者殺。

無私可以行得通,無身無我不行。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都死了,沒命了,身死國滅,什麼寵辱大患,託天下,寄天下,一切皆空。

捨身忘我更不對。這種視生命如草芥,敢為天下先的人老子不提倡。你不重視自己生命,也不會珍重別人生命。

第二,老子貴身惜命是對的。但是要說性命更可貴,寵辱如浮雲,顯然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在本章要表達的邏輯是寵辱是大患,大患必定傷身。無身當然也就無寵辱,無大患,反過來有身必有患。也就是前面講的,生命是前提,有身有命就必須承擔憂患。

既然有身有命,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逃不掉的。統治者,天下的寵辱大患,都你乙個人擔著。受國之辱以為天下主。

寵辱若驚,氣大傷身。寵辱不驚,沒心沒肺,甩鍋,找替罪羊,都不是合格的統治者。

作為統治者,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小命是命,百姓的命也是命,人命同等重要。對百姓好,等於對自己好。貴身和貴天下,愛自己和愛天下,一點不矛盾。

貴身貴天下,愛己愛天下合一,侯王和百姓得一,就是道。

用以上四點解釋這一章,老子的邏輯思路是清晰的:

寵辱使人驚恐。(驚恐對身體是大患。)重視大患就是貴身保命。

什麼叫寵辱若驚?得寵是下乘,不見得是好事。

得寵驚恐,受辱當然更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因為小患要錢,大患要命。我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沒了身體當然什麼患都沒了。

(以上講的是老子的個人體驗,總的意思是貴身惜命,活著就得受累,惜命就有寵辱憂患。以下的意思是貴身惜命的人,貴己貴人,愛己愛人,把自己的生命同家國天下結合起來,才是合格的天下主。)

貴身同一於貴天下,百姓才能把天下重擔寄託給統治者。這是從百姓的角度。天下樂推而不厭。

愛己同一於愛天下,才能承托重擔。這是統治者個人角度。聖人皆孩之。以百姓之心為心。

以現代觀點看,老子的吾身即天下,也就是古代君王的「朕即天下」的原始思想。中國傳統一脈相承,即吾身吾命和國家命運,吾身憂患和天下憂患一體的治國理念。個人主義價值觀和天下主義價值觀,賦權和承責,權力和責任的對立統一。

8樓:Acebase

先解解第一段。何謂寵辱若驚?要解這句,關鍵在解「寵為下」,為,此處有專為、專事的意思。

下,不是老子推崇的水「利萬物而不爭」那樣的下。此處的「為下」,是專事下,僅僅對乙個人謙下,有下作,非德的意思。整句話可以理解為,寵辱若驚就是專門邀寵,行下作的事。

這樣的人只想著自己成功、上位,得也驚,失也驚,自己內心處於患得患失的驚恐狀態,根本沒辦法容讓他人。這樣的人是不能修為不言之教。修為不言之教的人,「貴大患若身」。

9樓:英語鑽研者

我個人覺得很好理解。

寵或辱說明對方是比你地位高、有優勢、處於主動的強勢一方,如果弱勢的你在意這些就會更弱勢。

身體是硬體和容器,也是容易被損壞和侵害的。有了身體,就有了禍患的可能。如果你沒有了身體,就無所謂禍患了。

所以道家和佛家有時候比較看淡生死。莊子稱為解除倒懸,佛家認為身體是臭皮囊。孟子也認為義與身不可兼得時,要捨身取義。

另外,賈伯斯也認為死亡是最好的發明。馬丁·海德格爾認為,要向死而生。印光大師常常提醒自己注意死字。

寫的比較亂,還望見諒。

你對《道德經》第十三章的字面翻譯是什麼?

命0123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斗膽妄言,勿怪 這一章說的主要是太過於追求外在的物質或在意他人的眼光或評價,活在了別...

道德經第十三章,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老子是勸人無身忘我,還是貴身愛身?

祤晨 這章爭議還是挺大的,即便研究 道德經 的學者,之間的分歧也是很大。一類重在 有身 一類重在 無身 先講有身。南宋範應元,在他的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講道。輕身而不修身,則自取危亡也。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故終身無患也。貴以身為天下者,不輕身以徇物也 愛以身為天下者,不危身以掇患也。先...

道德經如何用

士不可不弘毅 假如問你乙個汽車怎麼用,你大略要學一學如何開車的。你可以不用學習機械製圖,零件加工,如何維修等,只要有簡單的保養常識,基本的駕駛技巧與規範,又有道路,就能輕鬆開車去目的地了。但是一門學問,如果你不知道他說什麼,你卻是無法做到用的。所以第一步就是,知道道德經講什麼?才能問如何 用 這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