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或《三國演義》最讓你感動你的話有哪些?

時間 2021-05-30 05:41:58

1樓:「已登出」

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不忍棄之!

朕不能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2樓:勇武的加蘭

有兩段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

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

「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

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衝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

「將軍真天人也!

明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大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

遼急擊圍開,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

」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

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徹軍還。」

3樓:

曹操在宴會上無比孤獨,無比久遠的發問,有誰能知我心,有誰能知我心,有誰,能知我心。

曹操: 「我本愚陋之人,始舉孝廉。常侍誤國,黃巾賊起,天下大亂。

本想在家鄉購築房舍,以此避禍,春夏讀書,秋冬狩獵,以此度日,待天下太平。不想朝廷招我從軍,封為典軍校尉。以此替國家效力,征討四方賊寇!

剿黃巾、討董卓、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深入塞北,直抵遼東。蕩平天下,威佳四海,所未得者僅江南耳。不負大丈夫之志!

如今身為丞相,人臣之位,以到極點。有人見我大權在握,疑為我有異心。大繆也!

可惜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世食漢祿,匡扶漢室,一心報國,周公吐輔。如果國家無我一人,將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我敗則國家危亡,天下大亂,我豈能為虛名招大禍。此番苦心,諸公未必可知。有誰能知我心?

有誰能知我心?有誰,能知我心?」

4樓:二十四番花信風

你們可能不知道毌丘儉

這個令高麗幾近亡國的人

司馬師廢曹芳,毌丘儉深感魏明帝知遇之恩,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當時大魏幾乎已經歸了司馬,他此舉無非以卵擊石,加上準備不足,很快便被消滅。

不知道你們看到這句話時有沒有感觸,在當時很多受了曹魏恩惠的臣子為了保命都歸了司馬家,他們無可厚非,畢竟士族所趨。但是像毌丘儉這樣用性命報恩的漢子更令人感到敬佩。

5樓:守拙盫主人

寫乙個不知名姓的小人物的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裡寫到孫策從袁術手裡求得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攻打劉繇,來到劉繇營前窺探敵情。

早有伏路小軍飛報劉繇,繇曰:「此必是孫策誘敵之計,不可追之。」太史慈踴躍曰:

「此時不捉孫策,更待何時?」遂不候劉繇將令,竟自披掛上馬,綽槍出營,大叫曰:「有膽氣者,都跟我來。

」諸將不動。惟有一小將:「太史慈真猛將也,吾可助之。

」拍馬同行。眾將皆笑。

如果沒有這個小將,太史慈可能真的只能孤身犯險,獨戰孫策,雖然後面濃墨重彩地描寫的還是孫策和太史慈的兩雄爭鋒,雖然這個小將在風雲變幻、豪傑並起的三國時代連個配角都算不上,但他一句「太史慈真猛將也,吾可助之」的簡單到極點的台詞,卻勾勒出乙個少年英雄的桀驁不馴,慷慨自負,至少,他沒有被劉繇的一句「誘敵之計」嚇破了膽,他還有膽氣。

「太史慈真猛將也」是英雄惜英雄的感喟讚嘆,「吾可助之」則是少年人榮耀的自我宣誓,雖然這個小將無名無姓,卻勝過那些有名有姓卻選擇苟且退縮甚至哂笑別人的諸將們千倍萬倍,正是有這樣乙個人物,和太史慈拍馬同行,才不讓我們的英雄背影過於落寞,才不讓我們這些讀者覺得只有那些青史留名的人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來,才能讓我們勇敢地把世界的哄笑拋之腦後。

即使身後寂寂無名,我也願奮勇前行。

6樓:逝時

丟徐州大耳賊對黑娃說:今雖失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

古城外雲長受冤:賢弟欺煞我也!吾如何無義?!

雲長復劉備書信:披肝瀝膽云云....

「朕不為兄弟報仇。縱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劉備說的。

7樓:在河之粥

「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就這句詩總在腦子裡回想,雖然我是蜀漢粉,但對給氣數已盡的漢王朝續命並沒有執念。轟轟烈烈的開始和轟轟烈烈的覆滅,即使國滅仍有姜維二桃殺三士的余烈,這一句普通的陳述性詩句總能讓我聯想到陰平的滾滾落石以及皇叔躍馬入蜀道和古柏森森的祠堂等很多意像。

8樓:Doris Tsou

演義裡,孔明第一次出場: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孔明最後一次出場(武侯顯聖定軍山):

是夜,鍾會在帳中伏幾而寢,忽然一陣清風過處,只見一人,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絛,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二十七年之後,他還是當初模樣。

9樓:劉紫軒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很可能是諸葛亮年輕時勉勵自己的話,最後一次北伐時,寫進了《誡子書》,送給了他的兒子……

每次想到這,我這個男人都有一種想哭的衝動zzz

10樓:楊青青青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諡曰貞侯。子奕嗣。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11樓:

那董賊劫遷天子焚燒宮室,致使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社稷危急存亡之刻怎能按兵不動呢?虎牢關一戰,呂布戰敗兵無戰心我軍士氣正盛,此時一戰,則天下可定。怎能疑而不動,坐失良機呢?

嗯?哼!豎子,不足與謀!

12樓:Robert Cheng

《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雲:「正說之間,忽見趙雲衝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時,雲連刺數人,眾軍皆走。後面瓚軍團團圍裹上來。

田豐慌對紹曰:『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

『大丈夫願臨陣而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眾軍士齊心死戰,趙雲衝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顏良亦引軍來到,兩路並殺。」

無論他的真實能力如何,無論官渡之戰他究竟是如何敗的,袁本初為英雄無可非議!

13樓:

「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可有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

「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今將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父兄舊人,慎勿輕怠。」

「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

「吾死之後,汝等並輔仲謀。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眾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

「吾與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須孝養尊姑。早晚汝妹入見,可囑其轉致周郎,盡心輔佐吾弟,休負我平日相知之雅。」

乙個二十六歲男人的擔當,盡顯於此。

14樓:

印象中,好像是裴松之注《三國志》中的記載。

當青年孫策遇到了同樣年輕的太史慈時,當所有人都認為太史慈會一去不復返的時候,孫策是這樣對眾人形容他和太史慈的關係:

一以意許知己,生死不相負。

15樓:虺隤

《三國演義》第三回:

群臣惶怖莫敢對。

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

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好乙個豪氣沖天的「吾劍未嘗不利!」

16樓:江上卿

又感周泰救護之功,設宴款之。權親自把盞,撫其背,淚流滿面,曰:「卿兩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槍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

卿乃孤之功臣,孤當與卿共榮辱、同休戚也。」言罷,令周泰解衣與眾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根遍體。

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具言戰鬥被傷之狀。一處傷令吃一觥酒。

是日,周泰大醉。權以青羅傘賜之,令出入張蓋,以為顯耀。

——每覽至此,頓覺豪情滿懷!

17樓:周卓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18樓:城外的人想進來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那些士大夫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早就想好了退路,唯有魯肅從孫權的角度出發,去為孫權的後事擔憂,尤其是那「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一問,讀來不免心中為之一震,更何況是孫權呢?

19樓:「已登出」

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公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20樓:Lyon

【馬超兵至下辨,令吳蘭為先鋒,領軍哨出,正與曹洪軍相遇。吳蘭欲退,牙將任夔曰:「賊兵初至,若不先挫其銳氣,何顏見孟起乎

」於是驟馬挺槍搦曹洪戰。洪自提刀躍馬而出。交鋒三合,斬夔於馬下,乘勢掩殺。

】任夔頗有當年曲阿小將相助太史慈的風範,只可惜武藝未能跟得上膽氣。

【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酒行數巡,卓按劍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

有不從者斬!」群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

「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

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如此形勢之下,本初敢於拔劍而起,已是英雄本色。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哪些區別?

wim 這是個典型的能體現民族性格的兩本書,普通中中國人就喜歡虛頭巴腦的東西,對虛構的歷史品的津津有味,對巨集大複雜嚴肅的東西充耳不聞。所以網路文學就很好呀,虛的根都沒有一看就是虛的,不會有人傻到把那些東西聯絡到實際。可是看三國演義的人80 傻不拉幾的聯絡故事看實際 Tainemer 乙個假裡面摻了...

三國演義或三國志中非武將型人物的武力如何評定?

東漢時期的士人還不是現在所說的那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三國志中 好任俠 好擊劍 善騎射 之類的記載比比皆是 曹總一家也算是代表吧 曹操孫盛異同雜語云 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 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魏書曰 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 其不叛...

如何看待三國志迷看不起三國演義?

李靖巖 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沒什麼區別 有一則筆記,大概是明清交界吧。大兵馬上要過來。兩個人還在掰扯是張飛強還是典韋強,最後誰也沒走了,玉石俱焚。這個可能是武評的最高境界。當然我們可以再說個很俗的段子。說有兩口子。不老實睡覺,非得說三國。老公說赤壁曹操死了八十一萬人,老婆說八十三萬人。爭竟不下,老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