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 白色 為什麼不讀 b ish i 或 b s ?為什麼乙個字白讀,另乙個字文讀?

時間 2021-05-30 01:52:01

1樓:

以前真沒想過這個問題,確實很奇怪。在我的故鄉(同屬於北方官話)就都是白讀,讀音是bei(陽平)sei(陰平)。不過現在我們那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比我大的人)讀作去聲se了。

其實仔細想想,好像日語中不少漢字詞就是前部分音讀,後部分訓讀,也沒什麼奇怪的。

2樓:

河南:bài shāi

蘇北:bēi sěi

我又想起來當年去電影院看FATE HF劇場版,我問服務台姐姐這個場有沒有特典,出口就是:請問恁這有沒有sěi zí?明明色和紙單獨說沒問題,連起來為何那麼彆扭。。

3樓:「已登出」

這個問題讓我突然發現自己家鄉的方言說某個顏色全是讀的某sai(二聲),方言裡只不過沒有分翹舌,全是平舌。

自己莫名其妙的被逼乎禁言一天,還不發通知,說由其他原因,老子呵呵了。

4樓:端木弗貢

問題不是出在「色」上,而是出在了「白」上。白、黑可以用來構詞的讀書音,由於國語/普通話的大眾語(庸俗化)取向,已經被遺忘了,於是就只剩下不倫不類的báisè、hēisè. 假如沒有人為干預的話,北京話裡báishǎi 和 bósè 則會長期並存。

而類似日文湯桶、重箱那種半文不白的尷尬讀法則會被自然淘汰…

5樓:

首先同意 @李柰 的觀點。

從另乙個方向想,老北京話常用詞基本用白讀,不常用的書面詞用文讀。但是個人認為老派北京話文讀音在口語中應用的標準不是確定的,文白讀在北京話中的競爭一直存在。比如在《漢英合璧相連字彙》(1898)裡,「百花齊放」中白讀bai,但是在《國語辭典》(1936)中「百花」就用文讀bo。

所以在普通話中「白色」讀báisè並不奇怪。類似的例子有「白鶴」,普通話是前白後文,但譚鳳元先生在岔曲《贊松》中唱的就是bohao,前文後白。

最後想吐槽一下普通話的審音。在2023年的統計中,200個人裡「紅色」一詞用白讀的還有121人。但現在,從文白競爭的角度看,普通話白的白讀戰勝了文讀,而色的文讀基本戰勝了白讀。

所以現在如果讓我這個北方人聽bósè,我會以為是地名「百色」,如果聽「báishǎi」,我能反應上來是「白色」,因為這個讀法在北京—東北官話的口語裡還有,只不過一般讀báishǎir。

6樓:李柰

不負責猜想:

明清白話裡的白色,只作名詞。在北京話裡全部可以,如果不是應該的話,讀做baishair。

現在這種常做定語的x色/x色的,以前不普通,應該說x的/x顏色的,是新式語法,產生原因可能可以解釋為是x顏色的縮略。顏色是文讀詞來的。

7樓:RandyOrton

北京話色白讀是shai3,被南京官話洗出了se4的文讀,白同理,至於普通話可能就是審音的問題了,畢竟審音被吐槽也不是一年兩年了

為什麼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是根據什麼選擇出來的?

牧慕仁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形成歷史的角度來說,北京話有著特殊地位。金元以來,北京成為中國政治 經濟與文化中心。北京話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被傳播到全國各地,而發展成 官話 古白話文學作品如 水滸傳 西遊...

讀書是普通話,講話的時候為什麼講不好普通話

公子安ayakashi 普通話的普及程度在大陸是非常高的 起碼,如今的大部分孩子說普通話的時候肯定比說方言的時候多。但為什麼還是講不好普通話呢?這就涉及到了方言和普通話得差異問題。我雖然是南方人,但我的方言屬於北方語系,音調和普通話很不一樣,但是字的唸法大部分是相同的,少部分保留了古音。儘管如此,我...

為什麼 有粵語口音的普通話 比 有普通話口音的粵語 聽起來更難受?

張靜初說的粵語,那叫尬。廣付人說普通話帶著嚴重的口音讓人覺得難受是因為廣東話的口音就特別野蠻!畢竟不是每個人廣東人的粵語都說得像TVB裡面的那麼溫柔。你看台灣腔多溫柔哦? 聽起來更難受 本來就是你的主觀感受,未必是客觀事實,換個人來聽,感覺可能又不一樣了。題主是廣府人,也許自身以及周圍的人普通話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