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紀傳體史書在古代如此盛行?

時間 2021-05-12 03:45:47

1樓:維諾爾德

作為兩種敘述方式,紀傳和編年並不對立。你總不能說這篇文章你用了比喻就不能再用擬人吧。

這點不再贅述。

其次,修史是個浩大工程,大部分史書都是在官方指導下修訂的,像司馬遷那樣自己寫的少之又少。

那麼對於當權者來說修史的意義就很好理解了,作用無非就是1.記錄重大事件方便以後參考,2.弘揚正確價值觀。

帝王本紀實現第乙個目的,其他人物傳記實現第二個目的。

2樓:吊帶姑娘

1. 由於封建時期盛行的「英雄史觀」,所以紀傳體史書比較多。

我覺得,就像今天人們大部分都認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發展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可循等等基本的歷史發展觀點一樣,古代的人們也有當時價值觀、世界觀指導下的歷史觀,比如說普遍認為英雄創造歷史、朝代更替受天命支配等等。

史學家再牛X,也擺脫不了時代的侷限,他們或許就認為,歷史就是由那些少數的英雄般的人物創造的,沒有他們,還有什麼歷史可寫?所以作出的史書上,就成了一部人物誌。

2. 史學家受時代的侷限,比較狹隘和保守,或許是造成編年體史書較少的乙個原因。

我覺得可能編年體的不太好寫吧,古代的政權交替頻繁,每一次政權更迭都會毀掉前朝的很多資料,而且好像是史官寫史都不會把本朝寫進去,這樣斷斷續續的,不好寫。

另外,這也體現了當時史學家治史的另外乙個侷限性,很少人能跳出朝代的框架,從巨集觀上審視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從中發現歷史發展和社會進化的客觀規律。

3樓:

紀傳體對春秋筆法和塑造人物很有用,一些不利於塑造的材料,可以扔到別人的傳里去。另外,不同的傳也可以記錄幾種不同的說法。以上淺見。

4樓:唐水

不知不知題主說的是中國古代哪乙個歷史時期呢?推薦閱讀《文心雕龍·史傳》以及《史通·六家》、《史通·二體》以及《史通·古今正史》,如果對於古文閱讀比較無感,那個可以參考北師大瞿林東先生的《中國史學史綱》。

5樓:答柳柳州吃蝦

我們都知道紀傳體是司馬遷在綜合前代史書的各種體制的基礎上創立的,有本紀體例有列傳體例,所以可以稱紀傳。其中值得一提的與編年不同的是,它把相同型別的人物放在一起,既有歷史又有邏輯,而且它旁見側出的從不同的方面來顯示人物的特徵。

而就編年史,以 《左傳》為例,它很少對某一人物進行集中的描寫,比如晉文公、楚靈公等是需要通過數年的積累而來表現的,它跨越的時間很長。

6樓:伊水

個人以為,為什麼紀傳體在古代盛行呢?因為紀傳體其實就是乙個個短篇故事集啊!譬如《項羽列傳》有霸道Quattroporte項羽,有柔弱易推倒美人虞姬,還有項羽從一介匹夫到天下霸主的故事。

簡直是乙個個草根青年的偶像故事,誰能不愛看。你看看現在流行的那些《鬥破蒼穹》、《誅仙》不完全也是這套體系嗎?

所以,不是愛看紀傳體,而是紀傳體剛剛好是人們愛看的故事集體裁而已。

7樓:甘十九郎

編年體要面對一些問題,比方說,許多史料其實是不清楚具體發生時間的,那麼在安排這些史料的時候就很令人頭疼。到了紀傳體,這些零散的史料時常以 「初,某某人幹了什麼什麼」 這樣的形式安插入人物傳記中

再者,由於編年體零散的特徵,必然就要面對乙個很大的問題:事件的因果關係難以體現

某年誰幹了什麼事,次年,被貶或被殺。在編年體中,這兩件發生於不同時間,必然是分隔開的,那麼,這兩個事件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某人被貶或被殺,究竟與他去年幹的那件事有沒有因果關係?

很難說。

然而,當用紀傳體去敘述時,對於因果關係的處理就能做到比較清晰明確了。

8樓:杯盡壺傾

紀傳體與編年體從來就不是對立的。紀傳體中糅合了編年的寫法,國外研究史記,稱它為annalistic-biography,直接翻過來就是編年的人物傳記。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紀傳體對歷史材料的編排,仍然遵循著時間順序,紀傳當然不是純粹的人物傳記,而是以人物為線索,將當朝發生的大事件羅列出來。紀傳體的作者,一般對歷史有著自己的評價,以史為鏡,提醒當朝君主辨別是非,不重蹈覆轍。

這種寫法,已有了極大的突破,但仍未突破「編年」這一大前提。

個人認為,一直到了明朝李氏焚書,才創造了真正不同於傳統編年式紀傳體的寫法。

9樓:

自己嘗試著用編年體的形式記錄熟悉的一段歷史就懂了,差不多會瘋掉。

編年體看似邏輯清晰,實則不然。歷史是眾多事件構成,編年體在每次記錄事件時都需要重複交代人物背景關係,否則很難看懂,同理對事件的因果關係也需要重複敘述。對作者與讀者都是種折磨。

10樓:鐘文昊

跑個題,現在也是紀傳體盛行啊。大眾看歷史只是為了好玩,不為深究。

況且,古代活動不多,乙個說書的能給你講編年體?不合理吧?

11樓:冼輝

編年體的史書適合研究歷史,紀傳體史書適合明白得失。二十四史說實話是給帝王看的以證得失,你讓皇帝們看編年體皇帝們還不瘋掉?真正用來記載歷史的不是二十四史,是實錄、起居注之類的官修史。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算不算最早的人本主義史學著作?

人本主義?古代的史書不能這麼算。司馬遷的自述是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雖然他是我個人的偶像,但很遺憾實際上他沒能擺脫某些神秘學思維的影響。相近時代史書裡最接近人本主義的。我認為應該是修昔底德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風龍雲虎 請看 左傳 中的 季梁諫追楚師 楚武王侵隨,使薳 w i 章求成...

史書寫紀傳體,不會重複嗎,比如一件事情五個人參加,五個人的傳裡面就要寫五次嗎?還有,會不會自相矛盾?

沐見清 不會。舉個例子,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這個事實可能在鎮壓六鎮亂的某位核心將軍的傳記裡得到了充分的記載,但是其他參與者的傳記中可能就一句 正光末,時六鎮亂。或者是八王之亂,粗略的寫法就是 及天下亂。黃巾起義 光和末,黃巾賊起。 觀火 這個問題,只要翻翻 史記 就能解決。避免重複的方法是 一 敘述...

為什麼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又為什麼將二十四史稱為正史?

amos 1.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就像我們小時候的歷史教科書一定是階級鬥爭歷史觀。所謂正史都是政權組織編修,文官系統主導的,而文官系統遵循來自三代 公天下的理想政治年代 的史官價值導向。這是中國政治傳統的一部分,所謂煌煌青史,春秋之筆,另亂臣賊子懼。它承載了中國文明對善惡的辨析,政權功過的界定,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