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寫紀傳體,不會重複嗎,比如一件事情五個人參加,五個人的傳裡面就要寫五次嗎?還有,會不會自相矛盾?

時間 2021-06-04 22:26:23

1樓:沐見清

不會。舉個例子,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這個事實可能在鎮壓六鎮亂的某位核心將軍的傳記裡得到了充分的記載,但是其他參與者的傳記中可能就一句:正光末,時六鎮亂。

或者是八王之亂,粗略的寫法就是:及天下亂。

黃巾起義:光和末,黃巾賊起。

2樓:觀火

這個問題,只要翻翻《史記》,就能解決。避免重複的方法是:

一、敘述視角的不同。

二、詳略不同。例如韓信的「背水一戰」,交戰雙方的指揮官是韓信和陳余,而這場戰役主要體現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因此在《淮陰侯列傳》中詳寫韓信的部署和交戰經過,在《張耳陳余列傳》中僅一筆帶過。

三、互見法,一件事、乙個人的事蹟在不同篇中出現,但側重不同。例如鴻門宴,在《項羽本紀》中詳寫,在《高祖本紀》中就略略帶過。再例如張良的事蹟,在《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出現過的,在《留侯世家》中就不再詳寫。

有時還常以「語在xx篇」一筆帶過。

四、合傳法,如《魏其武安侯列傳》,後面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是竇嬰、田蚡、灌夫共同參加的,實際上是一篇搞定了三個人的傳。其餘還有《衛將軍驃騎列傳》等等。

五、附見法,歷史人物眾多,但並非人人都有傳,許多人的事蹟,是在別人的傳記裡附帶提及的。

3樓:燈火闌珊處

以舊唐書玄武門之變為例,參與玄武門之變有十多個主要人物,只有尉遲敬德詳細寫了過程,其他幾個人都比較模糊,比如李世民本紀,就概括一下。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同為玄武門功臣並列第一的長孫無忌的列傳『武德九年,隱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將害太宗,無忌請太宗先發誅之。於是奉旨密召房玄齡、杜如晦等共為籌略。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尉遲敬德列傳的記載非常詳細,下面貼原文

『隱太子、巢剌王元吉將謀害太宗,密緻書以招敬德曰:「願迂長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贈以金銀器物一車。

敬德辭曰:「敬德起自幽賤,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竄身無所,久淪逆地,罪不容誅。實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隸名籓邸,唯當以身報恩。

於殿下無功,不敢謬當重賜。若私許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是後遂絕。

敬德尋以啟聞,太宗曰:「公之素心,鬱如山岳,積金至鬥,知公情不可移。送來但取,寧須慮也。

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陰計,足為良策。」

元吉等深忌敬德,令壯士往刺之。敬德知其計,乃重門洞開,安臥不動,賊頻至其庭,終不敢入。元吉乃譖敬德於高祖,下詔獄訊驗,將殺之,太宗固諫得釋。

會突厥侵擾烏城,建成舉元吉為將,密謀請太宗同送於昆明池,將加屠害。

敬德聞其謀,與長孫無忌遽啟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則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太宗嘆曰:

「今二宮離阻骨肉,滅棄君親,危亡之機,共所知委。寡人雖深被猜忌,禍在須臾,然同氣之情,終所未忍。欲待其先起,然後以義討之,公意以為何如?

」敬德曰:「人情畏死,眾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雖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禍至而不恐,將亡而自安,失人臣臨難不避之節,乏先賢大義滅親之事,非所聞也。以臣愚誠,請先誅之。王若不從,敬德言請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

且因敗成功,明賢之高見;轉禍為福,智士之先機。敬德今若逃亡,無忌亦欲同去。」

太宗猶豫未決,無忌曰:「王今不從敬德之言,必知敬德等非王所有。事今敗矣,其若之何?

」太宗曰:「寡人所言,未可全棄,公更圖之。」敬德曰:

「王今處事有疑,非智;臨難不決,非勇。王縱不從敬德言,請自決計,其如家國何?其如身命何?

且在外勇士八百餘人,今悉入宮,控弦被甲,事勢已就,王何得辭!」

敬德又與侯君集日夜進勸,然後計定。時房玄齡、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復入。太宗令長孫無忌密召之,玄齡等報曰:

「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揹我耶?

」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

敬德又與無忌喻曰:「王已決計克日平賊,公宜即入籌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於是玄齡、如晦著道士服隨無忌入,敬德別道亦至。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其宮府諸將薛萬徹、謝叔方、馮立等率兵大至,屯於玄武門,殺屯營將軍。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宮府兵遂散。是時,高祖泛舟于海池。

太宗命敬德侍衛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

作者會在主要人物列傳中詳細記載,次要人物大概記載,如果是好事,君主本紀會多記載一點,壞事,大臣傳記中多一點。想要研究這事,得把所有人的傳記都看一遍。

或者也可以看資治通鑑,司馬光已經把事總結好了。

為什麼紀傳體史書在古代如此盛行?

維諾爾德 作為兩種敘述方式,紀傳和編年並不對立。你總不能說這篇文章你用了比喻就不能再用擬人吧。這點不再贅述。其次,修史是個浩大工程,大部分史書都是在官方指導下修訂的,像司馬遷那樣自己寫的少之又少。那麼對於當權者來說修史的意義就很好理解了,作用無非就是1.記錄重大事件方便以後參考,2.弘揚正確價值觀。...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算不算最早的人本主義史學著作?

人本主義?古代的史書不能這麼算。司馬遷的自述是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雖然他是我個人的偶像,但很遺憾實際上他沒能擺脫某些神秘學思維的影響。相近時代史書裡最接近人本主義的。我認為應該是修昔底德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風龍雲虎 請看 左傳 中的 季梁諫追楚師 楚武王侵隨,使薳 w i 章求成...

史記到底是紀年體還是紀傳體?

史記當然是紀傳體。中國史書一般有三種體裁 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分別舉例便是 資治通鑑,史記,通鑑紀事本末。它們分別以時間 人物 事件為單位。你看一下目錄就知道了。其中紀事本末體最適合用來閱讀歷史,因為歷史就是乙個乙個故事。 你是恩賜也是劫 史記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另外沒有紀年體通史,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