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為什麼諸葛亮和曹丕都說「豈有連營七百里而拒敵呼」,為什麼不能這樣拒敵?

時間 2021-05-11 17:16:35

1樓:一粒塵埃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其中夷陵之戰是事關蜀國的一場重要戰役,這一戰之後,蜀國在諸葛亮帶領下休養了5年才緩過來。?

我們也都知道這一仗是劉備義氣用兵導致的,其中「七百里連營」的戰術是其失敗的直接因素。但是劉備也算征戰沙場多年的老手,雖戰鬥不多,但見識不少,他為什麼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或者說,這個錯誤許多人都看出來了,為什麼他看不出來?

我們先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一下。

劉備其實老謀深算

劉備所處的位置,正好是三岔口險地~我以前的文章也說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岔口,宜守不宜攻。關羽的失敗,和他主動出擊是有很大關係的,主動出擊,還要防備第三者「插足」,沒有絕對的實力,只能防守,關羽如此,劉備也如此。為什麼關羽被殺劉備攻打荊州那麼多人反對?

他們都不在意關羽的被殺?不是的,是他們比劉備理智,都考慮到了這一點;或者說,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比他們深,被沖昏了頭腦。這一點我們從諸葛亮北伐也能看出來,諸葛亮北伐選擇的是漢中附近,可以全力對付曹魏,而不需花費很多心思提防東吳這個第三者。

說到提防第三者,這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劉備這個戰術的第一重意思。劉備面臨的困境,就是東面他要打東吳的陸遜,北面,要防備曹魏。為了防止被兩面夾擊「包餃子」,所以戰線拉的很長,如果曹操有動作,軍隊可以支援北防。

雖然當時劉備已經派了將軍黃權鎮守北邊,但我們可以大膽的設想,劉備打東吳的兵力,很多都是從原先北防曹魏的軍隊裡抽調出來的,把戰線拉長的目的,還是還軍於北防。(此處要吐槽一下,這個黃權的名字,可真是不吉利,不知道劉備怎麼想的~)

然後第二種原因,他的對手陸遜閉門不出,和他打持久戰。持久戰,不是我們想的十天八天,連續幾個月都是很正常的,劉備久攻不下,而又不情願撤兵,只能做長久打算。所以他把戰線拉長,即方便糧食從本國南面直接運送,又把兵力分攤做了北防曹魏的工作。

而且根據夷陵之戰的時間,是七八月份,天氣炎熱,分散軍隊有利於疾病預防和控制,而且沿著河流排開,還解決了沖涼降溫的技術難題~而且這個月份正是農忙時節,我們還可以大膽設想,劉備此時的軍隊是有可能軍民勞作的,畢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塵土飛揚,陣線拉長,都是虛張聲勢。還有第三種可能。劉備把戰線拉的很長,是為了虛張聲勢。

「連營七百里」,聽起來聲勢浩大,讓人以為有幾十萬人馬!這對陸遜是有震懾作用的。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那劉備就是犯了大錯,因為東吳已經大體知道了他們的人數,從史載孫權給曹魏的信「劉備支黨四萬」可以看出。

可能,陸遜正是借這一情報看透了劉備虛張聲勢的伎倆,從而敢於突襲。

綜合以上幾種因素,劉備「七百里連營」的戰術還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說是很好的戰術!當然,其實撤退才是最佳選擇。只不過,劉備在運用這一戰術的時候犯了乙個大錯誤,他把水軍都撤了~劉備沒了水軍,正給了陸遜可乘之機!

因為原本陸遜擔心的是,萬一突襲劉備,劉備從水路直取荊州,自己老家不保。結果劉備自己撤水軍,漏出了破綻!於是陸遜很好的利用了這個破綻,便有了史上「火燒連營」的著名戰爭案例!

?所以,劉備「七百里連營」的做法,其實不是低階的,而是綜合考慮的最好結果,劉備也算是個不錯的軍事家,只是他撤了水軍這一舉動,才是一大敗筆!

2樓:

夷陵在現在的宜昌三峽一帶,兩岸連山綿延千里,中間是長江,河谷狹長、河岸很窄(最窄不過兩三百公尺)。

這種地方行軍,紮營連綿百里是很自然的事,畢竟岸邊根本放不下幾個人。

(三峽)

唯一能夠部署伏兵的地方就在山後。

並且宜昌夏天極其炎熱,溫度比火爐略低。

由於地形複雜,夏季天氣多變。

幾乎每天下午三四點鐘or夜間11點鐘會爆一波雷暴天氣。

雷暴一般在山前爆發。

如果水兵整天待在船上的話,可謂苦不堪言。

而山後伏兵時常遭遇暴雨侵襲,日久自然倦怠。

宜昌(夷陵)東部地形開闊,而西部是狹長河谷。

東吳把守宜昌隘口,蜀兵被阻擋在千里河谷內。

由於戰事曠日持久、天氣濕熱難耐,蜀兵水軍、山後伏兵皆銳氣盡失。

陸遜趁蜀軍倦怠之際,發動水軍,逆長江而襲(江水寬闊),直撲蜀軍後方。

三峽百里,處處都是狹區,最窄處兩岸不過兩三百公尺(水域佔絕大部分)。

(如圖兩線之間為長江河道,圓圈處為夷陵。兩條線兩邊為山脈。地圖中綠色部分為山地,黃色部分為平原。)

岸邊狹窄,最窄處陸地不過數十公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只要數千吳兵精銳乘船繞後,即可切斷蜀軍退路,然後四處放火,根本無處可逃。

山上草木旺盛,火勁十足,蜀軍退路一斷,自然不攻自破。

即便如今三峽大壩建成,江水被截斷,水流孱弱,岸邊依然面積狹小。

可以想象當年劉備後路被截斷後,沿著岸邊狹道奔逃躲避東吳水軍追殺的倉皇。

夷陵這種長條、狹岸的地形,兵力沒有辦法鋪展開來,

連營百里實屬無奈。

畢竟四川與湖北千里江陵、兩岸連山,東吳據險而守,主場優勢明顯,更兼有水軍無視地形的存在,可謂神擋殺神。

附李白詩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樓:水渡舟

演義裡寫得比較誇張……

但我們可以把數字縮小,正常一點來看。當時劉備帶兵,正值夏季,因為太熱,所以鑽樹林裡去了,因為有樹林,士兵聚不起來,所以連營,假設70裡好了。

其實多少裡這個數字無所謂,重點是隊伍很長,很長就意味著如果被對方把隊伍隔開,整個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古代通訊手段落後,沒有手機。下級軍官遇到突發情況,不能及時接到上級命令,部隊瞬間就亂了。

不知道自己該突圍,還是死戰,還是先滅火?而且其他人啥情況也根本不知道,不知道敵方是不是已經被打退,咱們這小股部隊堅持下就能勝利?還是劉備已經掛了,咱們趁早投降?

所以在那種地形,把隊伍拉長,就是作死。

4樓:星落空城

北京到呼和浩特才八百里。

七百里聯營意味著你要傳個令或者報告個敵情,幾乎要從北京跑到呼和浩特。

前面打起來了後邊要好幾天才知道,那還怎麼打仗。

5樓:朱桓

就三國演義裡面的描寫~陸遜就任統帥之後並沒有與劉備立刻對決!和周瑜對曹操一樣~陸遜對劉備初期採取的是試探~試探兵力和部署~周瑜靠長江引兵~陸遜靠縱深引兵~至夏之時~取水困難~再加上劉備捨棄水軍上岸作戰!終於拉開了很長的距離~所謂連營七百里就是這麼個情況~再加上火攻~基本就完蛋了~資訊不通啊~再加上指揮中心被打擊!

就一潰即散……

6樓:[已重置]

1. 諸葛亮從來沒這麼說過,諸葛亮作為甩鍋俠,已經把鍋扣到死了的法正身上了。

2. 劉備頂了天就七八萬軍隊,連營700裡,相當於每一里只有100個人,可能嗎?劉備可能算不上用兵高手,但是幾十年的經驗下來還不至於蠢到這種地步。

況且,夷陵之戰劉備的敗因和聯營700裡有什麼關係?劉備失敗是因為被水陸夾攻外加火攻造勢,其本質是長期勞軍與吳軍對峙,已成疲憊之軍,對吳軍動作偵查不到位導致一觸即潰。我真沒搞清楚和連營700裡有半毛錢關係。

7樓:Kelvin Li

我覺得有兩點

1,兵力分散是用兵大忌

2,連營,不能做到風險控制,一處亂而全面亂。很容易形成兵潰。可參照淝水之戰。

正確拒敵方式,可參看曹操攻打烏巢時官渡大本營的部置。

正確指揮大兵團作戰是個藝術活,所以有人為將,有人為帥。韓信將兵多多宜善,那只能是韓信。苻堅,劉備之流,只能呵呵了。

韓信說劉邦最多也就十萬,絕對是有道理的。同樣以絕對優勢兵力對項羽,乙個能打成十面埋伏,另乙個連老婆都丟了。劉邦還算是能打的,除了項羽好像也沒敗給過誰。

三國中劉備為什麼能夠聚集五大虎將和諸葛亮?

劉麒麟 說白了還是懂人心,並且有個匡扶漢室這樣的超級夢想也有人會說劉備虛情假意,那是電視劇集演出來的,如果劉備真的是個虛情假意的小人,那五大虎將和諸葛亮這些人都是白痴麼。會跟著乙個虛情假意的小人打天下?好,就算是虛情假意,那假一輩子也成了真的 劉備最厲害的是他打造的自己的人設 有背景 漢中山靖王劉勝...

為什麼三國中諸葛亮選擇了出師,而不是在蜀國休養生息?

諸葛看山 看一段晉書文帝紀的記載,也就是關於司馬昭的記載 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 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

如果三國中諸葛亮死后魏延成功叛變,將會?

魏延叛變?叛去哪,魏國?這是不可能的。魏延也是個悲劇英雄,戰功赫赫,不懂政治,和楊儀相比無非是眾人覺得楊儀更沒有行動力罷了。 我植物鄙視殭屍 魏延造反這個事算是三國日經問題了,天天說天天說天天說 如果三國中魏延有造反的想法,那麼諸葛亮死前下的命令應該是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 若延或不從命,使馬岱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