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等文人提到的「劣民性」真的存在嗎?制度與教育是否可以克服與提高或改善民族集體素質習慣與觀念?

時間 2021-05-11 13:24:32

1樓:秦放

我記得讀魯迅全集,印象裡沒有他從未提出中中國人有劣根性這一觀點,唯一一次出現劣根性是引用張孟庭的《偶像與奴才》,而魯迅對此持反對態度。所以把這一觀點按在魯迅頭上十分不妥。當然魯迅早年信奉信奉達爾文主義,甚至到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地步,認為國民可以向文明「進化」,青年人大有希望。

這是毋庸諱言的。魯迅自己晚年也對「服殷演化論」的時期進行了自己批判。

2樓:落憂

劣根性自然是存在的,不過劣根性是一種歸納而非本質

簡而言之,劣根性是文化的慣性使然,如果乙個中中國人出生後從小生活在歐美環境中,會擁有我們所說的劣根性嗎?沒有受到文化的慣性,即環境的影響,我非常贊同@陳小槑的說法,劣根性並不存在(是不存在這樣的本質,而非不存在這樣的現象),劣根性是對於環境對人影響的一種歸納,文化的慣性隨著資訊的交流提公升正在快速的改變,人更多的進行自我反省,劣根性這種東西,最後都是相對而言

不過,無論誰,都無法逃過時代的侷限性

3樓:Jeff

我覺得劣根性的說法確實很有問題,好像中國有什麼問題,就可以歸結到劣根性。人類本性是基本相同的。乙個人的所謂的素質,或者說道德觀世界觀大多是家庭和社會共同影響決定的。

4樓:大雄

一種思想過程:以為自己知道了怎樣拯救萬民->準備付諸行動->受打擊->覺得群眾都是SB->受打擊->受打擊....->真正了解群眾->知道自己是SB。

第四步的人最容易認為人民有劣根性。

5樓:陳小槑

我的意見是:不存在。「劣民性」第一是乙個橫向比較下的說法,第二它是形而上的,把這兩點結合在一起非常不靠譜;其實我們現在所看到並且倉促總結的,大多只是文明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及遭遇一定阻力後出現的特定表徵而已。

從根源上說,我不認為民族屬性會從本質上影響乙個人的人格。

最後叨一句:微博很多公知自稱自己是「自由主義者」,卻對「民族劣根性」這些話題津津樂道,偽得很。

補充「為什麼說這兩點結合在一起不靠譜」:

首先「劣根性」的定論要建立於橫向的比較,即這一特質唯我獨有,或者唯我發揚到極致,否則就不成其為「劣性」。比如:我不認為「貪婪」屬於某個民族的劣根性(有人認為是猶太人),因為全人類普遍如此。

當你認為某個民族具備這種特質的時候,你還要從縱向,也就是歷史上證明,這種劣質是古而有之、一脈相承,並不是外部環境的偶然產物。

有人能夠做到嗎?我知道有人要說魯迅和柏楊,可他們只是在文章中插入了一些史料和見聞而已,要稱其為「論」實在是太抬舉了。

6樓:負二

當然存在,不只是中中國人,在全世界都存在,制度與教育完全沒用,只有物質極大豐富,豐富到消除了人於人之間的競爭,才能解決「人性本惡」的根本問題。

魯迅和當時的文人關係如何(如梁啟超 胡適等)?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乙個參與者,但絕對不是主將領袖之類的地位。後來魯迅和那些新文化運動的人物都鬧翻了,足以說明魯迅是個舊思想的知識分子。因為少數幾個可能有個人原因,但大多數都鬧翻了,就能說明魯迅的思想性質了。按韓石山的總結,魯迅和陳西瀅等人的衝突,說淺點是意氣之爭,說深點是新舊之爭,落後和先進之爭。你...

杜甫和魯迅同為針砭時弊的文人,誰的文學史地位更高?

汾淮居士 平心而論 杜甫出身於官宦之家 忠臣愛國 的思想是 根深蒂固 的!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比如 他所寫的 三行和三別 都是反映 安史之亂 的歷史,再加上安史之亂之前和之後的詩,整體連串起來確實是他一生中所見所聞的歷史,因此後人稱他詩為 詩史 更為確切。魯迅先生先生是出於大公無私的思想而敢於 針貶時...

乙個文人(魯迅)對這個世界價值大,還是乙個億萬富翁對這個世界價值大?

蓮燦 所有的這些類似的提問,五四時期的學生早就問過了,是司馬遷偉大,還是漢武帝偉大?當時的老師說,同樣偉大。但你要拿億萬富翁和魯迅比,我當然選魯迅。 苦厄還有那麼多 單中國的首富 億萬富翁 從封建時期來說,題主知道多少人。馬雲 王健林 馬化騰 和珅 沈萬三 排名不論先後 題主還知道誰。現在來說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