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等文人懷才不遇,是否說明他們的材是文材,不是治國之材,要先有用才能被用?

時間 2021-06-23 08:45:32

1樓:醉鬧葡萄架

題主這個等字涵蓋了哪些人?從屈原賈誼算起到現如今麼?是不是也能包括郭德綱?

單說李白的話,就是個政治素人,還眼高手低。小事不願幹,大活輪不上,好不容易有一次露臉機會了,站錯隊亂說話給折騰瞎了。永王的隊伍志在趁亂割據,合法性有大問題,這種隊不能站,幸虧李白那一肚子不知真假的縱橫家能耐沒用出來,要是讓他真乾成了魯仲連第二,弄出個南方小朝廷,老百姓可倒大霉了。

2樓:王奕柳

懷才不遇是常態,可是只有李白他們說出來得到了廣泛的共鳴。

姜子牙渭水垂釣,基本上快要涼了才等到周文王。

百里奚是幾張羊皮換的。范雎躲在車上跑出來,孫臏裝瘋賣傻,吳起殺妻求將,蕭何沒追上韓信韓信也就沒了。

這些驚險的跳躍成功了我們也知道了,那些沒成功的都可以說是懷才不遇。

李白他們的價值觀傳遞太優秀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懷才不遇罷了。

3樓:富貴旺財

如果文才的文,是與武對應的話,及所謂文臣武將的對應。那鍵人我認為,李白也是有文才的,」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李白博覽群書,而且他有以為縱橫家式的人物的老師,趙蕤。

只是這個文才,更多的停留在知識層面,在應用層面幾乎為零,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白就會懷才不遇的。

李白具有文才,如果這個文才指的是詩詞歌賦的話,那無疑了,李白的文才,毋庸贅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也就是說典型的李白,是個文人,乙個高文學的人。

所以李白即便做到了翰林,也只是皇帝的文學侍從。當然,在唐玄宗時期的翰林,基本上都是文學侍從,到中晚唐,皇帝要在朋黨和宦官的夾縫中生存,不得不依靠翰林這些文學青年,翰林才開始左右政治。

所以李白到了永王李璘的幕府,雖然也跟著隊伍東巡,但是做的事還是寫詩,而且一寫就是11首,即《永王東巡歌》。

換句話說,就是不管李白認為自己有什麼樣的出將入相的才能,在他人看來,李白就是乙個詩人。

4樓:範九疇

李白治國之材不得施展,因此無法判斷他的治國之才如何。打個比方,如果從不讓泰森與人PK,怎麼能知道拳擊水平如何?所以,李白的治國才能優劣無法下定論。

題主的意思似乎李白無才,因此不被用,你以為有才就能被用嗎?,要這樣還會有「懷才不遇」這成語嗎?

為什麼李白懷才不遇?

鸑鷟 中年就遇見了玄宗,官至太子洗馬,李白還叫懷才不遇嗎?李白懷的是詩才,不是吏才。會寫詩不一定會做官。我們經常看到某某詩人懷才不遇,那是他自己灌注到詩中的主觀情感,個人意願而已。古往今來有懷才不遇之感的個人的又何止只有詩人。李廣難封,馮唐易老,多得是有能力,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與之匹配的地位的。 比如...

懷才不遇是否是古代文人的流行病?舉幾個仕途比較順暢文學造詣還很高的人的例子?(朝代不限 但不要太生僻)

Allhistory 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眼中,他們當中有的人已經算是得到重用了,但是還是會有人說自己懷才不遇。這已經是乙個普遍現象了。沒做官的想做官,做了官的嫌官太小沒用,官高的覺得皇帝不夠信任or寵愛自己,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畢竟期望太高,現實永遠達不到。這個是無法平衡的預期和現實的差距,與酸不不酸...

懷才不遇怎麼辦?

江南 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如果真的賺不到錢,就是真的沒有才華,就還得去修煉自己,衡量乙個人才華的最好方式就是鈔票,只是有的人可以換而不換,而有的人想換,求不得。 你闊以想 懷才不遇絕大部分確實沒有過人才能,但是為何又能引起眾人共鳴了?不是眾人都愛自我欺騙而是來自社會不公。誠然,懷才不遇可能無才,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