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才不遇 的錯覺,是怎麼產生的?

時間 2021-05-31 17:02:00

1樓:鹽選推薦

你沒懷才不遇,只是自視甚高。

一最近單位新增了一批管理崗位,我被告知榮公升部門經理,遺憾的是欣喜的心情在收到任命通知的當天下午就已經所剩無幾。

那天下午,有個平時處得比較好的同事告訴我:對於我的高公升,部門裡不少人意見很大。特別是老 A,說了些很不好聽的話,並且還揚言要辭職。

我入職不過三年,算是部門裡的新人,而老 A 是部門的組建者之一,不折不扣的元老,且無論是工作態度還是工作能力都無可挑剔。出人意料的是,這次崗位調整,原部門經理公升遷,而被原經理力薦接任的人不是大部分人所看好的老 A,卻是職場新人的我。

我心裡清楚,對於公升職這件事,肯定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公司永遠無法做到讓所有人滿意。而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同事們認為我是靠「拍馬屁」「走後門」坐到了這個位子。

因此不少同事感嘆:老 A 真是懷才不遇啊!可惜了!

二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以前我也曾聽到親戚朋友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感嘆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太多——

Q 是我鄰居阿姨家的孩子,國內頂尖大學畢業,又是名校海歸,回國後「屈尊」到了一家小企業工作,所有人都覺得他會以火箭般的速度躥公升,誰知 Q 竟在普通職員的位子上一坐就是 5 年,而和他同一批入職的同事,大部分都得到了公升遷,其中還包括乙個中專畢業生。

阿姨每次跟我聊天都會憤憤不平,大罵企業老闆搞官僚主義。而 Q 也只能一臉無奈:「這就是中國國情,沒辦法啊。」

我的一位發小,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某海關,幹起活來乾淨利落,3 年後部門內有個管理崗位空缺,得以公升職的卻是一名能力明顯不如她的同事。為此我很替她惋惜。

這樣看來,整個世界好像充斥著不平事。那麼多人懷才不遇,得不到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回報;相反,那些能力一般,善於溜鬚拍馬,喜歡「走捷徑」的「惡人」卻能步步搶占先機,搶走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機會。

沒想到這一次我自己居然也充當了這個「惡人」的角色。三

2樓:楊鑑

1.你一直在乙個和你一樣平庸的圈子,沒遇到真正厲害的人。

2.你有著阿Q般的精神勝利法,最後總能幻想出自己更厲害的結果。

3.你潛意識沉浸在這種自我同情的感受力,缺乏離開舒適區的動力。

3樓:

錯覺主要產生於對社會運作機制認識不夠深刻。才夠多就能「遇「了嗎?

在當今社會,想得到別人賞識任用,除了有才之外,還可能需要點運氣,機會,背景,人脈,品格,甚至手段等等等等……

只有「才」 就想「遇」?也未免太自負了點。

4樓:蔣倩 珍妮姐

為了讓人能夠心理健康地活下去,被製造的時候執行機制裡就有自我認可。即讓人對自己有高於實際自己的評價。所以過高評估自己不是人的錯,是人的保護機制。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才行。擁有自信,但不要自負也不要自卑,否則不利於自己的個人發展。

懷才不遇應該就是從這個心理機制上發展起來的,只不過我們大多數人的確談不上懷才不遇。因為這個詞最恰當地是形容有經世之才的人但沒被賞識,被世人發現。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些小才能,也自然可以擁有自己的小驕傲。在職場上,在生活中,如何把才能展現,才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努力的。

5樓:jian

人都是習慣於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人都是習慣於寬於律己,嚴以待人。

確實也有些人有才但沒有伯樂,但是很難區分。要不也不會那麼多死人一下子爆紅了。

為什麼西方少有懷才不遇的例子呢?

愛國有理 中國是學而優則仕,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讀的書也是做官的書,做不了官就廢了,沒有生活手段 西方做官基本靠世襲和軍功,讀書的種類很砸,而不是除了四書五經都是閒書,有才能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去搞科學,比如去玩技術,比如去鑽研思想,出路太多了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瓦特就已經從乙個修表的學徒變成改良...

懷才不遇是否是古代文人的流行病?舉幾個仕途比較順暢文學造詣還很高的人的例子?(朝代不限 但不要太生僻)

Allhistory 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眼中,他們當中有的人已經算是得到重用了,但是還是會有人說自己懷才不遇。這已經是乙個普遍現象了。沒做官的想做官,做了官的嫌官太小沒用,官高的覺得皇帝不夠信任or寵愛自己,發現自己最擅長的事。畢竟期望太高,現實永遠達不到。這個是無法平衡的預期和現實的差距,與酸不不酸...

李白等文人懷才不遇,是否說明他們的材是文材,不是治國之材,要先有用才能被用?

醉鬧葡萄架 題主這個等字涵蓋了哪些人?從屈原賈誼算起到現如今麼?是不是也能包括郭德綱?單說李白的話,就是個政治素人,還眼高手低。小事不願幹,大活輪不上,好不容易有一次露臉機會了,站錯隊亂說話給折騰瞎了。永王的隊伍志在趁亂割據,合法性有大問題,這種隊不能站,幸虧李白那一肚子不知真假的縱橫家能耐沒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