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教材中懷才不遇的詩比田園生活的詩要多得多?

時間 2021-06-18 07:08:22

1樓:卍般由我心

過得田園生活已然是充盈自足了,人說知足常樂,自然是閒暇之時隨筆寫詩罷了,而所求不得,壯志難酬,那一事啊,便時時刻刻記掛心頭,寫一首,兩首,又怎麼填補的了這孤獨苦悶呢?

當然,也可能是教材選取偏好或者其他原因。

2樓:出雲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是。

我印象當中田園詩只有高中教材裡面錄了一兩首陶淵明的詩。(像《過故人莊》這種,我記得我們那個年代,課本上沒有)這個前提下懷才不遇的詩,應該遠遠超過田園詩。

所以,隨便舉幾個例子,就能證明。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作者】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面有乙個基本的情況:本身懷才不遇或者是其他的負面的情緒,詩作數量上,就會普遍高於正面的情緒。假如不算山水詩的話,田園詩本身就是一種小眾的題材。

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乙個簡單的數量對比。那麼勝者就是懷才不遇的詩作。

然後下面再說一下為什麼懷才不遇這種題材寫的是會比較多。

首先,根據現代的科學研究,有乙個成果就是痛苦對人的影響深度和持續時間遠遠大於快樂的情緒,同時,痛苦的情緒會大大的激發人的創造力。

有了這樣乙個基礎的前提條件,所以,懷才不遇的這種情緒,會更多的激發詩人的創作慾望。

不過——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你看正面情緒的事也不是沒有。

這種時刻開心的情緒可能並不比懷才不遇的時刻少。但是這種時候高興就得了,往往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寫詩,願意去苦心孤詣的創作。或者說這種時刻寫出來的詩往往也不深刻、或者是不新鮮。

作品文學性,藝術性的價值也比較低。

第二個方面就是說懷才不遇的人,往往更有空閒去搞創作。而順風順水的人往往功成名就,然後就會應酬多、俗事多,沒有那麼多的空閒去創作。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種一般都不是當事人寫出來的詩,當事人相反要看一整天的花呢!

另外,就是人生順遂生的的可能身居高位,整天忙著政治鬥爭的哪有功夫寫詩?

第三、讀者和編者

從讀者的角度看,懷才不遇的情感更容易獲得共鳴。(雙重因素疊加,這裡也有田園詩的感染力不強的原因)

而從編者的角度看,田園隱士這些東西相對來說是比較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我們國家的色彩是紅色社會主義文化,他就希望強調積極入世的態度。我在前面另外乙個問題下面的回覆裡面提到了一點,就是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生產型的文化,強調通過文化促進社會的生產,強強調文化對生產力的積極性作用,所以從教材的編撰者的角度來看,會盡量避免田園、避世的題材。以上。

3樓:橐龠

教材是要教會我們些什麼,懷才不遇的詩大多都宣揚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比讓你意識到田園風光的美麗更重要。而且就一般人而言,懷才不遇的詩要更「實用」,懷才不遇的時日要更多。

4樓:Bango

懷才不遇的意思就是想遇而不可得,怎麼遇?寫首詩傳頌開來給上頭拋拋媚眼,碰碰運氣唄!淡泊名利的人,自娛自樂時的創作流傳給後人的概率更小

5樓:波洛涅斯

所謂懷才不遇者多,隱逸閒適者少的答案,謬誤非常。

提問既然已經提到「教材中」,很明確問題範圍即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為什麼多選用「懷才不遇」題材的詩歌,而不是以田園生活為主題的詩歌。

在回答這個問題少就不得不先明確乙個問題:古詩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或者說:古詩詞選入課本,主要培養學生的什麼能力?

答案很顯然不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古代才子都懷才不遇」,至少這不是主要的教育目的。它可能隱含有批判封建科舉制度,培養現代教育制度優越感的價值傾向在內,但主要目的還是在於培養同學閱讀並理解詩歌的能力。

課本裡並非沒有山水田園詩歌,不僅有所選用,且都相當優秀精良——有陶淵明《飲酒》、《歸園田居》,有孟浩然《過故人莊》,也有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等,無一不是山水田園詩的經典作品,讓同學認識到山水田園詩流派的發展同時,也講解了關於山水田園背後隱逸思想的起源和內涵。對廣大中小學生,即使包括高中生而言,文學文化方面的知識教育到這個地步已經可以說是非常詳實了,無需更進一步。在檢查同學理解程度,也就是答題的時候,命題人很容易發現,無論選用什麼樣的描寫美好田園生活的詩歌,在判斷文章主旨時無一例外只要寫「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喜愛/嚮往」基本都屬於正確,一來理解難度不高,容易掌握,二來沒有起到能力分層的作用,所以教材有所涉獵就能夠達到教育目的。

如果說還要讓同學具體細分陶淵明的田園詩和謝朓的山水詩在文學發展中怎麼融合?魏晉玄言詩和遊仙詩和山水田園詩有什麼異同之處?最後都通向何處?

對於基礎語文素養的培養來說,這些問題顯然沒有意義,進一步選用類似題材的詩詞也就並非必要了。

反觀「懷才不遇」題材的詩歌,與山水田園詩完全相反——至少在題材上有山水田園這一分類,但沒有哪一部分詩詞被統歸為「懷才不遇」型詩歌。這一類詩詞的特點是風格迥異,內容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差異性顯著。

光是盛唐李杜詩歌,年代雖然相隔不久,但是兩人懷才不遇的原因與抒懷的境況各不相同。同是在課文中選用,讀李白《行路難》與讀杜甫《登高》所帶來的感受幾乎沒有共通之處,更遑論左思《詠史》中對世族學閥壟斷的批判,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裡長期被貶的憋悶,宋代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人報國無門的悲壯等,皆不能一言以蔽之。

這種時候如果只是簡單選取,籠統講解,放任同學進行應試性的總結,統一在答案裡寫「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顯然是偏離了詩詞學習中對「了解時代背景」和「理解作者情感」的目標。教材選編必然需要用更多例項幫助學生區分不同背景,不同遭遇的詩人所懷有的「懷才不遇」之情各有什麼區別,這是中國中小學教育教材選用嚴謹的地方。

教材選用篇目不是由個別人愛好或是其個人理解所所決定,而是乙個具有很強目的性的,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的過程,是由很多人共同商討,反覆琢磨得到的結果。任何看起來淺顯的現象背後,原因未必能一語道出,得結合實際情況理性看待。

為什麼西方少有懷才不遇的例子呢?

愛國有理 中國是學而優則仕,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讀的書也是做官的書,做不了官就廢了,沒有生活手段 西方做官基本靠世襲和軍功,讀書的種類很砸,而不是除了四書五經都是閒書,有才能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去搞科學,比如去玩技術,比如去鑽研思想,出路太多了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瓦特就已經從乙個修表的學徒變成改良...

為什麼我總有股點懷才不遇的感覺,與古時詩人一樣心中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施展?

可能有點偏。我初中到高中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覺得自己應該穿越回古代。就是我自認回古代以後能大施拳腳一展抱負,後來過年和我哥吃飯,他就一語點破了 你覺得自己能在古代混的更好是因為你上過學讀過書知道歷史走向,如果你不知道呢?等現在出來工作了,越發覺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開始接受自己的平庸。 小辣椒 因為你...

六祖壇經中的惠能寫的詩為什麼比神秀要好?

小淘公尺 其實是因為惠能大師的徒子徒孫多,代代繁榮昌盛繁榮,以至於今,當然都誇祖師爺 而神秀身後血脈孤寒,三傳而衰,五代而斬,當然被對手樹為陪襯對照組了。論到佛法的見地修為,也不是比一兩句 看誰說得漂亮不漂亮,而是要系統看的。當然此處無貶損惠能的意思,本人認可惠能是不世出的大師。但道理是上面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