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普通話讀 jie 的字在一些方言裡讀 gai ?

時間 2021-05-05 13:07:48

1樓:「已登出」

這叫「顎化」,簡單地說,就是古漢語聲母為g、k、h的字,在現在的北方漢語中聲母變為j、q、x。如今翻譯外中國人名或地名時遇到gi、ki、hi之類的音,往往譯為ji、qi、xi也正是參考了漢語的這一音變,比如把Hitler譯為「希特拉」。

2樓:齊格

顎化音。很多例子。普通話裡j開頭的音相當多古音是k、g。而吳語中則有很多顎化音普通話尚未出現顎化。魯迅所說迴轉去,其實是回歸去。魯迅也搞混了。

隨便想了一些例子。

普通話顎化,吳語未顎化:

角家加假佳嘉架價嫁夾介擠教校交界江講覺豇膠攪街夾普通話未顎化,吳語顎化:

貴鬼櫃龔龜歸

普通話和吳語都已顎化,其他南方方言未顎化:

將降獎姜槳醬酒九繼記機巾軍金今句

都未顎化:

狗勾工共

3樓:熙芃

日語裡一些詞就是古代漢語的唸法。街,日語念"gai"。座標瀋陽,還記得我姥爺說上街(gai),就是上街(jie)....

4樓:南靜夜

西北方言比如蘭銀官話金城片與粵語做對比,一些字音如街(gai1),下(ha4) 相近,沒有普通話的這種音變,是不是可以想象在某個歷史時期某些地區的語音的變化與朝代的更迭有關聯呢?

5樓:乙個有趣的工程師

古漢語的發音裡是沒有:j,q,x的。

小時候總背:jqx,不講理,見到u眼就挖去。或者,小u小u有禮帽,見到jqx就摘帽^_^

6樓:

上圖,截圖部分來自《漢語方音字彙》,底下是我擬的音變過程。

ki,鄭張尚芳先生的中古擬音。

ki → kii,改換介音,即北方方言歷史上出現的,見系開口二等字與三等字合流。

ki → ki,脫落介音,二等字與一等字合流(南方方言沒有經歷見系開口二等字與三等字合流的過程;西南官話的部分點,見系開口二等字中的蟹攝字也不與三等字合流)。

kii → tii,顎化(大體上說,官話、吳語、贛語有這類顎化,客家話、粵語、閩語沒有)。

-i → -ai,短母音低化。

-ai → -a,韻尾脫落。

-a → -,後移,圓唇。

-iai → -i,復韻母變單韻母(au和、e與ei/i、/與ai、/o與u//常常相互轉化);這裡變化的原因可能是一些方言中不允許同乙個母音在乙個音節中同時做韻頭和韻尾。

-i → -i → -ie,長母音高化。

7樓:黃旻

街中古漢語讀ki

南方方言丟失--介音,ki→ki→kai

西北方言丟失--介音,ki→ki→k

華北方言--介音變為-i-介音,ki→kii→tiai→ti

8樓:郭小閒

字中古的標準讀音類似 gai。

字和同音不同調,也讀 gai。

有乙個常見的古今音不同而導致寫錯字的情況。北方有很多地名為x各庄,其實就是x家莊。因為家字古音類似 ga,這個 ga 音在x家莊這樣的地名中遺留下來,但後人不懂某 ga(家)莊中的 ga 為何字,誤寫為讀音類似的

長話短說,就是中古漢語裡面有不少 g/k 為聲母的字在一些方言中逐漸演變,其聲母變成了 j/q。但另外一些方言沒有發生這種變化,或者變化有一些但不多,又或者變化很多,只保留了極少一部分原來的讀音等等。

為什麼普通話讀撮口呼(不包括單韻母 )的字,在閩南語中大部分讀合口呼,一小部分讀齊齒呼?

依舊似舊 方言的差別是自古就有的,戰國時楚國佔據了南方地區而其它六國都在北方。漢語產生讀音的差別形成方言的主要原因是母音的介入和母音的陰陽讀法。三對母音 u和 ai和ie ia i和eiu和 的差別表現在於這個字的兩個讀音,而於這個字的字形最早象形烏鴉,楚人謂之烏,秦人謂之雅 鴉 這奠定了南北方言的...

得 字讀 d i ,這是被完全普及的普通話嗎?

張思翰 這是個多音字,本來就有dei的讀音。得d 1.獲取,接受 到。失。益。空 k ng 便。力。濟。心 2.適合 勁。當 d ng 法。體。3.滿意 意。揚揚自 4.完成,實現 飯 了。逞。志 多指滿足名利的慾望 5.可以,許可 不 隨地吐痰。6.口語詞 a.表禁止,如 了,別說了 b.表同意,...

為什麼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是根據什麼選擇出來的?

牧慕仁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形成歷史的角度來說,北京話有著特殊地位。金元以來,北京成為中國政治 經濟與文化中心。北京話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被傳播到全國各地,而發展成 官話 古白話文學作品如 水滸傳 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