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區別?

時間 2021-05-10 08:32:39

1樓:Abhaya

解脫之路與解脫的終點不一樣!

終點只有乙個就是入涅槃;既然兩者終點不一樣,說明有這個是去往涅槃的,有這個不是去往涅槃的!

學佛的人都知道有情是有名色構成的,人能執著的就是名色,名色由過去心的認同而行業造成的;這樣一看,修行的道路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是對自己名色的認識過程;當然要想認識,了解自己的名色需要一些條件,比如:心有沒有力量,五蓋有沒有鎮伏,正念有沒有具足;

名色細分出五蘊,當對五蘊有足夠認識時,就要觀照五蘊,破除心的密集性,看看心如何依賴,認同這些五蘊,就會發現貪愛是行的過程,行完成善心或不善心的過程,心就再生出名色,(後面就是十二因緣)!

在當今這個世界在行這條解脫道的,我想只有原始佛教;至於其他的「佛教」,不管教理怎麼樣,都還是在認同,執取五蘊的現象,那道路自然不是解脫道,還是輪迴道!

2樓:凌華寒

太多經義是搞不清的,可能現在很多人說的都是混淆的,不真正通三藏很難釐清,所以記住乙個根本差別就是

大乘佛教事可以成佛的

小乘佛教最多只能羅漢

佛和羅漢的區別根據教義不同定位也有差別

3樓:陽光

大家先別混淆

漢傳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均為世尊依眾生根性有上下利鈍,方便而說,最後三乘在般若法華倒歸一承即大乘

南傳小乘並非大乘佛法的小承,其四諦三十七道解說和大乘完全不一樣,其傳承也完全脫離漢傳大乘佛法譯經和禪宗師乘,最致命的是南傳小承根本否定華嚴金剛法華般若涅槃等大乘經典,所以南傳小乘並不是佛法真正的羅漢小乘

以大乘正法來看,南傳小乘就是外道,所以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4樓:譬如朝露

太過專業的講,沒有深入學習和理解,說了你只會頭暈眼花。

通俗比喻一點來講,那就是:

小乘=小學一年級-----小學六年級。你如果小學畢業了,至少你不是文盲了,你可以讀書識字算數了,能正常融入社會生活了。至於你小學畢業後,你當然可以繼續深造,中學,大學一路上去。

那是後話,一切你先小學畢業吧,你小學都畢不了業,你還大什麼學啊,做夢。

大乘=小學一年級------大學博士後。慘了,你一看,要命了,博士後,有沒有搞錯,我有那麼牛叉嘛,是不是目標太巨集偉了一點點點啊。

然而呢,對於一些人來說,我既然要準備學習了,二選一的話,我肯定選大乘啊,因為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後的資料都有了啊。

可是呢,對於實際一點的人來說,我看我這輩子,別說這輩子了,下輩子都沒可能讀到博士後,我還是小乘吧,再怎麼樣,我先混個小學畢業,擺脫文盲這個頭銜先。

但是但是,關鍵問題來了,實修和讀書有個最大的差別是,讀書的話,你小學一年級是不用去看量子力學書的。可學佛實修大乘你得先從一加一看到量子力學,波函式····。你這一看不要緊,暈菜了,真的是暈菜,你不信你明天找個小學生然後扔一本線性代數讓他通篇看,不求看懂,至少記住。

你看看著小學生會咋樣。

所以,我個人的見解是,你若不是頂級根器,累世資糧滿滿的人物,真心是不建議大乘修法,能修成,那自然是超超超大成就,那沒啥可懷疑的,但99.999%的人是基本這輩子修不成什麼的,因為你極有可能會被浩如煙海的龐大經典給淹了。你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看書上了。

反而是小乘的,目標不遠大,典籍也少,你可以有大把時間來實修,容易修出成果。但你修小乘一定要有以後邁入大乘的願,咱不能說,只求小學畢業,咱的目標是這輩子至少小學畢業,有機會一定要上中學,大學。

其他的話,修行方法的話,其實真的大同小異,戒定慧:持戒靜心---心靜入定---由定得智慧型---有了智慧型後解脫。都是這個路數。

當然了,還有一些靠頓悟,靠佛號,這些呢,怎麼說呢,也不能說他不對,解釋起來比較那個啥·······

頓悟的基礎一般人是基本不可能達到的,一般人靠這個真的太懸。這有點像啥你知道嗎?就是讓乙個人天天度唐詩三百首,宋詞兩千篇,讀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然後,突然某天,這個人冒出一句自創七絕詩來,熟能生巧無師自通了。

我說這種事情,有沒有?肯定有,但你沒那文藝細胞,你絕不行。古人讀書不就是如此麼?

可你想想,從古至今,讀詩書的人何止億萬?真能出李白杜甫蘇東坡的,億萬人中不過區區數百罷了。

至於佛號嘛,為了讓你時時刻刻持咒,跟你說靠這個能入欲界四天,這話對不對?不對!有沒有用,有用!

我一直很佩服發明這套系統的老大。這位老大放到現在絕對能把馬雲這種人幹趴下。因為如果不跟你說持咒能入欲界四天你就沒動力時刻持戒。

為什麼有用,因為當你百萬遍,千萬遍的持咒,一心不亂繫於咒,這不就變成了定了嗎。有人能靠一句佛號就入定,這就是功夫,純粹的死磨出來的硬功夫。能真入得了禪定的人,臨終一定,上區區欲界第四天還不是跟玩兒似的?

這套法門的發明人我對他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雖然它沒跟你說實話,但有實效,也是絕了。這就好比啥你知道嘛,你病了,需要吃藥,你怕藥苦不肯吃。來一人,說,哎,我治病不用吃藥,吃糖就行,我這有顆糖,你一聽這多好啊,於是那人扔出一顆包著糖衣的抗生素,你咕咚一口吞了,砸吧嘴說:

嗯,真的不苦,那些庸醫開的藥都苦的要命,就你的藥好,不苦。那人說:咋樣,我的醫術牛吧,嘿嘿,替我村里宣傳宣傳啊吾等佩服大師·······

5樓:善思意

小乘佛法,就是指:【聲聞緣覺,修身自利】。

大乘佛法,就是:【普度眾生,救世利他。】拯救眾生於苦海。

如何修行大乘佛法,歷盡千萬險阻,面對生死而不後悔,度得眾生於彼岸,此乃大乘佛法。

6樓:陳璽謠

藏、通、別、圓四教,各有極果,層層向上。

藏教依阿含等三藏修行,有三極果:小乘極果阿羅漢(觀四諦,以苦諦為初門,最快三生證果,最慢六十劫,依次證四果),中乘極果闢支佛(觀十二因緣,以集諦為初門,最快四生證果,最慢百劫,只有一果位),大乘極果佛陀(行六度,以道諦為初門,經三大阿僧祇劫由兜率天下生,頓悟成佛)。三者皆斷見思二惑,所證完全相同,以五停心為止,四念處為觀。

通教前通藏教,後通別、圓,觀諸法無生,以滅諦為初門,修行次第為十地:

一、乾慧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對應藏教須陀洹果)

五、薄地。(對應藏教斯陀含果)

六、離欲地。(對應藏教阿那含果)

七、已辦地。(對應藏教阿羅漢果)

八、支佛地。(對應藏教闢支佛果)

九、菩薩地。(與藏教菩薩不同,通教菩薩地已斷見思二惑,所證與阿羅漢、闢支佛相同,只是不入涅槃,以遊戲神通,度化眾生)

第十、佛地。(對應藏教佛果)

別教唯有菩薩道,觀狹義中道,修行次第為十信 (對應通教乾慧地)、十住(對應通教佛地)、十行、十回向、十地(證入別教初地,即可隨度化機緣,於百界中示現作佛)。

圓教次第與別教次第,名同義不同,也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圓教初信即對應別教初住,對應藏教須陀洹果。

圓教初住對應別教初地,可於百界隨機緣示現作佛。

小乘的佛對於大乘來說還不是真正的佛,釋迦牟尼佛證得的是清淨圓滿的圓教佛果,但普通人能看到的只是藏教佛果的表象。「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在大乘成佛是一件很難的事,禪宗號稱頓悟成佛,因為禪宗破初關即為別教初地菩薩,可百界示現作佛,因此說頓悟成佛,但實際上不是圓教佛,別教初地對應圓教初住,名為發心住,因此所謂「初發心菩薩即成正覺」,是指證入圓教初住發心住的菩薩,即可示現作佛,不是說這麼簡單就真的成佛了,四大菩薩皆有示現作佛的能力,但都不是真正圓滿的佛果。

漢傳的大小乘,從理論上大致是這樣的區別。

但是知道這個沒啥意義。

7樓:忽然間

大和小都是法門,沒有高下之分。如果你心足夠大,你就是世界本身,無所不包,對你來說就永遠沒有得失。如果心蜷縮的足夠小,那什麼都不會影響你,也能解脫。

8樓:G皇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金剛經》教給我們的世界觀。

佛是不成自成的,是一種境界。

是智慧型的顯現,能見五蘊皆空。

證得五蘊皆空,還有什麼苦厄、追求?還有什麼需要解脫?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自然能到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境。

只怕此生人,無明障目,以假亂真,沉迷於因果輪迴,不願自拔。

欲心求佛,是欲非佛。所求假佛,又怎能解脫?

9樓:信願持名

慈誠羅珠堪布:大乘佛教的靈魂是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燒香拜佛、誦經磕頭,還是聞思修行,任何乙個善事都離不開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去做,這樣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沒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

沒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靈魂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精華也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沒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小乘佛教為什麼不叫大乘佛教呢?

就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雖然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最關鍵不一樣的就是在於菩提心。所以,我們都是學大乘佛教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北傳佛教,無論是顯宗、密宗都是大乘佛教,既然是大乘佛教就需要菩提心。

我們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我們個人修的法是不是大乘佛教呢?那就不一定了。比如說我們沒有發菩提心,我們去讀《華嚴經》,學《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是小乘佛教。

因為我們的發心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沒有想到要利益眾生、沒有想到度化眾生。所以,雖然我們學的是《華嚴經》,雖然我們學得是《六祖壇經》,雖然我們學的《佛說阿彌陀佛經》等等,但是我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解脫,這樣的話,佛經是大乘佛經,佛經我去學的、做的,不是大乘佛教,就變成小乘佛教。所以我們需要發菩提心。

什麼叫做菩提心呢?我們曾經講過很多很多次,為什麼講這麼多次?因為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

我們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都不清楚大乘和小乘是什麼區別,還有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學的是大乘還是小乘也分不清楚,還有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在學大乘佛教,但是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很多時候還是很茫然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大乘佛教的重點是什麼,必須要知道這一點,然後我們要去做。

菩提心離剛剛學大乘佛教的人,有很大的距離。我們現在要發乙個非常真實不虛的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沒關係,只要我們有心想學,就可以一步步的讓距離會慢慢縮小。這樣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發乙個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只要我們努力的話完全是沒問題的。

今天,不管是乙個真實的也好,是乙個造作的也好,主動的也好,被動的也好,都沒有關係,反正我們要就是要發菩提心。今天我們要發的菩提心的本質是什麼?菩提心是一種利他心。

但是利他的方式比較特別,它考慮的比較遠,考慮的比較廣,就是想天下所有眾生從六道輪迴中獲得解脫,這不是光說而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眾生從六道輪迴中解脫,還不叫菩提心,叫慈悲心。這只是乙個心願而已,還沒有乙個實際的行動。

菩提心上公升到一定的層次的時候,自己會感到光是發願還不行的,我得有乙個實際的行動,我要去讓天下所有眾生成佛。我希望天下所有眾生成佛,雖然發心很好,但是實際上起不了到太大的作用。所以我要有一點點實際的行動,我要去做這樣事情,這時慈悲心就上公升到菩提心的程度了。

菩提心要有兩個條件:第乙個是要有慈悲心。我們願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提心的一半。

另外一半,我光是願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還不夠,這只是乙個心願而已,還沒有實際行動。我要去做這件事,讓天下所有眾生都離苦得樂。有了決心之後,慈悲心就上公升到菩提心的程度了。

這時候我們一定會想,我要去讓天下所有眾生成佛,我怎麼讓他們成佛呢?實際上,現在連我自己都沒有成佛,怎麼樣讓他們成佛呢?這時我們會去尋找讓所有眾生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的方法。

方法想了好以後,最後會找到的乙個答案是:首先,我要成佛,成佛後,像當年釋迦摩尼佛成佛度化無量眾生一樣,如果有一天我能夠成佛,我可以讓天下所有眾生成佛,當然不是一下子讓天下所有眾生成佛,逐步逐步地的能夠讓天下所有眾生成佛。夢想會實現的。

那怎樣成佛呢?想要成佛就可以成佛嗎?當然不是,首先要去創造成佛的因素。

成佛的因素有兩個:第乙個需要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成不了佛,最多是阿羅漢。然後需要有智慧型,如果沒有智慧型,光是有慈悲心也不行的夠。慈悲和智慧型,叫做智悲,在大乘佛教裡叫智悲雙運。

這兩個我都需要,我既需要慈悲心也需要智慧型,這兩個都有了,我就可以成佛了。明白道理之後,然後我們去發慈悲心,開始學智慧型,一步一步的學佛,我們正式進入了很正規的大乘佛教。

所以今天我們也要這樣發菩提心。我一定要讓天下所有眾生成佛,為了實現我的夢想,首先我自己成佛,成了佛後,立即回來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發心。

為了成佛,我今天學習。學完以後就修行,一步一步的修行,這樣的話總有一天我一定會成佛。要有這樣的心,這也叫做大乘佛教的核心——菩提心。

不僅僅是我們今天的聽課,任何乙個時候乙個行善,包括燒香拜佛都離不開菩提心,如果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燒香拜佛,這也是大乘佛法。

菩提心的基礎上修路補橋也叫大乘佛法;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去做慈善、福利等等方面,也叫做大乘佛法。比如建學校、醫院、做義工等等也叫大乘佛法,所有的這些都成為成佛之因。

比如說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修路補橋做慈善,比如建學校、醫院、當義工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成為成佛之因。如果沒有菩提心,我們關起門天天都打坐修行,也不能成為成佛之因,這是不能讓我們成佛的。

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是小乘佛法,是菩提心來決定的。菩提心特別重要,希望大家首先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第一件事情,請大家要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區別?

七非先生 佛法的詞根是法,法是要能在生活的每個當下用起來,超越煩惱,煥發清明的。佛者覺也,能這麼用起來,就是從念念覺知到時時覺悟。回到自身,如果你能夠比昨天多收穫了一點智慧型的清明,和生命的自在。超越自己一點點,自由自己一點點,離妄想執著一點點,心量放寬一點點,承擔力大那麼一點點,你瞬間放棄了你之前...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任克 本來佛法沒有大乘小乘顯密之分,然而有趣的是,佛法在事實上有了大小顯密的分別,具體是怎麼回事?其實導致大小顯密的分別,不是佛法,而是人的分別。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導致不同的佛法。你讓乙個心懷眾生 不捨世間的人,去修學所謂小乘佛法,他同樣會心懷眾生,使用小乘佛法來普度眾生。你讓乙個性樂寂靜 ...

小乘佛教是什麼?大乘佛教是什麼?

信願持名 慈誠羅珠堪布 大乘佛教的靈魂是發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燒香拜佛 誦經磕頭,還是聞思修行,任何乙個善事都離不開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去做,這樣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沒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沒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靈魂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精華也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