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一教授團隊設計的汪曾祺紀念館多處模仿木心美術館的行為?

時間 2021-05-10 08:32:39

1樓:建築師不做建築

很正常,沒必要神話這些所謂的傳統大院大公司,畢竟在本土的建築文化土壤上孕育不出什麼大師,就連各專業及相關技術都懂,能在前期方案中做到合理協調和應用的合格的建築師都很少,大部分基本都是在自娛自樂,最多玩玩造型耍耍體塊,根本不了解建築與人的行為與環境的內在邏輯關係,大部分設計經不起推敲就算了,很多還毫無設計依據,根本站不住腳,還不如東抄抄西抄抄,最起碼還能抄點東西自我安慰一下。

2樓:江湖易老子弟在

外行人不懂。但作為乙個曾經喜歡過建築設計的人,要來講一講,建築是什麼。汪先生是什麼人,是傳統知識分子,你來個這樣的走北歐簡約風的再加點中式小因素,這就是設計了?

這就是對汪先生的紀念了?

3樓:肥皂

我覺得,這一件事可以說是在拯救中國的建築設計。如果覺得不是抄襲的人超過百分之80的話,那以後就沒必要做建築設計了,大家學施工圖就可以了,因為設計元素老祖宗已經幫大夥設計好了,大家拿來用就可以,材料也就那些直接懟就完事了,也不用研究形啊,空間啊,直接拼就完事了。想設計還費腦子,容易掉頭髮,是不是?

4樓:小桃子與小幽靈

其實,很明顯,大量借鑑(美名其曰致敬木心美術館哈)。但凡內心對設計有所尊敬的人都不會如此大量的借鑑同乙個案例,設計師還真是有點傻。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不需要編造那麼多的理由辯解啥的。

仔細想想,連同濟這種國內一流院校的建築設計作品都想要偷懶,走捷徑,更何況普通的建築學生,普通設計院職工呢?他們愧對了甲方對於其團隊的信任,也讓汪曾祺先生蒙羞。身處同濟,其實並不僅僅代表著好的設計水平,好的專案資源,其實更多的代表的是行業內的標桿與榜樣,無數建築學子的夢想,因為坐擁了最好的資源與環境。

也許,在有些人眼中抄襲就是抄襲,但是也許在更多建築學萌新眼中,是對於建築學熱情的磨滅,對於設計嚴謹性的質疑。

對於像我們這種老油條來說,笑笑就好,見怪不怪了。

如果設計師本來就是想靠抄襲給汪曾祺紀念館引流,增加流量,就當我沒說過,哈哈哈!畢竟網際網路時代嘛,正應了那句話,everything is possible!

5樓:kochem123

都比較普通吧。。

而且兩個建築的平面完全不一樣啊,功能和流線不需要考慮嗎,只考慮室內裝修和立面做法?未免過於苛刻。

其實設計師該蠻懵逼的,差不多的手法差不多的做,和之前的專案一樣,把事情「完成」就行。(把建築完成,已經需要很多人的精力了!畢竟同時手裡多個專案,我們生產部門,哪有那麼多時間創意?)

萬萬沒料到,這是文化人的事!

6樓:囧囧的皮皮

看了幾張圖,都是非常普通的設計手法,要對比也要給個平立剖啊。

而且極大可能性,教授也就出草圖,然後手底下學生深化細節。這種時候要跟甲方談。給甲方看的時候呢,會用意向圖。

然後甲方看好了,會直接說:我就要這個樣的。然後學生就按照這樣做,教授看幾眼大差不差也就交差拿錢了。

也就是說:教授也就說一句我要清水混凝土,甲方說我要這樣的立面,夾在中間的學生或者小老師哪有膽量去改哦。

7樓:天地之角

我對同濟大學的建築設計院一直沒什麼好印象…主要還是受我高中影響,我們高中的校舍是同濟設計的,除了這兩年新造的實驗樓,所有教室的窗戶全部朝北無論是舊實驗室還是常規教室。高三的時候老師經常吐槽這個。

8樓:

不懂設計,也不懂建築

但是看了這麼一堆回答下來感覺懂了點

大家都是排列組合,往後若沒有天才就一直排列組合,邏輯自洽即可如若有所突破,那便是大師了

A的某一部分像B

沒有關係的

因為B的這部分像C

由此你若說A不行那B自然也不行,這樣還不如大家都行至於C呢

在國外,與我們有什麼干係?

9樓:屠蘇

作為非專業人士和普通遊客,在去過實地之後,我只能說,汪曾祺紀念館的大廳、迴廊,甚至是某些展覽室的擺設和圖書室,都給我一種既視感。

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專業知識或許不多,但是面對這種「借鑑」行為,還是有所察覺的。

很失望。

10樓:叫我首長

我只能笑,這是個想象力的問題。——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

建築設計院是最能看見創新與創造力的地方,抄襲事件的發生讓人有些恍惚,是不是這個行業的新鮮血液正在枯竭?這是怎樣一種後繼無人的無力感!呸,可恥!

什麼?是同濟設計院啊?哦,那沒事了~

畢竟,天下建築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件事情是否抄襲已經不重要了(狗頭保命)

看時間 2023年同濟設計抄襲也算是一脈相承

面對現實吧,這些高度同質化,追求網紅化,沒有實在內容的建築、紀念館、美術館,正在遍地開花

是否抄襲?如何判斷?

其實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只要回應一句話就夠了——設計前,有沒有看過木心美術館?

他若是說Yes,我看過,廣大網友立時閉嘴。他若是說,No!從來沒看過,完全沒聽說過,壓根也不知道有這個美術館,over,此事完結。

對於我們吃瓜群眾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參觀去感想,然後自己判斷,公論自在人心!

11樓:

如果抄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抄的過程中想著怎麼去超越...也是可以被尊重的,但從完成度上看,不屬於這個case。

另外我也不覺得是這個TJ院教授高工全部責任(我也不認識),他可能只是沒看過木心,也可能給他匯報的效果圖和最後施工效果還不太一樣,同濟院領導一次幹好幾個專案,這些專案的把控可能也就和評圖差不多...主要還是下面做設計的這個團隊壞,明知道掛領導的頭銜還要去照著參考臨摹,最後還被發現了。

所以說想要往上爬當主創,還是要持續多看好專案,免得被手下給蒙了。

建築從設計到事實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乙個中大型的文化類建築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參與才能完成。要實現乙個偉大的專案是需要一些共同信念的,如果這個意願無法達成,八成最後做出來的是個水貨。

關於同濟院是乙個巨大的設(li)計(yi)集團,下面有N多的團隊,還有掛靠資質的設計工作室。這個問題不太友好,感覺一竿子把整個院都掃蕩了。我只能說同濟院能做這麼大,一方面是專業能力過硬,另一方面也依賴二三線城市領導的政治熱愛。

乙個專案能讓同濟院背書蓋章,就有了乙個不錯的交代,所以...如果未來有一天要和同濟院合作,還是不錯的。

最後,我一直在想乙個問題(不針對這個專案):如果乙個文化類公共建築,一造出來就被公眾噴,然後是常年爛尾...咱除了不去看,還有什麼辦法麼?

12樓:

什麼叫任務拆分,什麼叫量化評價,什麼叫有機整合?

主創定下基本的體量和功能分割槽,每n個區域指定乙個人,專案負責人給定個死線,案例圖集、Archdaily,P站(此處指Pinterest)裡頭找至少仨案例「借鑑」,到時間了就往一起組裝。

如此這般,再被質疑的時候,完全可以這麼回應:

「雖然外部造型是扎哈的,但空間氛圍是康的;雖然細節建構是密斯的,但功能邏輯是OMA的。雖然材料致敬了阿爾托,但色彩素淨如邁耶。雖然社會責任學習阿拉維那,但文化特色效法王澍。」

你看,這樣是不是讓質疑都顯得不夠專業了?

只要你抄的人足夠多,別人就沒法批評你到底抄了誰。

非逮著一家抄,把人家抄得跟葛優似的,誰能看不出來?

至於你說建築?什麼建築?就這麼個玩意兒?

就,汪老都不會用它給葡萄施肥,太寡淡了,沒勁。

13樓:刈凡

中國什麼才能把自己獨有的建築文化發揚光大?

只會符號化,形式化,再賦予所謂立意(玄學),真的很可笑。

或許中國這個充滿特色的社會,真正做original的都會被pass吧。

14樓:Amy逐夢

區域性抄襲還沒事,建築材料一樣這也不要緊,因為許多材料都會用於各種各樣的建築,關鍵是你抄建築外形,甚至抄襲建築內部空間結構,這就是赤裸裸的抄襲……

15樓:

如果說這兩個設計有什麼共同之處的話,可能是都夠俗手吧。

多說一句,把汪老的紀念館做成這個樣子,怕是汪老的文字一句都沒讀過,真是該死。不過汪老才不需要勞什子紀念館,都是活人的生意罷了。依汪老的脾氣,大概態度應該會是「我的紀念館?

跟我有什麼關係,關我鳥事。」

凡花大都是五瓣,梔子花卻是六瓣。山歌雲:「梔子花開六瓣頭。

」梔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處微綠,極香,香氣簡直有點叫人受不了,我的家鄉人說是:「碰鼻子香」。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

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16樓:貓和老虎

好不好不知道。你們沒發現乙個問題嗎,你們的評價根本不影響誰中標……甚至業內評價也不會影響下一次中標別的專案,who care

17樓:泡椒脆爪

相比之下龍美剛出來的時候也被指責抄襲伊東豐雄的多摩藝術大學圖書館,但隨著大眾更好地理解其深層次的生成邏輯,不妨礙龍美成為文化類建築的佳作。

這種專案確實給設計院做很難講通。

18樓:xfolio

無外乎就三種可能

1、設計師水平很有限,不想動腦模仿乙個現成的作品然後稍加調整

2、業主特喜歡木心美術館,而且很強勢要求設計方做的和木心美術館差不多。

3、設計方和業主都喜歡木心美術館,一拍即合。

但抄襲始終是不對的。因為抄襲的本質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分攤現存價值,而不是創造新的價值。試想沒人創新,大家都在抄襲,很快現存價值就會被瓜分乾淨,然後大家就都沒了價值,因為都一樣嘛,整個行業都停滯不前

就事論事,面對這種建築設計的抄襲我認為在國內的大環境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保持創造力,對這種抄襲行為置之一笑。因為社會始終會回饋先行者,就像木心美術館當時完工後還是很轟動的,各界都是積極的評價和讚賞,而抄襲者得到的反饋就完全不一樣了。

很多事情不必急於一時的評判,「讓子彈飛一會兒~」。我相信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團隊也因為該專案拓展了自己的市場。而後者該幹嘛還在幹嘛。

設計團隊考手藝恰飯,名譽是設計團隊的商業護城河不是設計的造型,所以持續打造自己的設計產品和名譽才是長久之道。

19樓:飛常火

天下設計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然而,什麼叫做「會抄」?什麼又叫做「不會抄」呢?

沒被人看出來就叫「會抄」,被人看出來就叫「不會抄」。

20樓:掙大錢

本人之前在同濟都市那邊就職,本質上來說這件事情很正常。

都市院就是同濟大學老師的工作室,有部分老師其實主要是為了掙錢,對方案跟建築的要求,效果,以及落地方面都是以完成為標準的。

其實對國內最高學府的老師呈現這一現狀有點失望的,不過大環境如此,每年有多少建築之前抄來抄去呢?工作的人都懂。

這個現象不只是乙個設計院行為,而且是存在很多地方的,造成的原因也很多,比如真正操控設計的人是不是真的有想法,比如設計週期內你手上有多少專案,比如甲方要的是什麼。。。。

如何看待甲方對建築設計院的壓榨?

這種問題一直有人在說,身為甲乙方都待過的設計狗想解釋一下,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明白是誰在壓榨誰?首先甲乙方肯定是在公平自願的前提下談專案談合作,我猜應該沒有哪個甲方拿刀架乙方脖子上說這個專案我一定要給你做,你不做我手裡的刀不同意!舉個例子,假如街邊理髮店的助理Tony老師每天要剪三四百個頭,又苦又累,月...

如何看待建築設計院員工年齡斷層現象?

女建築師的日常 1,比較多的情況大家是18歲上大學,本科5年,那麼對90後的建築學生來說,現在也才有3屆本科畢業生而已,第4屆現在都應該還在辦理入職手續沒有坐進辦公室。2,85後和90後出國 讀研甚至轉行的建築學生,是比以前的70後和85前要高出很多的,本來90後現在畢業的就只有那麼幾屆,本科畢業就...

如何看待建築設計院招人越來越難的現象?

貓和老虎 我的認知,建築設計院就像傳銷,必須有新一代韭菜被割,才能維繫下去。一旦斷層,非常難熬,會波及到中層甚至高層。所以中高層管理很大心思都用在了如何維繫下去,找新韭菜,而不是更關心提高管理水平。新韭菜越來越難找,會強迫設計院提高管理水平吧 陳嘉欣 難的不是設計圖,難的是一群傻 玩意的設計院的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