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差異究竟有多大?

時間 2021-05-08 08:12:58

1樓:黃鼎

真俗二諦本就沒什麼區別,殊途同歸,最終亦無所得。原始佛法和小乘區別也不大,都講四聖諦所以大乘和原始佛法我認為本質上仍然沒有多大區別。名為得道,實無所得。

涅槃即是死亡。沒必要在死亡上分個高低。以上都是我胡說的。

2樓:淨土觀自在

原始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所有凡夫了解佛教,學習佛的開始。你要想從佛教有所得。必須從「苦集滅道」,「十二因緣」開始,從言行舉止開始。否則滿口仁義道德,盡說大話。

心經講「無苦集滅道」那是菩薩境界。凡夫俗子乙個,道理可以講,實際修行還是要從基礎開始,從小乘開始,心可以大,事還需要從小處做。否則「空談誤國」。

3樓:福馬林

也不算面目全非,畢竟寺院裡真實修行的,還是基本一樣的法門。

只要把接引信眾的這部分剝離出去就好了。

還有就是說先借助彌陀原力,轉生彌陀世界,然後再謀成佛的這種方法,純屬扯淡。

4樓:

大乘佛教承認原始佛教只是認為原始佛教在某些問題上解釋的不究竟。

宗義上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空性方面。

原始佛教一般認為空間上巨集觀的物質是沒有自性的但存在有自性的無方分微塵時間上巨集觀時間沒有自性但存在不可分的無分剎那。

大乘佛教則認為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不存在無方分微塵和無分剎那一切法都只能唯名言假立若以智慧型觀察則不能成立。

何謂有自性安立一法時如果不需要依賴任何他法那麼此法就是有自性。然而此與真相不符。以智慧型觀察時安立任何一法是都必須依賴他法才能安立否則不能成立。

比如要安立乙個桌子必須依賴桌面與桌腿離開桌面與桌腿這兩個他法桌子自法就無法成立。所以佛教承許無自性。

另外原始佛教認為滅盡煩惱斷輪迴就是究竟成就

但大乘佛教認為那只是某種程度的成就不是最究竟的成就。最究竟的成就應該是承辦一切種智現前四身果位也就是成佛一切遍知。

等等等等

大乘佛教會學習原始佛教的論典只是不承認其中的一小部分觀點為究竟至於原始佛教是否學習大乘論典我就不知道了。

5樓:樂寂靜

大也不大,說大是因為境界之差別,佛之與羅漢譬如霄壤,說不大是因為如階梯之高低,路途之遠近,同一道故。不是面目全非,只是境界不同,乘之大小一佛所說,世間輾轉固有爭論,如佛所說,後世眾生,欣學大乘不樂小乘,於小乘生下劣想,而便誹謗,當墮地獄,又諸小乘不樂大乘得少為足,便為實際涅槃,實際相差懸遠,有諸眾生樂著小乘於大乘經而不信受,若生誹謗,亦墮惡處,如法華經佛欲說無上之法,有五千人眾,起於本座,離席而去,佛即說言,斯等眾生,退亦佳矣。

6樓:陳璽謠

蝴蝶幼蟲長成了蝴蝶,差異如此之大,這是自然發育還是基因突變?

如果有人說,蝴蝶是蝴蝶,蝴蝶幼蟲是蝴蝶幼蟲,是不同的物種。

那我無話可說。

7樓:普波居士

原始佛教就是聲聞乘修行教義,於大乘中為基礎部分。

深入修學,必須要堅固的基礎。這裡不是差異問題。

如同小學課程、中學課程、大學課程,肯定是有差異的,但這不能說是差異的問題,學習是要一步一步深入的。

佛法也是一樣。小乘、大乘、一乘,逐步修行。

8樓:Enlightenment汝

如果佛法還分原始於現在,那跟有為法有什麼區別? 搞笑。

如果根本佛教是原始,那麼大乘就是未來佛教。

問題來了,你是喜歡過去還是未來?

9樓:非常名

很簡單。

乙個說沒有差別。

為什麼?因為都是有為法(都是外道)。

一切有為法(都是外道,都在傍佛)課文我就不背了。

另乙個說有差別(乙個是象腿,另乙個是象鼻子)。

為什麼?因為是盲人摸大象摸出來的(乙個有可能摸出乙個象腿,另乙個有可能摸出乙個象鼻子,總而言之,挺敬業(沒少摸),摸出一堆標月指,把大象大卸8塊(8大宗派),還很自豪的說,摸大象我們是認真的),他們都有個象字,但是跟象沒關係,有關係也是裝大象。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10樓:梵夫

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關係,是種子與花,用差異去看待,本身就不是很正確。

應該這樣說:發展過程中的大乘,與佛陀教法中的大乘,區別在哪。

正如一棵種子,本應該出一朵上品花,但由於土壤不太好,培養方法有問題,最後出來的是一朵下品花。那就存在改良的空間。

大乘的核心是菩薩道,這道以成佛為目標,相當難。阿羅漢的所有修證必然會經歷不說,還有乙個漫長的行道過程。

行道跟解脫無關,其意義在於兩點:一是盡量多地與眾生結下深厚善緣。二是通過反覆的實修,讓智慧型更廣大、堅固而圓滿。

成佛是衝著當眾生的導師去的,沒有足夠的智慧型不行,不能傳真理之薪火,沒有足夠的善緣,那學生就太少了。所謂佛度有緣人,是這麼個意思。佛最大的使命,就是在乙個輪圍世界留下佛法的種子。

眾生得聞佛法後,隨根性和因緣有兩種選擇。要麼修阿羅漢道,當個好學生;要麼修菩薩道,既當好學生,又在將來成為好導師。

就這麼簡單。修阿羅漢道的越多越好,因為眾生解脫的越多,佛就越省心;修菩薩道的人也是越多越好,因為眾生度之不盡,永遠都需要導師的存在。

兩者並無高低之分,想修哪乙個都可以。

大乘佛教看似有些失控,但本質上並沒有脫離行道的範疇。當菩薩,是不急於證道的,要在最後直接證佛道。提前證,就做不成菩薩。

這也是為什麼大乘不太講實修的原因。並不是大乘人不知道止觀。

只不過,因為菩薩道的戰線太長,學大乘容易懈怠。這就需要極大的願心為支撐才行。所以真正能當菩薩的人是鳳毛麟角的,像漢地如此提倡菩薩道,古今往來產生的菩薩,可能乙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11樓:此心光明

從作用上看,原始佛教偏於消極。

後期漢傳的特別是淨土和禪宗,等所謂大乘也偏於消極。

信的人多了,對社會生產力發展有負面作用。

真正的大乘佛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規律。信奉尊行真理,應該使人成為更優秀的人,生活的更好(包括精神和物質,包括現在和未來),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而不是成為社會邊緣人,怪人,廢人。

12樓:牧羊人

那得看你判斷為「原始佛教」的典據為何了。

要是僅僅以東南亞某一自稱「原始」的部派所傳經典系列為判斷依據,那麼,有可能你會將北傳典籍判定為「杜撰」。

要知道,

他們可也只是當年諸多部派中的一系而已。

更不要說知乎上的「原始佛教行者」(他/她們自稱)了…建議,精度經典(包括諸大乘經典和北傳《阿含經》),深挖(佛)教義。

13樓:林先生

所謂差異,就是不同。

如果要探明兩者的差異,首先要訂立標準,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我們來看兩種標準。

其一、文學、哲學和神學

這三者構成了乙個宗教體系的核心架構。文學性在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很明顯是天差地別的,原始佛教相對而言比較簡樸,而大乘佛教則相對華麗。

哲學性上,原始佛教提倡人無我,而大乘佛教提倡人法俱空。儘管兩者似乎不同,但是從本質線索來看,只是經驗主義思潮下的同一發展。

從神學上來看,兩者也算得上有很大不同,一來原始佛教的最高目標是阿羅漢,而大乘佛教則是成佛。二來,原始佛教沒有淨土思想,只有多佛思想,而大乘佛教則認為,有無數佛土,有無量淨土。

其二、從佛教自身的境、行、果來看

大乘佛教的教義融洽了原始佛教的教義,猶如愛因斯坦的理論融洽了牛頓的理論一樣。從人無我出發,論證出法無我,這是大乘佛教最鮮明的思想。然後從般若思想出發,走向了唯識無境論。

這都可以看到佛教內部思想的一脈演變。

從修行方式來看,原始佛教提倡四念處,認為這是涅盤的核心方法。而大乘佛教提倡六度,具備普世化的傾向。

從果位來看,原始佛教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而佛只是乙個歷史概念,即三寶之一的創教者角色。

而大乘佛教似乎把佛這個概念回到了他的本義,也就是覺者。提倡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普度眾生來作為成佛的資糧。

因此,兩者從表面卻有不同之處。但是其核心思想又是一貫的,

即,1、境上的教義思想,是佛陀經驗主義思潮的一脈發展

2、行上的思想,是開顯了佛陀本人的普渡思潮

3、果上的思想,是回歸到了概念的本義

所謂經驗主義下的演變過程,可以看我這篇文章。

林先生:佛教雜談(2)

大乘佛教是否比原始佛教殊勝

無所住而生其心 非要論大小,那就有意思了 壇經裡記錄慧能對大乘的語錄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六祖慧能道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解經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依壇經所說方法修行,和上部座的內觀修行,都算是中大乘,而念經的算小乘,就這...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區別?

七非先生 佛法的詞根是法,法是要能在生活的每個當下用起來,超越煩惱,煥發清明的。佛者覺也,能這麼用起來,就是從念念覺知到時時覺悟。回到自身,如果你能夠比昨天多收穫了一點智慧型的清明,和生命的自在。超越自己一點點,自由自己一點點,離妄想執著一點點,心量放寬一點點,承擔力大那麼一點點,你瞬間放棄了你之前...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任克 本來佛法沒有大乘小乘顯密之分,然而有趣的是,佛法在事實上有了大小顯密的分別,具體是怎麼回事?其實導致大小顯密的分別,不是佛法,而是人的分別。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導致不同的佛法。你讓乙個心懷眾生 不捨世間的人,去修學所謂小乘佛法,他同樣會心懷眾生,使用小乘佛法來普度眾生。你讓乙個性樂寂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