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時間 2021-05-10 02:30:02

1樓:普波居士

菩薩畏因,這是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必須要嚴謹持戒,在因上就要斷除一切業力因緣,不令種下惡因,成為將來的隱患,障礙自身的生活和修行。

凡夫畏果,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都是凡夫啊。從來不怕什麼惡業因,什麼貪嗔痴、殺盜淫,做時從來不想因果。直到惡報現前了,惡果臨頭了,他害怕了,又是燒香,又是算命,又是求人等等。

這就是凡夫畏果,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2樓:安真

菩薩,是形容覺者,能覺見不良的苗頭,防微杜漸,早早糾正,故瞻前顧後,如履薄冰,不造作業障,不整合惡果

凡俗心念,沒有覺性,看事表淺,短目寸光,憑好噁行事,迷行妄語,不良心意種下諸多不善因也意識不到,惟有業障重了,病患痛苦來了才知道害怕,但也晚了

3樓:誠誠

果報來的時候,眾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時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一點用都沒有,菩薩對於這個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報來了他不怕,縱然墮地獄,他也不怕。為什麼呢?

知道這個是自作自受。所以他能夠逆來順受,這是菩薩。菩薩怕造因,菩薩怕造業,他知道造業要受果報的。

故眾生被命運,菩薩能運命。

4樓:soulray

很好解釋,菩薩活在因地,眾生活在果地。因地就是未來的劇本,而果地是劇本的演繹。

比如未覺醒的菩薩(他們還有感知因地的能力),看到未來自己的負面狀態,比如受傷,老死之類的結果。那麼感覺和我們活在果地的人受傷時感覺是一樣的。

所以因對菩薩來說就是感同身受的,很實在的存在,你說畏不畏。

總結一下,菩薩在因地,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因,比如果是受傷,但在因地菩薩早已受傷。和我們在果地受的傷一樣的「真實」。

5樓:Fabregas

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

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

為什麼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chuaichuai0 菩薩畏因,畏自己不慎種惡因,如履薄冰。畏眾生種惡因,自食惡果。菩薩喜因,喜自己種善因,喜眾生種善因,四海昇平。眾生畏果,畏惡果難消,卻回味著惡因之美妙。畏善果之乏味,卻羨慕著他人之虛妄。眾生喜因,喜一時之妙,卻妄圖逃避著惡果。 結合現實生活,可否理解為,普通百姓遵守法律是不願...

怎樣理解孫思邈所述的「太上畏道」?

三符 這整段話是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憂患意識,人無近憂必有遠慮也是這個道理。太上,指首先,所以是首先為道的意思,這是唐及以前的一種用法,以前在其它問題裡引經據典證過。順便說一下,十年前翻譯道德經的時候,在下就提出,太上,不知有之 這裡的太上,是 首先 的意思。然而到了現在,還是那麼多人理解不了 太上 ...

怎樣理解海德格爾的「畏」?

駝子 在情緒 畏中存在 畏 首先與 怕 區分 怕總是在怕某種東西,因而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法。而 畏 有所畏,不知所畏,畏 的物件不是具體東西,而恰恰是把所有東西空出去之後剩下來的東西 此在的在世 to be 在海德格爾看來,不是 我思故我在 而是我有情緒所以我存在,因為在情緒中,存在的負擔公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