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是佛教終極真理嗎?

時間 2021-05-10 02:30:02

1樓:普波居士

三法印不是終極真理,是方便的印證,時候於初學或根基比較淺的學人受持。

最究竟的要用四法印,來印證修學方面的理論。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和諸法實相印,四法印。

這是大乘究竟法,比較適合有較深修行的修行人。

2樓:

如果你要問,是不是「終極真理」

南傳上座部的角度來看:不是

因為三法印是龍樹的大智度論中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的中觀學背書】,即【自己立論證明自己是對的】,首先自己提出檢驗佛經的三法印,然後說明自己的論述符合三法印,所以符合佛經真意。

龍樹早年從說一切有部出家,所以今天我們對照傳承自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就能發現,三法印出自雜阿含262經的「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而現在南傳的上座部(赤銅鍱部)傳承的經藏中,對應雜阿含262經的相應部22相應90經裡,只有前兩句「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涅槃通往清涼的說法,南傳經藏中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記載,但畢竟沒有專門跟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放在一塊。

大乘佛教的角度來看:也不算是

比如法嘉宗智提到的,大乘認為更重要的般若實相法印。

如果要問:能不能用來印證佛經、論著?

那麼是可以的。

3樓:齊天大聖

大乘佛教的三法印實際上就是上座部佛教不斷宣稱的無常,苦,無我,只不過把苦改成了涅槃寂靜,這種改法也有道理,因為苦斷了不就是涅槃了麼。在南傳佛教的《清淨道論》中記載了七清淨,是專門指導修行人怎麼樣證果解脫的說明書,七清淨的第五清淨叫做「道非道智見清淨」,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無常,苦,無我」三個方面來區分「道」與「非道」,符合無常,苦,無我的就是佛陀的「道」,不符合的就是其他宗教的「非道」,所以三法印的前身就是無常,苦,無我,在北傳佛教的《俱舍論》中也稱為總相念住,它們是佛教所理解的一切有為法的共同特點,故名總相。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無常,苦,無我在實證的時候的用法和流程。

首先要明白證無常,苦,無我的目的,在北傳佛教的說一切有部記載,苦諦有四個行相,即無常,苦,空,無我,其中空和無我是乙個意思,都是指沒有自體,因此可以合二為一,即無常,苦,無我,它們是苦諦的行相,證得了其中任意乙個,都可以通達苦諦,這是實證無常,苦,無我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認同苦諦用的。

第二,要明白證無常,苦,無我的時間段,在《清淨道論》中記載,道非道智見清淨之前是度疑清淨,所謂度疑,就是指要斷掉三世十六疑,簡單講就是指證明三世因果,因為大多數人都對三世因果存在懷疑,因為沒見過前後世,也不確定三世存在因果關係,所以需要禪定和神通來證明三世因果的存在,這個階段在北傳佛教的《俱舍論》中屬於五停心觀中的因緣觀,它的觀法就是用神通照見三世,從而觀察佛陀所講的十二因緣法是否屬實,同時十二因緣法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世因果。

當證明了十二因緣法並且斷掉了三世十六疑,那麼很多人都會產生新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的人認為應該多造善業,來世可以當天人,有的人則認為應該斷滅輪迴。那麼哪種觀念是佛教所提議的呢?這時候第三步的「道非道智見清淨」就是用來劃分佛教和外道的觀念的準則,符合無常,苦,無我的是佛教觀念,否則就是外道法。

第四步是對無常,苦,無我的細緻觀察分析,清淨道論中稱為「行道智見清淨」,在北傳的《俱舍論》中則是暖,頂,忍,世四加行位,這個階段就是在三界以及三世中不斷思維一切有為法的無常,苦,空,無我的原因是,因,集,緣,生,應當把他們都滅掉,而成就,滅,淨,妙,離,但是方法是怎樣的?應該是道,行,如,出。最後在世第一這個加行位以無常,苦,無我的任意一行相見道。

這就是《俱舍論》記載的說一切有部的四諦十六行相,需要在三世中去觀察,而證明四諦法。而清淨道論則認為通過無常,苦,無我的觀察而採用9種觀智,即生滅智、壞滅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舍智、隨順智。整體來說就是以無常,苦,無我的深入觀察和思維來生起厭離心或者出離心,從而認同苦諦

當苦諦認同的時候,順著十二因緣法,剩下的集,滅,道三諦也會瞬間證得,這在北傳的《俱舍論》稱為八忍八智,即見道位,在南傳佛教的《清淨道論》則是「智見清淨」,會生起道智,果智以及省察智,同樣也是證得了聖果。

綜上所述,大乘三法印即小乘佛教的無常,苦,無我,它是用來區分佛法和外道的,最終用來成就苦諦,而順著已經證得的十二因緣法,集滅道三諦會隨著苦諦同時證得,這樣就會見道證果。

4樓:平凡世界

一般來說,這三法印是被當做聲聞乘的三條法義標準來說的。由於聲聞解脫是佛法修行的最基礎入門的果證,是佛法修證最起碼的要求(從聲聞乘的初果開始),所以如果不符合這三條法印內涵的說法(或者說低於這三條法印所揭示的境界、標準的內容),當然就不是佛教的內容,而是凡夫的內容,甚至是外道的內容,也就是佛教門外的內容。

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我覺得可以這樣,用乙個比喻來講,三法印相當於是通往佛法修行終極殿堂的三把鑰匙,如果這三把鑰匙有一把對不上,就沒法到達佛教究竟真理。 如下面所舉的大集經所說,將觀此三法作為利益大乘之法(也就是有利於大乘修證的意思)

而後面的秘密大乘經中也說,這三法印(加上諸行是苦)是教導修行人破除各種妄想執取,如執取常,執取我,執取有相,等等。

佛教修行的結果,總體來說,就是永斷人我執,永斷法我執。 所以,我個人認為,三法印當中,是可以用諸法無我作為三者的統領的,但諸法無我在聲聞乘則理解為諸法無人我之我,在大乘佛乘則應理解為諸法無法我之我(注意:有人我必定有法我,無法我則必定無人我,因為人我是法我的一部分內容)。

如果要說佛教的究竟真理,我覺得可以用「無人我、無法我」來理解。

但要注意的是,佛教的究竟真理跟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的真理可以直接用公式定律等明確表現出來, 但佛教的究竟真理,用文字表示出來的只是指月之指,只能說是表示乙個方向,只能表示為一種理解和表達,而真正的內涵其實是要自己去修證而知的。 這是佛教之真理與世間科學真理的區別所在。

分割線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三

…………復有三法。【一者觀苦無常。二者諸法無我。

三者涅槃寂靜。】復有三法。一者聞已堅持。

二者三昧堅持。三者智慧型堅持。復有三法。

一者犯已不覆。二者悔先所犯。三者至心護戒。

復有三法。一者破壞疑心。二者破壞悔心。

三者破障礙心。復有三法。一者善欲。

二者離談世事。三者樂於寂靜。復有三法。

一者忍甚深法。二者說甚深義。三者解種種義。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聲忍。二者具思惟忍。

三者具於順忍。復有三法。一者智慧型方便。

二者大慈。三者精進堅牢。【善男子。

菩薩具足如是等法。能利益大乘。】

分割線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第十七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護世品第十九之二

復次大秘密主!如來於一切法中總略而說有四法印。何等為四?

一者諸行無常,為諸沙門婆羅門及長壽天執常語者破常想故。二者諸行是苦,為諸天人計樂想者破樂想故。三者諸法無我,為彼執我諸外道等破其我想。

四者涅槃寂靜,為諸增上慢者起尋求行破彼增上慢故。此言無常者,即是畢竟無有常法增語。此言苦者,即是遠離願求增語。

此言無我者,即是空相增語。涅槃寂靜者,即是無相作證增語。大秘密主!

【此如是法,若諸菩薩深固信解勤行修習,即於善法而不減失,速能圓滿菩提分法。』】

5樓:

佛教的終極真理,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

涅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第八識如來藏,就是佛教的終極真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指五陰十八界虛妄不實沒有真實體性。

常在一些文章或論辯中看到這樣的論斷:凡是與三法不相符合的都不是佛教而是外道!怎樣評價這樣的論斷?

論斷沒錯。

外道也不是什麼貶義詞,外於佛教的道理而已。

南無佛法僧

6樓: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應邀佛說正法的終極真理,是說不出來的,能說出來的既不是!或叫「相似法」。

所以,佛說:但有言說,皆無實義!

或曰:言語道盡,心行處滅。

若強說:舉《心經》曰:「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曰:諸法實相。

7樓:順勢而為

三法印是佛公布給羅漢道的標準答案,是否成就阿羅漢,看看標準答案。就有結果了。

佛出現於世,示現種種,說法四十九年,最終目的是教人成佛的,成佛才是佛終極目標(即真理)。

8樓:古琴封魄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諦中。」

迦葉菩薩復作是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諦,如來何故唱言不說?」

佛言:「善男子,雖復入中猶不名說。何以故?善男子,知四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智;上者,諸佛菩薩智。

「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之。

「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為門,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諸界者,名之為分,亦名為性,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色壞相,是名中智;分別諸色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受覺相,是名中智;分別諸受有無量覺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別是想有無量取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行無量作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識分別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識無量知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愛因緣能生五陰,是名中智;一人起愛無量無邊,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能知一切眾生所起如是等愛,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滅煩惱,是名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亦如是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是道相,能離煩惱,是名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知世諦者,是名中智;分別世諦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善男子,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是名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所說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義諦。」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善男子,若隨言說則有二種:

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善男子,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諦。

「復次,善男子,或復有法有名有實,或復有法有名無實。善男子,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善男子,如我、眾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作者、受者、熱時之炎、幹闥婆城、龜毛、兔角、旋火之輪,諸陰、界、入,是名世諦;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

「善男子,世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著世。善男子,云何名世?

男女、瓶、衣、車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名為句世。

云何縛世?卷合繫結,束縛合掌,是名縛世。云何法世?

如鳴捶集僧,嚴鼓戒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云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沙門,非婆羅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

『是婆羅門,非沙門也。』是名執著世。善男子,如是名為五種世法。

善男子,若有眾生於如是等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諦。

「復次,善男子,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名世諦;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諦。復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為世諦;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諦。復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或收刈時復名刈者,或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

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諦。」

——《大般涅槃經》

三法印,如來藏是不是都建立在空性之上

79人生 是的。如來藏也是空性的。佛陀考慮到眾生的根基,而轉三次法L。第一次,給小乘根基講四諦,講人無我。第二次,給大乘講萬法空性,不僅人無我,而且法無我,一切法皆為空性。第三次,講如來藏。從次第可以看出,如來藏是在空性的基礎上講的。 大般若經三摩地品 第二分三摩地品第十六之一佛告善現 汝初所問 何...

三法印道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出家人要六根清淨 四大皆空,那為何還倡導慈悲為懷 行善積德?

諸行無常,是說做事業都會得不到,諸法無我,是說身體會毀滅,出家人六根清淨,四大皆空,都是為了降伏自心的妄想與慾望。慈悲是產生智慧型的源泉,行善積德,是調伏自心的最佳手段。所以即使自己做的事是無常,身體會壞,但通過慈悲與行善,才能如實的掌握好控制自心的手段,要是因為無常無我,就不去想辦法修心,調心,那...

相信三法印,卻無法接受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等宗教性的概念,能算佛教徒嗎?

和樓主一樣,我是選擇性相信,佛法的大多數我都很認同,但六道輪迴部分一直存疑,也因此沒有對外宣稱自己信佛,但現在有在讀佛經,我不知道不信六道輪迴能不能做佛教徒,但我現在可以說我相信佛陀的智慧型。 佛法不是思辨 不是抽象 它是可以也是必須得落實到你的身心實處 即使題主看遍大藏佛經 如果沒有在身心上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