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菩薩?

時間 2021-05-09 06:19:27

1樓:修行者

其實菩薩二字當做梵語「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之意。

什麼叫菩提?覺悟叫菩提。什麼叫覺悟?

察見般若的道理叫覺悟,六識五蘊空寂無相,無相之相,得其妙有,叫做覺悟,找到自己的妙明真心而不著其所找,就叫覺悟。薩埵是有情,有情就是有情識、有生命的一切,不管是人、是蟲、是其他的眾生,扁毛或圓毛,或者看得到、看不到,胎卵濕化等等,有情識就叫有情,簡稱眾生。《成唯識論述記》:

「梵雲薩埵,此言有情識故。」薩埵就是有情識的眾生,就叫薩埵,覺悟呢就叫菩提,菩提薩埵,就是覺悟了的聖者,願意幫助一切有情識的眾生解脫,就叫菩薩,沒有半點迷信觀點的。此指薩埵即是一切有生命情識的生物和人的總稱,你們好好聽啊,這裡指的薩埵是一切有生命的、有情識的生物或者是人,它們的總稱,合之一句乃覺有情,合起來稱為覺有情,即以佛說之法去教化渡脫眾生。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凡稱菩薩者即是指發大乘心,修大乘法,其願均建立於自覺覺他,以菩提心為務。

你說菩薩好不簡單啊?自覺覺他,以菩提心、以渡脫眾生為一切任務的才是菩薩呵!菩薩是真偉大,不能是普通人稱菩薩啊。

故菩薩二字並非小乘羅漢、闢支佛所能有資格享受的稱譽,連羅漢都沒有資格享受這個稱譽。羅漢闢支佛自己解脫、自己成就,證得乙個六通,唉呀就敢稱菩薩?那個算老幾喲!

菩薩要渡一切眾生,所以就不是什麼小乘羅漢、闢支佛享受的,什麼天人,神仙啊,鬼神啊,他們沾不上邊呵,切記不能稱菩薩兩個字。

完整法義請詳見《藉心經說真諦》

2樓:普波居士

你弄錯了。

佛從來沒有因為不會再有因生起回不來了,這是錯誤觀念。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哪來的回不來之說。佛菩薩每時每刻都在化現無量百千萬億身,度化無邊罪苦眾生。

學佛一定要懂得佛之正知正見,不能人云亦云,道聽途說。

建議你看看《覺海慈航》,從基礎上正確的了解一下佛法的知識。

3樓:般若

第101集什麼是菩薩? 正光老師主講

第016集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正偉法師主講

第01集三乘菩提的關係正禮老師

4樓:心靈樂園

「大乘菩薩的原則,是既要超越輪迴,又不能脫離輪迴。」所謂「超越輪迴」,是指再也不受輪迴的影響,要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所謂「不能脫離輪迴」,是指不能在解脫以後,就自己一走了之,而要回頭去關照、拯救其他眾生,讓更多的眾生明白佛法的道理,讓更多的眾生走上解脫道,幫更多的眾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

出離心讓我們超越輪迴,菩提心讓我們在超越輪迴後卻不離輪迴。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超越輪迴,我們就與六道眾生無異,誰也沒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輪迴,就必須斷除貪欲輪迴的念頭,但在超越之後,卻不能脫離這個輪迴世界。

所謂「脫離」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後不度眾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脫。聲聞緣覺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脫離了輪迴,他們安住在滅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沒有能力,也沒有願望度化眾生。

但大乘佛法則要求超越卻不能脫離輪迴。因為大乘菩薩不論是修空性、無我或大悲心,其目的並不是要逃避輪迴的痛苦,而是為了具有更強大的能力,能夠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眾生,能夠更無私地付出。凡夫因為沒有超越輪迴,所以沒有任何選擇餘地,他們身不由己地要流轉輪迴。

而大乘菩薩雖然超越了輪迴,卻自願不離輪迴,因為他們深知,要度化眾生就必須身處其中,因為在涅槃中並沒有眾生,所以大乘菩薩不能脫離輪迴。在這點上最重要的,是要將世俗諦與勝義諦分開來看。

凡夫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幹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等等。

始終處在世俗諦的就是我們凡夫;始終處在勝義諦的就是佛;往來於其間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

菩薩進入勝義諦時,證悟到空性,出此定後,又回到世俗諦,在這個世界裡,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於是,他再次感受到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5樓:護法居士

復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

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心不憎惡他人智慧型。

破壞憍慢深樂佛道。

愛敬無虛親厚究竟。

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

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

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行方便慧。

應四攝法。

善惡眾生慈心無畏。

一心聽法心住遠離。

心不樂著世間眾事。

不貪小乘。

於大乘中常見大利。

離惡知識。

親近善友。

成四梵行。

遊戲五通。

常依真智。

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

言常決定貴真實法。

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如是迦葉。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

6樓:耿成江

和雷鋒差不多就是沒有寫日記的習慣

7樓:

菩薩就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就是「覺有情」。那麼什麼是「菩提」呢?又要覺悟什麼東西呢?

所謂的「菩薩」,就是能夠不畏懼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於三界之中難行能行,為了悲愍無量的有情眾生都能夠共同出離三界火宅,而志願堅定、勇猛地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像這樣具有菩薩種性,勇於發大菩提心,樂於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無量數劫的久遠修行來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圓滿無上佛果的有情,我們就可以稱他為菩薩。

所以,當我們自稱為菩薩的時候,可得要先檢查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願意為了度化無量的眾生,共同求取無上正等正覺,而願意努力在生生世世當中修學菩薩道呢?

接下來,我們要再來簡單談談,菩薩有哪些類別。既然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那麼長遠的時間才能夠成佛,那麼在這麼長久的修學期間當中,各個階位的菩薩之間,證量的差異當然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們應當要了解一下,才知道自己目前的定位,以及之後所努力的方向。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

甘願做菩薩

南無佛法僧

8樓: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大菩薩是相關原型(type)的示顯,如觀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的示顯。原型的力量無窮無盡,是萬物的根源。釋迦牟尼佛也有如來的稱號,是因為他是佛教的根源。

9樓:獨步清涼

菩薩是修行中的人,並沒有斷盡煩惱無餘涅槃,而釋迦牟尼佛就是阿羅漢,阿羅漢的特徵就是斷盡煩惱無餘涅槃,不再有習氣,不受煩惱的約束和干擾。

大乘佛法中的各種菩薩基本上是人類完美主義幻覺的擬人化,所以這只是幻相中的形象,並不是真實的。

以大乘佛法對菩薩的衡量標準來說,初地的菩薩剛剛見性,後面的路還長著呢,見性不過是才入佛門,才開始修行而已。

所以,第

一、這個世界上絕沒有乙個菩薩、神在什麼地方保佑你,這是不存在的,不用幻想了,舒服感覺不過是來自於自我欺騙而已。

第二、乙個修行人還想著富貴還鄉,錦衣不夜行,呵呵……離修行還遠著呢。

馬祖說,學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

10樓:Tyrone天予

羅漢是一種能力,

菩薩是一種心腸,

佛是一種智慧型覺悟。

以上是原答案。

以下是補充和給一些知識儲備比較少的人的解釋。

很多人對梵文沒有認識~

認為我說的是抖機靈。

先說佛,我在很多回答中都解釋過了,佛,梵文讀作布噠哈,意思就是圓滿無礙的智慧型與覺悟。

佛陀,才是一般人普通信眾認為的佛,就是佛這種智慧型覺悟的化現。

而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

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他就是一種心腸,而一般人和普通信眾認為的菩薩,是達到菩薩果位的修士。抑或是這種心腸的化現。

而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這是一種能力,做到斷煩惱了生死這種能力叫做阿羅漢。同樣一般人和信眾認為的羅漢是羅漢果位的修士。

這個很好理解,對於路人而言博士碩士是一種人。對於正在上大學的人而言,這是已經取得和接下來將要取得的學位。

如何理解「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普波居士 菩薩畏因,這是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必須要嚴謹持戒,在因上就要斷除一切業力因緣,不令種下惡因,成為將來的隱患,障礙自身的生活和修行。凡夫畏果,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都是凡夫啊。從來不怕什麼惡業因,什麼貪嗔痴 殺盜淫,做時從來不想因果。直到惡報現前了,惡果臨頭了,他害怕了,又是燒香,又是算命,又...

菩薩的加持和保佑應該怎樣理解?

首先拋開題目所說的功利性地求佛保佑不談,佛菩薩的智慧型已經足夠我們五體投地,拜個幾萬拜都不止了,除了智慧型,求名聞利養就別勞煩菩薩了,自己多用功,努力工作,多學習,這些都好解決 我現在已經對於菩薩深如大海的智慧型,感慨地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具體到我現在的情況,我要是實習通過了,怕是我幾輩子都還不完了 ...

請問如何理解佛經中所說的持佛菩薩名號就可以衣食豐溢, 難道這不需要做財布施麼?

心靈樂園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從名言諦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有一些則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渴求人天福報或快樂,就要去種快樂的因,快樂的因就是行善 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