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的擴張與孫子兵法矛盾嗎?

時間 2021-05-09 05:44:04

1樓:補缺

矛盾多了去了。

孫子兵法是步兵作戰哲學,騎兵正規以後就形成新的作戰體系,需要新的作戰思想。胡服騎射的時候戰鬥邏輯已經和孫子兵法有很大的不同,騎兵的機動作戰符合孫子兵法的很少。

然後孫子兵法是農耕民族的軍事理論,蒙古是游牧民族,不適應這套邏輯。游牧民族出來打劫,並不是非得劫城,可以城外劫農,搶一通回去開開心心繼續放羊,騎兵反應速度快,來去一陣風,用孫子兵法對付游牧民族完全行不通。

對付游牧民族的有效方式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從李牧到衛青霍去病,到李靖,到岳飛,到李成梁,就是騎兵對轟。

依靠城池死守,老百姓就被他們劫光了,農民都沒了,城裡人全餓死算了。

2樓:月城

蒙古在戰略上喜歡迂迴,盡量避免正面決戰。也就是避免攻城,這和孫子兵法不矛盾,這一點在滅西夏,滅金,滅南宋都體現出來。迂迴中不得不進行一些小的攻城戰,那是沒辦法的事。

1、迂迴滅西夏。都知道成吉思汗死在六盤山,六盤山在西夏南部,蒙古在西夏北部,跑這麼遠就是為了迂迴,避免硬攻(參見成吉思汗滅西夏)

2、迂迴滅金。拖雷從川陝道迂迴南陽,滅金軍主力(參見三峰山之戰)3、蒙古迂迴滅南宋。為滅南宋,蒙古軍先後迂迴了三次,最後一次才成功,一次比一次半徑小。

第一次,忽必烈滅大理,反走長征路,一直打到越南,準備繞道南宋後方,由於半徑太大,沒起作用。第二次,從川蜀迂迴江南,結果拖死了蒙哥大汗,沒有成功。第三次,聽漢奸劉整的計策,從襄陽循漢水進入長江,迂迴江南,這次成功(參見蒙古滅南宋)

3樓:

一點都不矛盾,孫子兵法並沒有說不能攻城,而且孫子兵法這本書更偏重於哲學理論,不適合研究學習軍事的入門新手看。

戰爭中往往勢弱的一方才會選擇守城,因為打仗都是要燒錢的,而且是燒很多很多錢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可能在野外把敵軍乾掉或趕走就絕不會固城死守,一旦守城就等於放棄郊外的各種產業任由敵人劫掠,俗話說兵過如蓖,就算最後打敗圍城敵軍,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投降的損失小於抵抗的損失,人們還是很樂意的。

4樓:

有人認為蒙古帝國只存在了一百多年,所以很快結束了……

其實蒙古帝國後期,在北方草原上,蒙古人依舊存在,蒙古帝國法統,在康熙年間才結束。

只是中原,長城以內結束了統治而已。

孫子兵法與蒙古帝國的進攻有些契合,比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屠城,就是攻心,不戰而屈人之兵。

比如兵者詭道也……

成吉思汗騎兵神秘莫測,先頭部隊數量較少,等你想要圍殲這些小股部隊的時候,後邊的大部隊展開巨大口袋。

蒙古騎兵野戰能力,在冷兵器時代無人能及,最後的絕唱是僧格林沁帶領騎兵衝向八里橋。

我們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實,明朝朱家並不得民心,苛捐雜稅只為了養活朱家數十萬百萬貴族,老百姓死活根本不管不顧,最終滿清來了,竟然成了救星。

5樓:「已登出」

不矛盾,他的成功符和孫子兵法。

(題主提到的損耗這些,是指最好不戰屈人之兵。是【保全思想】被攻克的城池、兵、財物,都打爛了,己方還要出兵,所以是下策。)

【上兵伐謀】,看著像用計謀。實際意思是:

成吉思汗是在開疆擴土。上兵伐謀?他要打消對方的計謀很難呀。相當於,題主守城的話會被勸降嗎?所以伐謀也無法避免戰爭,要攻城。伐交也一樣。

伐交,是伐掉對方的外交、外援。戰國張儀用伐交之法,破壞齊楚聯盟。伐交的標準戰術是殺史伐交(班超出使西域,突襲匈奴使館,把匈奴使團團滅)。

題主問的是打仗行為和成果,題目裡這段話是謀略篇裡的,有些牽強。

成吉思汗,能打到歐洲。

在孫子兵法中對應的是作戰篇,成吉思汗降低了【軍糧、糧草成本】。沿歐亞大陸草原往西戰,這是游牧民族的優勢。(中國打仗是農田)。

蒙古國,不像中國以糧食為主。他們吃牛羊,一邊牧牛羊一邊產糧。(風乾牛肉便於攜帶,抵餓。

拿破崙也是,降低了軍糧成本。同時降低了兵力成本。

6樓:中箭堂主

有矛盾又怎樣?很正常啊!從蒙古人的角度看,孫子兵法裡恐怕也有諸多不可理喻之處。大家位置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看待問題的方法就會不一樣。

蒙古的極速擴張,依靠劫掠來壯大自身是草原民族天性使然。當年他們的一切行事手段,在中原文明下的漢人看來都是不合時宜,甚至是野蠻落後的。

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南侵,兩種不同文明的抗衡持續了數千年。重要的不是誰吃掉了誰,而是大家互相之間的融合。

元朝、清朝,兩代游牧民族實現大一統,他們吸收了農耕文化,而漢族也吸收了游牧文化。沒有這樣的融合,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同時,中國的疆域也因為這樣的融合才變得像是今天這樣的廣闊。

別管是誰,最好都別動不動拿自家那點兒老底兒說事兒,以為靠著那些自己就有優越感了。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表現。

7樓:花椒

去看看蒙元帝國和秦帝國,這兩個帝國活了多長時間。

《孫子兵法》說的「城」,你打下來是準備保留、準備經營的;不準確的說蒙古人打下來城是不準備經營的,所以出現了很多城池被毀、有用的工匠被帶走的現象。這倆目的都不一樣,不能放在一塊比較。

其實如果用秦朝的強大、統

一、滅亡這個過程,能很好的理解包括蒙古人在內的很多政權的興起與衰敗,秦朝是個很好的範例。

強大一時的秦朝軍隊,放眼全球當時有哪個政權能和它睥睨?你可以研究研究《商君書》,我在此胡亂猜測,按秦朝軍隊的打法羅馬也未必是他的對手。可是這個國家就如同流星劃過天空,所以漢朝才要搞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加強統治,甚至佛教傳入後慢慢也變成了統治的工具和同盟。

這些治國的才是孫子背後的潛台詞,不然千里農田變焦土、百萬民眾成骸骨,那這個仗打下來,你想想你作為乙個統治者要這些有什麼用?

8樓:知否知否

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書寫而成的,這孫子兵法和它有什麼矛盾?

你這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你想看到的答案~祝好!

9樓:Boris

不矛盾,《孫子兵法》完全適用。所以蒙古帝國就像一顆流星,帶著光芒劃過歷史的天空,留下一時的燦爛,然後消失在無盡的黑暗之中。

《孫子兵法》甚至適用於今天的中印對峙,簡直活了。具體的不能說,大家自己領悟吧!等整件事結束再說。

10樓:

以事實為準則,不要以書本為準則。

孫子兵法形成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時代,是針對諸侯國之間戰爭的總結,如果更換了時代和地域未必適用。

蒙古帝國在時代和地域上和春秋戰國都有較大的差距,故戰略戰術運用有相當的差別。

春秋諸國作為周天子下屬,正常的國家交往聯姻是常態,交戰是違反政治大義的舉動,主動進攻容易被群毆,所以把計謀和外交放在很高的位置,蒙古擴張的區域則是叢林狀態,彼此無交情,文化差異巨大沒有共同語言,直接開打就是最好的方式。

《孫子兵法》中 形 與 勢 的含義是什麼?

君子以懿文德 何為勢?分清誰是敵人,除此之外都是我們可以團結的物件,搞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對方的人搞得少少的。不管那些人有多缺德,可恨,我們只能忍,不能意氣用事,把他們推向敵人的陣營。讓這些人下注在你身上,認為你贏的概率大,也就是你的勢更強,誰贏他們幫誰。人多勢眾,運勢強如紫金之氣,就可...

孫子兵法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微與之期 全篇都在講兩個字 實力 然後展開講硬實力和軟實力 天地道將法,智信仁勇嚴 最後總結 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還是告訴你,想贏,看你實力。 道陰子 思想內涵是 無為 尊重軍事規律。孫武的兵法中,主要講軍事規律,講的是 全軍取勝 之道。說白了,就是發展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辦法。什麼...

《左傳》中為何隻字不提孫武與《孫子兵法》?

祁老五 我看到一張說法,覺得挺靠譜的。就是孫武其實就是伍子胥,史記中記載孫武的主要事蹟 謀略,對楚作戰指揮 在左傳中對應的都是伍子胥,左傳年代非常接近,這樣重大的事件,不會出差錯。如果孫武不重要,但其實相關記載更不重要的人也出現,再說這麼大的事作戰的謀劃也該有記載。國語也沒有記載孫武。現在先秦書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