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大一統,是必然還是偶然?

時間 2021-05-08 19:04:10

1樓:樹葉上的螞蟻

偶然的,稱霸心六國君主都有,但統一心(不是分封制)盤古開天到嬴政,只有他是第乙個。如果說是歷史的必然,那為什麼歐洲幾千年沒出乙個嬴政?

秦王有個特點,他打的都是滅國戰。不像後世搞個傀儡國過渡一下。就這麼簡單粗暴,簡直是個bug級的存在。

2樓:柯迷的星空

我覺得在商鞅變法之後,可能性不是很大,當時魏國、齊國、楚國都有可能,但是秦國還沒有徹底開啟東出的道路,而且變法的成果在軍事方面還沒有格外凸現出來,所以可能性還是不大的。從秦惠文王任用張儀連橫屢破合縱之後,可能性就大很多了,已經有可以逐鹿中原的資本了(不像秦穆公時被晉文公揍得只能去找找匈奴人的麻煩)。秦武王的貢獻不是很大,雖然打下宜陽,震懾了南韓和周王室,但自己作死自己了。

到了待機王即位,秦國的主要敵人主要是與之相鄰的趙國(此時趙國已經推行了胡服騎射)、南面的大熊楚國(牢牢地盯著商於之地,隨時準備搞破壞)、東面的海蛇齊國(吏治改革和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使得齊國與秦國不相上下),此外冰狼燕國正在臥薪嘗膽,勁韓雖然被揍了一頓,但元氣未傷,所以說此時秦國統一的概率已然不是太大。到了待機王執政中期,海蛇惹了眾鄰居,待機王一看,機會來了,趕緊加入冰狼的反海蛇聯盟,把海蛇差點打死,後來雖然乙個叫田單的農夫救了海蛇,但它也蛻化成蚯蚓了(……)。此時的待機王已經解決了南方大熊,把大熊從長江西面趕到了入海口,還一把火燒了大熊的祖墳,大熊戰鬥力驟降,所以此時能和待機王抗衡的就只有胡馬趙國了。

而後來的長平之戰,待機王徹底把胡馬錘的四肢斷兩肢,雖然自己也受了重傷,但此時的秦國,真正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自信和實力。後來經過呂氏新政,秦國的國力慢慢恢復了,到了秦王嬴政登基十年後,雍城之亂之後,秦國所處的政治環境使得它遇到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此時其它六國已經疲憊了了,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最後一次合縱的情況說明了六國長久不了。終於,在范叔「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國策下,秦國統一了天下!

所以說,秦國真正有統一天下能力,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的,那是,就是必然,就是大勢所趨!

3樓:zhttty

歷史的走向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秦國變法之後,七國中能統一的只有秦國!其他國家尊崇禮法,只有稱霸的心沒有統一的心,跟項羽一樣!

偶然是,秦國自孝公之後,奮六世之餘烈,代有明君。如果有一代出昏君,那麼秦國都不會最終統一!

4樓:谷購享利

秦朝,窮,商鞅變法分配社會資源獎罰分明,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中國人以私斗為恥皆勇士;齊國,富,少數人掌握著國家財富和田地,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人人炫富攀比,相互詆毀。最後秦一統八荒,齊最後乙個被滅,最後秦被乙個地痞所建王朝替代-漢,秦風從此煙消雲散,秦所留下來的只有乙個音譯成英文的單詞:CHINA

5樓:蘇昕

《過秦論》講「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六國論講「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正如楊尚(……艾特不上……)的答案所言,強秦併吞天下,並非朝夕之功,乃是國力所致的必然;

至於天下統一,我想《史記·秦本紀》的一段話說的不錯,「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正是農業技術的革新與社會組織形式的變更,導致了強秦有足夠的底氣布甲兵於四方;在那個年代,「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的「化外」的秦國最有進行這種變革的環境,再加上孝公以降的三代均是明君能臣良將輩出,外部又有中原諸侯的內耗,因此「履至尊而製六合」可以說並不奇怪~

北宋王朝是大一統王朝嗎?

滑稽時代 北宋明朝明朝實際控制的地方不比北宋大多少,明朝比北宋多了河西,燕雲,遼東,雲南。但政治卻全面退步。北宋確實是大一統王朝。 牧人人 遼宋時期正好是中世紀那時候的西方國家國家都把中國華夏叫做kitan 就是契丹而宋朝則被叫做manji 就是蠻子.把蠻子國當作大一統王朝不覺得害臊嗎 夏天的夜有點...

有沒有大一統的理論?

月下人 先說理論,平衡論。無論是從巨集觀還是微觀,世界都處在平衡之中或者朝著平衡發展,從而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無論是自然界的演變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處在平衡之中或者是一種平衡被打破並向著新的平衡發展的過程。舉幾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化學裡有個名詞叫化學平衡,即是可逆反應最後會達到平衡狀態。還有物理...

程式語言會實現大一統嘛?

知乎使用者 語言只是表達的一種方式,跟適不適合,習不習慣有關。重要的是邏輯思維,程式流程圖。就跟人類語言一樣,英語法語德語等,習慣不一樣。最後能不能大統一?這個問題問得好,如果要統一,需要強大的力量去推行。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語言也統一了。所以會不會大統一,需要靠資本或標準,或權威規定。不用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