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一統帝國選擇儒家而不是法家思想治國?

時間 2021-05-06 02:43:39

1樓:chenc

法家思想太偏了,過度強調了某些區域性,只能一時興盛,不能長久,只能適用於區域性,不能適用於全域性。所以後世稍微有點眼力的都只是吸納了法家的一些思路,卻不能讓法家成為主體。

儒家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庸,不偏,不教條,可以接受別人的先進思想改進自己。

2樓:真那不進選拔不改

古代中國沒有強大的神權階層,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大祭司。

要想限制無比強大的君權,必須抬出「祖宗之法」、「先王之道」以及比君主更神聖的「天」。

如果一味地對君主獻媚,而不考慮如何限制他那無法無天的皇權,那麼,商鞅、韓非、李斯的下場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

3樓:張小瘋

純粹的法家秦朝以後就死了。

純粹的儒家孟子之後就沒了。

後來晉代時興過純粹的儒家,很快就滅亡了。

之後用的都是荀子一派的法儒思想,也就是表儒裡法。

4樓:孫朋

一群人在下面背書,說的都是現象和結果,不是原因。

根上的原因是,大一統是一種治理成本很高的治理方式,如果再選擇法家這種需要治理成本很高的具體行政方法,社會扛不住!

中國歷史上的治理之道,基本是亂世用法家和兵家崛起,初平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大治後用儒家控制思想的方式維持。

亂世不用法家,效率太低就不可能逆襲,而且亂世舉事者是攻方,不需要承擔全社會的治理成本,組織規模小,所以雖然單位治理成本高但總成本可控。

初平用道家,讓利於民,降低社會治理對經濟上帶來的內耗,讓大家擼起褲腿加油幹,創造社會財富。

大治用儒家,配合手段只需要搞定教育和考試兩項工作,就可以基本實現穩定的社會治理,相對治理成本還是比法家低;同時大治之後無論是治理成本的區域性結構性上公升,還是對外擴張的希望,都需要集中使用大量的社會財富,道家無為的思路也不太合適。

5樓:

法律靠需要靠國家暴力機器來執行。

儒家靠的是書本。

前者的消耗可以輕鬆拖垮乙個早期帝國,周幽王點個烽煙,各諸侯都看得見,然後完全不理他,他有什麼辦法?又不能派軍隊按個打一遍。

商周時代靠曆法就可以統治各諸侯國,你不按照曆法種地根本沒法有正常收入,就像三體星人必須聽核心層給指示脫水一樣,不聽就是死。

周中後期曆法「平民」化,這個統治手段就失效了,開始各種嘗試。

靠拳頭、法律只能在小範圍執行統治,比如早期的各國變法成功變強。

但是秦統一之後這一套就有點行不通了,通訊跟不上了。

一直到唐才勉強把郵驛鋪遍全國,前期這幾個統一帝國根本沒經濟實力維持法治。

6樓:喬永春高中歷史課堂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思想上用的是純法家。但是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之乎。秦朝短命而亡。

漢代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以後基本上就是「外儒內法」,從此貫穿整個封建社會。

7樓:不要加標籤

你被騙了!!!

《漢書·元帝紀》:「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見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燕,從容曰: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漢宣帝時比較重用刑法,他的兒子,後來的漢元帝,就上言建議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聽後說,我們漢家有自家的制度,歷來就是「王」「霸」「道」(這是我個人理解,很多地方譯為「王道和霸道」)兼用,禮法並重,怎麼可以只用德教呢?

「外儒內法」,從漢代一直乾到清代。漢武帝獨尊儒家,為的是加固皇權合法性,凝聚士族權力集團,加強民族統一歸屬,控制平民思想。

8樓:無色無味

外儒內法,用儒控制思想,用法明正典刑,但是不論用儒還是用法,最終還是人在用,關鍵的問題在人身上,當掌權的人有私心求私利時,儒法皆亂,當掌權者以國為重,以大局為重,在守法執法的前提下用儒去引導思想,國家則向好的方向發展,所有關鍵在於掌權者的態度,手段其其次的。

9樓:黑色行者

個人理解:用法家統治社會,用儒家統一思想。看後世:郡縣制、軍功制、保甲制等,當然每個朝代都有差異,但發源是戰國時代的法家。

10樓:

實行法家的兩個政權:

秦朝,歷經六代統一後,全國性政權只維持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了,秦始皇的子孫被殺得一乾二淨,漢朝建立後劉邦連個二王三恪的待遇都不給。

曹魏,曹操奮鬥一生,花了三十年時間都沒能統一,只占有半壁江山。身故後,曹家真正的實權皇帝只有兩人,還沒追封的皇帝多(追封的有三人)。曹家人真正掌權當皇帝的時候還沒曹操打天下的時間長。

司馬家篡位輕而易舉。之後曹操和曹家人在史書中的評價經歷了乙個高開低走的過程,最終下滑到最低點,被黑得跟焦炭一樣。

看到這兩個鮮活的例子,後世的大一統帝國的皇帝們哪還敢用法家?

用法家,是和自家王朝的國祚過不去,是和自己身後的名聲過不去。

11樓:木木昜

我覺得不是大一統選擇了儒家。而是只有儒家最適合古代那種條件下那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

從唯物史觀來說,就是:並不是儒家思想規範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秩序,而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秩序就是需要這樣一種思想,而它恰好叫「儒」而已。

為防槓精,我強調一下,「古代社會」。

12樓:唐宋元明清

這問題一開始就沒有水準。

先說是不是,

秦是依法強國

秦以後的漢不是以儒治國,而且外儒內法。

法抓的是國力,有國力才有統治權。

儒抓的是文明,統一思想,維持統治。

法代表力量

儒代表愛

純粹的法沒有溫度,純粹的儒沒有力量。

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有了外儒內法

ps:因為

道生一,一生二,

二不是世界,二還要生三,

三生萬物以後才有了世界。

13樓:凌風

古代社會生產力太落後,交通不便,用法家思想治國,治理成本太高,沒法長期維持,秦朝,隋朝都是那麼玩完的。法不責眾就是因為治理成本太高,不值當。

14樓:北風的禮物

儒表法裡,但為什麼需要儒這個表呢?因為法家思想只是一種政治行政理論,相對而言比較機械,並不能爭取民眾、凝聚人心從而控制社會意識形態,讓大眾心甘情願服從統治。所以統治者將儒家思想置於明面上大力弘揚,有助於控制思想、穩定人心、維持等級秩序

15樓:羊巨集飛

法家是狼性文化,通過激勵來使得全民獲得雞血,雞血用完,死不死,沒帝王什麼事,這種適合向外掠奪。無限掠奪模式到底是否是很好的策略呢?先不說地理條件不允許,就算羅馬帝國這種地理環境允許,他們通過無限掠奪向外擴張模式,但是失敗了。

而儒家是實行仁政的,至少大一統的帝王借用儒家口號嘴巴上說行仁政,其實內在的是行苛政,法家思想, 儒家是上古周公時代傳下來的,而周公又是承繼了堯舜的傳統,制禮作樂以安百姓,這樣統治合法性就有了。

16樓:

1.要分清法家的歷史概念,籠統被後世稱為法家人物的,往往所持觀點不一,而被認為是道家、名家等等學派人物的,他們的觀點中同樣有「法」的概念;

2.商鞅、申不害乃至韓非所堅持的「法家」理論,被秦國接受並在滅六國延續不改的,是法家學派中的乙個分支,並不是法家的全部;

3.之所以秦以後,再沒有以法家學說作為治國方略,並大張旗鼓的原因,就是秦國二世而亡的實驗結果。對於乙個國家來說,乙個已經失敗的方略,再想撿起來,總要改頭換面,不可能原汁原味;

4.漢朝立國後,實際上選擇的是黃老道家。這一學派的觀點,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老莊,它帶著戰國時代的氣息特徵,內部融合混雜了道、法、儒、墨、名、陰陽等多個學派的觀點,在形而上的理論上依據道的思想,在具體行政中則雜用儒、法,同時涉及其他諸子觀點。

5.漢武帝罷黜百家,並沒有真正獨尊儒術,他是為了掌握國家權力,而作出的思想文化決策,而不是反之。漢代所推崇的儒家,其實是被董仲舒等人更改後的儒家,官方和民間各有不同學術源流,前者可以視為一種職業和身份,後者則是一種思想上、學術上的傳承,兩者在某些人物身上有合流,但不完全一致。

6.法家的弊端,根源就在於「性惡論」和極端化求「利」,在法家學者的眼中,人並不是乙個人,而是一種生產資源,他們將社會只分成標準和不標準兩類,並對不標準的進行矯正,無法矯正的則予以銷毀,從而形成乙個「標準化的美麗新世界」。

7.對諸子的評價,建議看一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的,他父親司馬談所寫的六家要指。如果還想擴大一下自己的對比視野,還可以看看各家人物自己的說法,比較集中的比較,還有莊子、荀子之中,對於其他各家的評價。

8.戰國後期,有所準備的國家都在提出「大一統」理論,包括《呂氏春秋》《管子》,都可以看做是這種準備,還有《周禮》這樣的書,雖然有爭議,但出現在戰國還是大多數人的意見。漢代則出現了《淮南子》這本雜家著作,其實融匯得非常出色了。

9.選擇儒家,並不是某個人、某個朝代「選擇」的結果,否則無法解釋改朝換代近千年,卻始終保持了乙個穩定的結果。後來也有選擇用佛法來治理的勢力,也要提倡玄學的,還有依靠長生天、色目人的。

10.儒家的根基在孔孟,《論語》《孟子》當中就有儒家貫穿中國文化歷史的原因所在。

17樓:達哇達哇

高中歷史有好好學嗎,老師沒有告訴你董仲舒的新儒學是結合了其他學說的,不是先秦的儒學了,而且老師應該有講說外儒內法,那你告訴我,這新儒學是哪一家的???

18樓:暗柳生

秦朝的短命已經告訴你純靠法家是不行的。儒學從道德層面對統治者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出了解釋,因此不斷延伸出一系列道德規範。只有倫理規範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律令,統治秩序才有道德基礎。

另外法家也沒有消失,而是被吸收了。

19樓:律香川

漢朝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是黃老之治,也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和其兒子是霸王道雜之,也就是法家儒家一起,那個好用那個,漢宣帝也是推行霸王道雜之。到了漢宣帝的兒子,儒家才真正走進國家的國策。

所以,儒家的出發點是好的,孔子還有六藝需要學習,也就是上馬治軍下馬安民,但是,好好的儒家思想,被一群人讀歪了。

其實,最好的治國之策應該是漢武帝的霸王道雜之,而不是單獨乙個,諸子百家都有可取之處。

20樓:江北陸遜

我華夏從來沒有儒家一統天下過,何談只用儒家不用法家?

漢宣帝說得明明白白,還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總而言之,統而言之:

儒家是讓你聽話的;

法家是治你不聽話的;

佛道是讓你發洩心中鬱悶的。

21樓:咪咪

大一統帝國選擇的毫無疑問是法家道路,從推恩令開始,中國走的就是法家道路,外儒內發而已,用儒家的禮制和道德披一層高尚外衣,整個制度全是法家那一套,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恢復分封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儒家也勸秦始皇分封宗室,秦始皇不聽,結果秦朝亡了。劉邦吸取秦朝教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分封。

為什麼古代印度大一統的王朝很少

風輕雲淡 印度根本沒必要大一統啊,除了大英帝國將印度統一了,此前還沒有乙個真正統一印度半島的吧。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印度一直都是全世界種族 語言最複雜的地區,應該沒有之一吧。如果一定要大一統,將某種語言或意識形態強加給全部印度人的話,那無疑是一場大災難,所以,即使是英中國人也做不到,現在的印度...

為什麼化學屆沒有大一統的理論或公式?

化巨集觀的質量守恆 微觀的能量守恆定律 吉布斯自由能守恆 熵增原理之類的算不算大一統理論?大一統是物理的任務,不是化學的任務你可以這麼理解吧,化學是對複雜的底層物理規律的簡化,這樣一來就可以繞開複雜的計算和抽象的定理直接得出結論,而簡化會抹除一些複雜的底層原理,這就會妨礙大一統理論的出現,因為大一統...

秦國的暴亡是死於沒有治理大一統帝國的經驗嗎?

歷史白痴 總感覺 秦亡 這個說法不夠準確,然從 朝代 這個點講它又是準的 因朝代指的是更名換姓的語序環境中的內容其實很難說準確至少那個臨界 時間 點你就沒法搞的那麼準 就按 秦亡 的說法,個人覺得主要是 統一的 時間 和方式有點不對路吧 怎麼看秦統一六國都有點 軍國主義 的味 或者說是某種 精神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