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屬於仁還是禮?

時間 2021-05-08 07:24:46

1樓:那時明月

孝是最基本的仁,仁者愛人,首先要自愛,然後是愛最親近的人,再然後愛熟悉的人,再然後是愛陌生人

禮是一種方法,培養成仁的一種手段

2樓:祁華勝

孝既屬於仁也屬於禮,因為是人,就得守規矩,懂規則,孝是情感的遊戲規則,禮是倫理道德的遊戲規則,人則是動物性、社會性、文化屬性三位一體下的紅塵遊戲,先要懂仁義、知世故,曉陰陽,參造化。

人不知孝,不以為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實際上端茶遞水不說,至少要結婚生子,父母生孩子目的很簡單,傳承和延續,既是財富、名利、基因也是文化。

孝屬於仁還是禮,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孝是生命價值,情緒價值,孝是人文關懷,是生命底層邏輯,孝字論心不論事,淫字論事不論心。

孝是動物本能,生物本能,更是連線社會價值、作為價值、人生價值的重要紐帶,不孝不行嗎?不孝真的不行,中中國人道德水準很高,即便你不孝也要表現得很孝順,乙個孝順的口碑,一定讓你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價值。

孝字就是心,就是以盡心盡力為標準,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久病床前無孝子,真到哪個時候,根本不是乙個孝字,邏輯和理性能描述的存在,你恨不得死的人是你,恨不能徒手手撕病魔,拯救一顆破碎的靈魂,父母在,人生是歸途,父母不在,就是流浪者之歌。

3樓:名正起名

孝的行為屬於禮,孝的精神屬於仁。

百善孝為先,孝者,其為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就像道家的道,佛家的覺。可以說,儒家所有的行為準則、觀念價值,都是由仁而發出,又返歸於仁的。

《禮記》開篇即說,毋不敬,儼若思。這種誠敬的精神,可以說是禮的核心出發點,同是也就是仁的重要成分。這種內在的仁,表現出來的行為,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範,就是禮的表現。

舉個例子,譬如我很孝敬父母,在父母不開心時,我陪父母聊天開解;在父母勞累時,我幫父母端茶遞水、分擔家務。這件事中,聊天開解和端茶遞水,分擔家務這種行為,屬於子女對父母的禮,同時也是倫常之理。而這件事背後的孝敬父母的精神,屬於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我們通過禮,來實現仁。孝是仁的重要成分,通過禮來實現孝,即通過禮,到達仁的境界。

4樓:

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推己及人,愛自己的家人,推及愛天下人。愛人,是不分上下等級的,但是由近及遠。仁是人的本性向善。

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一種行為規則。

孝,仁和禮結合體在家庭的體現。是愛家人和家庭行為規則相結合的產物。

了解中華文化,要看中華文化的演變:始於周禮,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現代科學融入的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中華文化之根

5樓:史遇春

孝就提問而言,個人認為:

1、孝,既屬於仁。

不仁,何以愛人?

無愛,何以親親?

2、孝,也屬於禮

孝者,生,奉養以禮;歿,祭葬以禮。

孝之所起,敬也。無禮,何以見敬?

6樓:國子監侍酒

出於誠為仁,出於義為禮。

同樣是改正自己的錯誤。

有人是出於內心,是為了提高自己,這是誠。

有人為情勢所迫,不得不修正自己,這是禮。

兩者區別很大。有心無心之異。

7樓:士不可不弘毅

我為什麼不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什麼是孝,為何提倡孝,你都不清楚,談什麼它屬於仁,還是禮!跟你有錘子的關係?!

做人,為學,就這樣搞,吃棗藥丸。

還不如老老實實去做,來的有益。

8樓:非禮勿言

兩者都是,又都不全是。

仁和禮屬於一體兩面,仁發乎於心,而行成於禮。

仁是發自內心的愛人,禮則是仁合乎規範外化表現形式,不存在不屬於仁的禮,也不存在越過禮的仁。

仁者愛人,仁的內涵很廣,孝則比較有侷限性,因此,說孝屬於仁,這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孝還是仁的核心組成部分。

禮者宜也,人的一切行為都屬於禮要規範的內容,孝僅僅是針對父母長輩的規範內容,因此,說孝屬於禮也沒有問題。

9樓:鄭莊公

孝不屬於仁。

仁,是指愛別人,對別人好。

只對自己好,只對自己親人好,不叫仁。

乙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好,叫仁嗎?不叫。

乙個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好,叫仁嗎?也不叫。

虎毒不食子,老虎也對自己的孩子好,但是老虎仁嗎?

儒家倡導的仁,是指不僅要對自己親人好,更重要的是要對別人好,普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光對自己的親人好,這個不需要倡導,禽獸都知道。

孝是對自己父母的孝順,不屬於仁。

孝應該屬於禮的範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儒家對忠孝是並重的。儒家之所以要倡導孝,是因為儒家認為,乙個人能做到孝,能不忤逆父母,才能不忤逆上級,不忤逆君主,不犯上作亂,才能忠。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因此儒家認為孝是忠的根本。讓人孝是手段,讓人忠才是目的。

10樓:孫山掰掰

這麼說吧——

孝,在行為上屬於禮,在情感上屬於仁。

原因嘛,請看123——

1、孔子的學生有子總結過: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敬老的愛護小的是根本情感)

而且給出了推理: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因此)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孝,具體怎麼操作呢,孟懿子幫我們問過孔子了,孔子是這樣回答的: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因為孝是禮之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叫孝道,另乙個學生曾子總結了這個關係: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樓:黃鶴道人

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就像是問:贍養父母或者照顧幼兒,屬於感情、慈善還是信仰或者法律?

孝生於仁,成於義,光大於禮。孝是一種行為,不能簡單的說歸屬於那個,仁義禮智信也不僅僅是集合概念。

12樓:飛公升之後

仁者愛人。

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可見孝屬於仁

直系血緣關係產生的感情作為都可以直接歸屬於仁的範疇的,比如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比如哥哥姐姐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愛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愛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

非直系血親關係產生的感情作為是間接歸屬於仁的範疇的,最典型的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如泛愛眾而親仁

仁相當於憲法的精神核心,禮相當於具體規矩

父慈子孝這屬於仁,至於父親怎麼慈愛,兒子如何行孝這屬於禮

13樓:hwasion

一、判斷:

孝和仁並列,屬於禮的一部分。

二、邏輯:

1、仁,是君子和君子之間的規則,用於封建統治協作、和諧、穩定的指導。

2、孝,是君子家裡的規則,用於肯定血親聯絡,家族內部和諧、穩定的指導。(否定類似「下剋上」這種不利於穩定的事。)

三、背景:

1、周天子定天下的時候,組織並解釋了全新的統一神/人(封/建)同盟:同乙個神系、同乙個宗族;(天下均屬於一家,皇帝為中華文明族長,主祭祀;後世封建皇朝都一直遵循這個規則。)

2、而周禮(孔子尊崇的),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力低下時期,基於周天子分封(基於利益-統治半徑的政治妥協)的政治協商原則,以「血親聯絡和維護宗法等級」為基礎的用於指導封建領主/貴族制經濟發展、管理其執行秩序的政治制度;

四、推測其權重:

禮、孝、仁 、義

(不以文字出現先後順序排列,只以先秦、漢代儒學定義排列;

(同時根據先大後小、先內後外原則 )

1、仁對應封君和小君/貴族的必須基於平等利益交換而相互協作,集中在春秋之到春秋中期;(上下相親謂之仁。反例典型事件:三家分晉。)

2、義對應破壞善意、和平等一系列契約盟誓,對外征伐,時間集中在春秋中後期;

(比如,義不興兵)

(再如,不按規格祭祀、進貢、朝拜為不義。宋、郕、許國被鄭莊公討伐。楚國被齊桓公討伐;)

五、閱讀:

hwasion:孔子倡導的仁在今天過時了嗎?是否有價值?為什麼?

hwasion:儒家的精神是什麼?

hwasion:夾谷會盟孔子殺戲子、侏儒可能性?

hwasion:"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句話對嗎?

hwasion:在古代,知遇之恩是很大的恩情嗎?

hwasion:系統地看問題—「士為知己者死」是俠義,還是愚蠢?

hwasion:為何現在很多批孔,孔學使中國人奴化?

hwasion:儒家學說主要是倫理學,經過倫理學教育後,科舉考試選出的進士們為什麼就可以治國?

14樓:清風明月俺

在政權上講,是乙個政權的基石,東西兩漢除了高祖,都有乙個孝字。在古代人的認知中,不孝者比不忠。孝高於仁,能和孝等起的只有忠。

15樓:石缺

儒家學說的根本,禮為表,仁為裡,一切儒家思想都是基於這二者的闡述和延伸,孝也是如此。

孝既不屬於仁,也不屬於禮,但孝體現的是仁的精神,需要遵循的是禮的規範。

16樓:坐坐行行

「道二,仁與不仁而已。」儒家所有的終點就是「仁」,所以孝必有是仁的一種表現。

禮是仁義的具化,「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所以可以認為,禮來規範如何孝,而孝是仁的一種體現。

17樓:空氣濾心

天賦本性精神其實是乙個形而上整體,孝既是仁又是義,更是禮。仁、義、禮,是價值服從的高低順序,禮近義則真禮,義近仁則真義。不同維度的價值處理。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18樓:曹傳虎

要想理解孝和仁和禮的關係,首先要搞清楚仁義禮智信的關係,仁屬於最底層,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的,就是仁,仁不是仁愛,仁德的含義,而是指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義不是義氣,而是指的人對於客觀世界認知的極限,也就是「信近於義」裡的義,如果簡單理解的話,義,指的就是客觀現實。這是長久的處於「仁」的境界可以達到的認知狀態,信,指的就是我們的「認知」,而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給別人的承諾。禮,指的不單單是外在的禮儀,而是禮之用和為貴,也就是禮是要達到誠敬內心的目的,智,是這些都做好以後可以「突破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禮的角度來說,孝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論語.學而》篇裡,有子說,孝悌也者,為仁之本與,這裡的「為」指的就是踐行,本,指的不是決定性因素,而是開始,也就是說「孝悌,是踐行仁的原則」的開始。

這個思想的出處是在《孔子家語》中,孔老夫子說的很清楚,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所以,有子也只是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還是仁

HappyTU 個人認為既不是仁,也不是禮,而是中庸。先看禮。荀子主張 性惡論 而用來規範人的就是禮。但是,荀子師從子夏,在論語中有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這是明明白白的對子夏的思想的否定,而且荀子的徒弟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將禮發展成了法,所以 禮 就不可能是孔子思想核心。個人認為...

如何理解孔子孝,忠,禮與義之間的關係?

豆豆家的水水 下面的回答可能有點偏題,不喜勿噴。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窄了。孔子的忠孝禮義,屬於中華文明忠孝禮義的一部分,卻又不完全一樣,甚至有的地方差距挺大。因為畢竟孔子太遠,當時封建制度是最優秀的制度,所以提出來的思想內容會受此影響 又加上中間兩千年的文化融合,使得忠孝禮義變得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尤其是...

請問孝恭仁皇后是整個清宮出身最低的皇后嗎?

德妃和令貴妃一樣,都是因為兒子當了皇帝才被追封的皇后,其實並沒有做過皇后。先帝看中他們的兒子當繼承人,為什麼又不封他們當皇后呢,就是因為他倆出身太低了,家族都是包衣奴才,她倆初入皇宮都是宮女。德妃家的 正黃旗 佐領 都是雍正當了皇帝後抬旗加封的。令貴妃家的 鑲黃旗 是乾隆抬旗,嘉慶當皇帝後還追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