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仁還是先有禮

時間 2021-05-10 13:56:54

1樓:維修工人李

當然是先有禮。在這個問題的語境下,禮是周禮,對應的是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

而什麼是仁呢?克己復禮為仁。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春秋,為復辟奴隸制而努力。

所以是先有禮後有仁。

2樓:吳金銘

不是儒家的連什麼是禮什麼是仁都一無所知,肯定滿口胡言,甚至撒謊造謠,不可相信。要問仁禮關係,當然需要從儒家理論來認識。

實際上孔子在論語已經說的很清楚:人而不仁,如禮何?沒有仁哪有禮呢。

孔子在《禮運》論述了仁到禮的演變過程,儒者都知道的。此文也應該成為高中課程,這樣無知者也會少點。下面是禮運摘錄: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

「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

「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

「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幹焉。坤幹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公升屋而號,告曰:「皋!

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3樓:豫若涉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回答了你這個問題了,先有道和德,再有仁,再有義,再有禮。

4樓:風自隴右起

先有了剝削,然後有了各種為剝削辯解粉飾的理論學說,進而有了把你的東西全拿走然後在還給你一點點並稱之為仁的說法。

所以我認為先有禮後有仁。

5樓:曉夢清寒

仁的字義是什麼?是人二為仁,古人的解釋,兼愛。現在的話說,就是惻隱之心,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種天性,是發自於內的。

而禮是什麼?表示擊鼓獻玉,敬奉神靈。強調一種儀式,規矩。表達尊敬。強調的是一種秩序感,而且是外在表現的。

所以,應該是裡仁而外禮。先有仁心,禮才有意義。往大里說,這就是以德治國。往小裡說,無仁,就是孔子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形式(誇張)大於實質)」

就像先有良法,守法才有意義。

6樓:耳朵的知更鳥

道德經德經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後徳,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顯然老子認為先有仁再有禮

7樓:洛城自乾五CJ傳媒

禮是對乙個人較高階的需求,而仁是對乙個人最基本的需求。我的觀點是,先有仁,然後禮是仁的外在表現。

在論語中,孔子曾提出「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這個觀點非常直白地說了,人心中沒有仁愛,禮樂又有什麼意義呢?

《禮記》雲,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這也就是說,禮所關注的是修行行為、言論。然而,良好的言行舉止,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君子博愛,心中有仁義,於是以禮的形式表現,這是乙個君子正常的行為模式。

如果心中沒有仁義,所做出的行為難道會符合禮的要求嗎?對曰:在某些情況下的某些行為可能符合禮,但不可能在多數情況下的多數行為都符合禮。

仁義之於禮樂就像汽油之於汽車。沒有汽油,汽車在下坡的時候掛空擋可以滑行,但是遇到上坡或者阻礙就會寸步難行;但心中有仁義的人,遇到艱難險阻仍然會遵循禮,這就是君子。

如果遵循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其實也是仁在先。人生而心性惡,所以通過「禮」來積偽(仁),其實也是先有一種對仁的追求,所以才踐行禮義。反過來說,如果不是因為追求仁,那麼遵循天性即可,君子又何必「偽」呢?

8樓:poem

兩者有些像內-外的區分。禮的隱喻原型是贈禮即贈送的物品,由此引申到人情往來的主觀交際規則,是外部行為領域的。仁則是在內部意識領域的,卻又不是僅僅自己體驗而是互動體驗:

須用共情作用來想象對方的情緒情感,再根據互動來調節自己對善美的理解和人格塑造,但仁也涉及到贈,贈的是愛。

9樓:Ssong

內仁外禮,由內而外。

光有禮不叫禮,叫儀。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

」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

「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

「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

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

公室四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

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君子謂:

「叔侯於是乎知禮。」(《左傳·昭公五年》)

先有Class還是先有Object?

class位元組碼載入到jvm,然後在堆記憶體生成乙個class物件。然後物件指向位元組碼,你就可以通過class物件快樂的操作了。 zpan object.h typedef struct Object Object typedef struct Class Class struct Object...

先有能量,還是先有力?

方方 這個要分參照物件和參考係了。力驅使的運動,當然是先有力。能量衝擊的力,當然會是先有能量。這個是辯證統一的。能量系統和力的系統屬於2個不一樣的領域,能互相影響作用,只要地球還轉,太陽依然發熱,這個就是相互牽連的。 李澄宇 力就是能量,如果硬要把直觀感受到的力,與客觀存在的能量分開,那麼當然是先有...

先有神還是先有人?

風藥 先有神。首先,人創造不出比自己更有智慧型的產物。其次,人想象不出自己沒見過的事物。所以古代傳下來的神話,很可能是上古歷史。 老友e面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它發生 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這種信仰和感情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都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