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主動降噪沒能成汽車降噪或者飛機機艙降噪的標配?

時間 2021-05-11 14:26:15

1樓:一二三四

記得當時對標奧迪Q7時見過,在某某主機廠,當時如果標配的話,按銷量均攤下來,一台車成本增加800左右,工程師正努力讓成本降低在200以內,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

2樓:路易王

現在技術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機上耳機全部換成某品牌降噪耳機,其零售價是....~2000人民幣,算上損耗,機票得貴多少...總體上來看航空公司競爭力反而會下降。

所以想靜一靜的自己買,不想買的遭這份罪,這是目前市場和技術下最優解決方案。

3樓:Eric Qian

汽車是的主動降噪已經可以選配了。就是俗稱的ANC功能,Active noise cancelation。除此之外還有RNC,Road noise cancelation。

沒有標配還是因為成本原因。所以高階車上用的較多。除此之外也擔心車過於安靜會影響駕駛。

所以目前對於純電汽車還有外部和內部引擎模擬聲系統(在前艙蓋下加個喇叭)

4樓:shazeys

特斯拉被要求加汽車行駛時加雜訊,因為路人沒聽見可能帶來隱患。想像一下,你走著走著突然一回頭,一輛大卡離你只有十公尺,然後60公里的速度在行駛,即使很明確撞不到你,你一瞬間的心理壓力會有多大?

5樓:

主動降噪的理論確實已經發展很多年了,也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在工程上的應用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且機艙或者是汽車上的主動降噪,屬於封閉空間的有源雜訊控制,隨著降噪空間的增大,演算法實現的計算量會增加特別快,單個處理器很難實現。

因此需要多處理器的控制,這就涉及到處理器演算法的分配、資料的分割,軟硬體的結合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理論上看可能都不是很難,但是真正要在工程中實現,是很難的。而且如果要把乙個東西真正產業化,需要這個產品是在多種情況下盡量穩定。實驗室條件下可能在某些點能夠獲得比較好的降噪效能,但是換個位置,空間情況變一下,可能降噪效果就沒那麼好了,這些都是會出現的問題。

相關工程研究人員的工作,有時候不光光是懂理論會操作就行了,還需要經驗,多次嘗試,甚至運氣等等。但是國內的主動降噪技術的工程實現,是在一點點進步的,相信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有相關產品的出現吧。

6樓:杲1988

區分一下,有源降噪耳機,只是有源降噪系統的應用方向之一。

1.機艙與車艙的有源雜訊控制,屬於封閉空間的有源雜訊控制,不一定通過佩戴有源降噪耳機來實現,當然,戴上後,降噪效果會更好;

2.目前的有源降噪系統,在技術上尚有技術難點沒有攻克,對低頻雜訊降噪的幅度,沒有想象中的大;

3.交通工具生產廠商,考慮資金的投入與產出比,尚未成熟的技術一般不適用於大規模推廣;

4.若考慮自己在私家車裡加裝有源降噪系統,硬體裝置容易購置,但具體的位置設定、演算法實現等細節問題,需要專業測算,亦可能,一番功夫後,沒有加幾層隔音層的被動降噪效果好。

7樓:Moxos Yuri

大範圍的主動降噪目前應該還沒有成熟應用。

主動降噪要精確的把反向聲波送到耳朵裡,車裡面人頭部的轉動,機艙裡面不同人的位置,都使得主動降噪很難實現。

8樓:張joe

主動降噪對反向波的生成要非常及時,否則達不到效果,所以耳機上的麥克和喇叭是設計的非常近的距離,而汽車上很難做到這點,而且主動降噪還會帶來電流噪音,這樣當抵消效果不好的情況下,反而是增加了噪音。

汽車有沒有主動降噪的功能?

jxxfabc 實際上有些高階汽車是有主動降噪功能的,一般都是選用和bose 就是做降噪耳塞的那家 的ANC主動降噪技術 大概的原理就是在車上不同位置布置感測器,當監測到噪音時,車上的降噪系統會發出相對應頻率的聲波,將噪音抵消掉 大致的原理如下 目前市面上的在售車型,例如合資的本田第十代Accord...

環境音與主動降噪有什麼區別?

爬山小虎哥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降噪耳機,都是同時支援主動降噪和通透 環境音 模式的。主動降噪通過麥克風採集環境噪音,耳機產生相等的反向聲波將其抵消,實現降噪的效果,主要用在上下班通勤 坐飛機高鐵出差 辦公或者搞學習等使用場景。通透模式也叫環境音模式 偵聽 透傳或者側聽功能,和主動降噪相反,該模式下可...

40dB主動降噪是什麼水平,有沒有大哥描述一下?

六隻正在飛的羊 這種按某個頻率衰減了多少分貝來衡量降噪效果的方法顯然是很不科學的,這種廣告甚至不說是幅值還是功率密度。應該根據到達耳膜的總能量或者用等響度曲線計算出乙個人聽到的總響度來衡量。外部雜訊可以用粉紅雜訊或者白雜訊,或者特定場景的典型雜訊頻譜來模擬。 雨雪花飄逸 降噪深度是用來衡量耳機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