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設計中是否應該追求構圖的純粹性(或推而廣之 合理性)?

時間 2021-05-31 09:49:44

1樓:

景觀建築從業兩年,正經做設計的時間其實才短短一年,何謂正經,每天都在推敲比例與尺度以及研究材料構造做法,構圖美自然也包含在其中,甚至強迫到施工大樣圖也追求一種比例構圖美。

堅信設計就是在和美觀做鬥爭,其實市面上能在比例與尺度上做到位的人本就不多。

2樓:

構圖,歷史主義時期既有矣,理論十分複雜,現代建築中很多流派是在反歷史主義,當然也包括其構圖原則,比如明明可以中間看門左右對稱,我偏偏不開在中間偏偏不左右對稱,諸如此類。你從台北農禪寺的正立面上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這點。

構成主義,伴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產生於沙俄末期,史達林上台後終結,赫魯雪夫之後重現。活動期間與歐洲一些現代藝術運動相互作用,包括包浩斯。庫哈斯和已故的zaha就從中汲取了很多營養。

幾位日本學生在包浩斯學習後回國建立學校教授新思想,後其子弟將其發揚光大並將所學總結歸納並形成了三大構成體系既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經由港台將日本總結成的三大構成體系引入各大美術院校及建築學專業,至此所謂「構成」就開始普及作為基礎課程。這個「構成」是個總結的結果,範圍涵蓋的要廣,不能單單認為其就是構成主義。

如今一些學校已經放棄這一體系,不過我不認為此一體系失效。國外高校的基礎課無非也是從20世紀初現代藝術及建築中進行抽象簡化而成。

彭一剛的《建築空間組合論》中「形式美的規律」一章,提出的六條規律可以作為造型構圖的準則,線性與非線性都適用。只有遵循這個準則,那麼構圖就不會不舒服。不遵循這個準則,在當下也未嘗不可,依情況而定,畢竟本書初版成書於特殊時期即文革剛過,相對於當下有些久遠。

關於如何改動

你所提到的第乙個改動,可以對應「形式美規律」的第三條即均衡與穩定這一條中的均衡。我們就看這個透檢視,想象一下水平方向有個天平,以石牆與玻璃幕牆相接的整個轉角處的線為天平支點所在的立柱,將實體與重量相對應,你看看,是現在這樣設計可以達到平衡還是你所說的那樣可以達到平衡。應該可以看出,它挖掉那塊恰好可以讓天平平衡。

其他面的道理是一樣的。

你說提到的第二個改動,沒聽懂。

你所提到的構圖純粹性或者構成純粹性應該是自己創造出的表達吧,你指的意思是什麼呢,完整的面嗎還是什麼?

3樓:王青 Steven

這個問題可以談個三天三夜都談不完。建築的形式的痴迷從古典建築到現在,一直都存在。但不同於古典建築所追求的崇高性。

當代建築從現代主義開始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這就是現代性。在現代性裡,形式性不再是必須的,當然形式本身是建築繞不開的坎。

解讀任何乙個建築的角度都是多樣的。從形式本身入手,從而理解形式之上的建築意義。當然是一種具有歷史感的傳統解讀方式。

可以看到包括康在內的很多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都流露出強烈的形式表現的傾向。但現代建築的一大特點就是形式對於建築的重要性在降低,或者說形式對於建築的崇高性在降低。在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下,形式變得更是一種視覺記憶。

在這個框架下,對形式的過度關注就變得是件危險的事。所以,在很多建築講座裡,對建築形式之外的解讀和詮釋變的更為普遍。當代建築師也更希望擺脫形式的陰影,找到建築除了已經被過度關注的形式之外的新的語彙,無論這種語彙是否在市場和大眾接受中以形式的面貌出現或傳播。

在建築設計時,我們去追求某種特定的風格,是否有意義?

風格代表了一種態度。如果你學過外建史,應該很清楚建築的 風格 是如何被作為意識形態的象徵而被一次次的利用 你也應該很熟悉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們是如何試圖擺脫風格和它背後所暗含的意識形態,卻又創造了一種新的 風格 設計是主觀的,凡是主觀的產物必然具有某種態度,對應到建築上就是某種風格。所以 追求某種風格 ...

在建築設計學習中得了習得性無助有什麼辦法克服?

金彥心理諮詢師 害怕失敗,否定,根源是不能接納自己有失誤不完美,陷入到失落與迴避裡。之所以這樣以前走得太過順利,肯定太多。就好像說表揚要是孩子在努力之後的,如果隨便的肯定,那麼孩子認為自己是好的,就會拒絕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這樣避免自己變成不好的。耐受力是可以培養,事實你有沒有設計天賦,也不是幾次...

設計恐懼症,是否應該放棄建築設計方向的碩士進修以及從業方向?

LEXICON 跟題主感受完全一致。我現在正在處於十周設計課的第八周,還是滿腦子概念手上畫出來的全都是草圖沒辦法深化,對未來充滿了恐懼,甚至陷入極端抑鬱情緒,失眠痛哭都有,還好交圖前還有乙個寒假五周,希望我在交圖的時候能順利歸來吧。 風中屹立的鐵菠蘿 我跟你的經歷非常相像,從小學畫畫,算是有天賦,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