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與刑罰?

時間 2021-05-30 03:05:42

1樓:乙隻猴子

1.刑罰震懾作用有限

刑罰確實能讓你我畏懼,卻對這麼幾種人沒用:1)天生不怕死的人,很少。2)生活窘迫橫豎一死,這種被迫不怕死的。

3)還有一類人更常見,與人糾紛頭腦發熱,某一時刻突然不怕死,只想把眼前這個傢伙乾掉。

刑罰能讓每乙個人都不犯罪麼?不能。刑罰能讓大部分人都不犯罪麼?能。那就夠了,刑罰作用到此為止。

2.犯罪成因不是刑罰不夠重

犯罪一直是個複雜社會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人談到過如何遏制犯罪,比如法家認為重刑可以遏制犯罪。儒家卻認為刑罰作用有限,應當禮教為主。管仲認為財富富足才能遏制犯罪。

到了現代,西方法學界則用資料統計的方式發現:死刑存廢與犯罪率無關,法國廢除死刑後犯罪率下降2個百分點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當今世界廢除死刑已是趨勢。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這二十年一直在減少死刑,慎用死刑。開歷史的倒車是不可能的。

另外,心理學界認為,犯罪與家庭教育關聯較大,這點我比較贊同,每個人人格形成與成長環境的關聯是心理學界已經公認的事實。而特定型別的人格與犯罪傾向之間的關聯,我相信是存在的。

總結,諸如「犯XX罪的,就應該判死刑」這種想法,除了可以洩憤,宣洩正義的情感以外,對社會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如何理解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中的「犯罪越是殘酷,證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顯降低」這句話?

多讀書 我覺得要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我認為他是基於一種對人性的信任,對於本身作為人來講有一種人性本善的思想,潛意識認為,也是對人性殘暴的一種恐懼。法學學渣,個人理解 我在遠方 法律的設立就是建立在對人性悲觀態度。因為立法者對人的不信任,認為人太過於感性,所以設立法律。所以我認為貝卡利亞是這樣...

怎樣結合實際理解《論犯罪與刑罰》中「引證的客觀情節越多,犯人為自己辯護的途徑也就越多」這句話

謝庫瑞 我是這樣理解的 本段要論證的是 當有些證人把別人的話指為犯罪時,證人的可信度幾乎等於零。因為 話語只能留在聽者的記憶中,而這種記憶常常是最靠不住和受到迷惑的。何況 不同的語調 動作和思想活動前後出現的一切,足以歪曲和改變乙個人所講的東西,以致使它幾乎不可能再被確切地複述。並且,如果被告人實施...

盤點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哪些偵查招數

Chenzb 首先我也是個小白,根據我的理解,不管C60在白紙上穿越多少次,白紙上的二維生物都不可能對C60的本質做出一點描述,二維看三維,不管怎麼看都只是乙個沒有厚度的橫斷面,注意是沒有厚度的,也就是說不管二維從任何角度去觀測三維,觀測的次數有多少,都沒有用。我感覺如果二維想看到三維,只能先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