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結合實際理解《論犯罪與刑罰》中「引證的客觀情節越多,犯人為自己辯護的途徑也就越多」這句話

時間 2021-07-02 19:04:14

1樓:謝庫瑞

我是這樣理解的——

本段要論證的是「當有些證人把別人的話指為犯罪時,證人的可信度幾乎等於零。」

因為「話語只能留在聽者的記憶中,而這種記憶常常是最靠不住和受到迷惑的。」

何況「不同的語調、動作和思想活動前後出現的一切,足以歪曲和改變乙個人所講的東西,以致使它幾乎不可能再被確切地複述。」

並且,如果被告人實施了真正的犯罪,「往往在大量的情節和後果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即真正的犯罪幾乎肯定會留下客觀證據,不可能僅有當時說過的話語這一孤證。

在第七章中作者論證過證據數量和性質對衡量犯罪嫌疑的可靠性的影響,所以證人提供的客觀情節(證據)越多,真相就越清晰。同時每個被告人都有辯護的權利,乙個沒有犯罪的人可以引用證人提供的客觀情節還原事實,為自己洗清嫌疑。即「引證的情節越多,被告人為自己辯護的途徑就越多。

」(無罪推定原則,作者應該是假設被告人是無罪的。)

本章觀點是「恰如其分地確定證人和犯罪證據的可信程度,是一切優秀立法的顯著特點。」我認為,作者認為「被告人講的話」不可作為證據,因為這樣的證據很可能是誣陷。可信的犯罪證據應該是多個可互相印證的客觀情節。

請作詩讀詩的朋友結合實際經驗及作品談談 有篇而無句,有句而無篇,有篇有句 ?

費梓 讀詩只知名句,那是因為這首詩這句的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句了。比如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有些詩句你可以讀出來,作者是扣了很久才扣出來的,想的非常艱苦。有時候我們只是想出了一句話,為了這句話顯得自然,才會為他專門寫一首詩。可是其他的句子明顯水平不如這句,其實也是挺苦...

結合實際,談談「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現實必要性?

Return 這句話,其實是乙個比較好的創業邏輯。為什麼先就業?先就業鍛鍊了你對這個社會的適應能力,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你做企業是不是也是理想化的企業呢?先就業再擇業。在適應社會的基礎上選擇乙個自己喜歡的或者擅長的行業發揮自己的能力,這個就是為什要再擇業。再擇業的基礎上,再創業。自己有能力擇業,那說...

為什麼歌都這麼結合實際 明星的生活跟普通人應該不一樣吧

歌手只是乙個職業,教師和工程師的生活也不一樣。不是明星和普通人不一樣,其實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事物具有普遍性,所以別人的 實際 能戳到聽眾。歌結合實際,你的問題就體現出來了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王源 每個人都是孤獨本體,就像魯迅先生說的 樓下乙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 對面是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