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作詩讀詩的朋友結合實際經驗及作品談談 有篇而無句,有句而無篇,有篇有句 ?

時間 2021-05-13 07:19:43

1樓:費梓

讀詩只知名句,那是因為這首詩這句的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句了。比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詩句你可以讀出來,作者是扣了很久才扣出來的,想的非常艱苦。有時候我們只是想出了一句話,為了這句話顯得自然,才會為他專門寫一首詩。

可是其他的句子明顯水平不如這句,其實也是挺苦惱的

2樓:秀才半

只對有句無篇有點理解。

我寫詩的水平比較低,大多數還處於先有句後成篇的情況。一句、兩句好詩往往就是靈感迸發,妙手偶得,再進一步想要敷衍成篇,可能會感覺其他句是累贅。這種情況,我覺得主要還是水平不夠。

能力不足以從整體去構思一首詩,也不足以讓苦思居於靈感之上。

不知道李杜這樣的大家,寫詩是個什麼感覺。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李杜的詩,很多、大多也是有句無篇,甚至無篇無句。

我覺得名句之所以容易突顯,一方面是詩句本身的美感是表面的、技巧的、共通的,大家能夠比較容易地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詩人所感所思,是內斂的、個人的,我們與他們相隔太遠,很難理解他們的深意,也就難以體會這整體的美。古人理解古人,應該會更容易一些。

3樓:「已登出」

斯以為名句之所以為名句名篇之所以為名篇其中的原因包含很多種。它可以經典,可以深刻,可以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生動形象細膩溫柔有美感有朝氣有氣質有格局…… 比如我們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課後習題凡是要求背誦的句段篇,大多數都是以上所說的。而對於普通人,對中國詩詞文化不甚了解也不存在興趣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過並且能記住這些經典,已經是不錯了。

當然對於詩詞的愛好者來說,熟識名句我想僅僅是一部分。大家各有各的學習方法。於我而言,我從小時候就對詩詞相對敏感,而我的方式也比較簡單,記下了一句詩詞,我便尋其出處,了解作者與創作背景等一系列。

有一位答主提到了這一首《山園小梅》

那麼我就把整首詩摘下來分析下我的想法。初中的時候第一次讀到,也是被頷聯吸引住,就像答主提到的那般,感受極美。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於是我便查了整首詩,意外的發現整首詩都符合我的期待,除了頷聯非常出彩,其它的也不差。我當時記得清楚,默默記下了暄妍兩個字,在我不成熟的審美裡,就覺得這兩個字用作女孩的名會很好聽。

而又根據這首詩,了解了梅妻鶴子的故事。最後一句彰顯的格局,也符合我的心境,鐵骨錚錚的人,豈能願意與檀板共金樽?於是乾脆就背全部下來。

日後每每遇到水月影花香之類,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這首詩,也會在守住初心,不願意與誰同流合汙時,以最後一句自勉並且感受到與古人所見略同的安慰。在知道有江疏影這位女士的存在時,我還在想著給她取名的人是不是沿用了這句詩中的兩個字呢?我想對我而言,這便是學習詩詞的一點意義。

其它的意義與題無關,暫且不提。

然而術業有專攻,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感受這種文化,雖然我認為這些經典應該是中華民族審美的根基亦或是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句無篇根本也不算什麼,追求喜歡的文化,也要包容不理解的人,因為詩詞本身就是如此的包羅永珍。我想它尊重差異,也理解差異。

那麼我們也該偷偷享受這份驚喜,稍微的幸災樂禍也未嘗不可。

4樓:

普通人只知名句是正常的,沒什麼好苛責。

比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整篇不佳,只有這兩句極妙,如果非要普通人也得去通讀全詩,可能大家恨屋及烏,就不喜歡這兩句了。

再如賈島苦吟,「兩句三年得」的一聯妙語,即「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單看這一聯可謂對偶工巧、反覆錘煉而不留斧鑿痕跡,但其整首詩的思想、境界都很無趣。

當然了,這種閱讀方式必然導致斷章取義,「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這句話出自《人間詞話刪稿》,實際上還是境界說,「有境界,自有名句。」這裡的篇,指的是作品整體的風貌。因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前面主要是在論述「句」,如有我、無我、隔與不隔之境界,都是以「句」為基本單位。

所以此條大約是對之前理論的一種補充。也是對此前境界說偏重「句」的一種修正,在「有篇」的前提下「有句」,才是境界之高格。(根據彭玉平教授《人間詞話疏證》整理)

這裡要和大家說明的是,《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的早期作品,並不是十分成熟。2023年陳乃幹要求重印《人間詞話》,王國維先生寫信反覆叮囑:「《人間詞話》乃弟十四五年前之作」、「發行時,請宣告系弟十五年前所作,今覓得手稿,因加標點印行云云為要。

」王國維先生對發行《人間詞話》一直持消極態度,現在我們看到的《人間詞話》,大部分系王國維先生去世後,整理其遺物得到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人間詞話》中的言論,並不能完全反映王國維先生的思想和理論。

5樓:三階十二景

在大部分普通人的水平下,我們能找出太多所謂的名言名句,但是正常人的記憶保有量是有限的。而這部分保有量給誰呢?

當然是給名篇當中的名句了。

王國維都認為名篇名句難得共處,就像霍金之於物理,袁隆平之於農業,普通人知道以上就夠了,喬戈里峰只適合高階吹水……

而懂了名篇當中的名句,說不定我們食髓知味就把名篇給學了呢?

我也寫點詩,反正就沒達到過一氣呵成的境界。什麼三年兩句得,一吟雙淚流,它為什麼這麼出名?就是我們普羅大眾的真實寫照啊!(哭)

你好不容易寫出了乙個名句,你總不能扔在那裡不管啊(說不定我就是張繼了呢),所以就要湊泊啦,這是我們低玩。

高玩呢?唉,今天又要混一頓酒席,總得酬作首詩吧,但我沒心情,那就隨隨便便糊弄一首過去了算了,這就是有名篇無名句。

不說了,誰不想做李白……

安心搬磚.gif

結合實際,談談「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現實必要性?

Return 這句話,其實是乙個比較好的創業邏輯。為什麼先就業?先就業鍛鍊了你對這個社會的適應能力,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你做企業是不是也是理想化的企業呢?先就業再擇業。在適應社會的基礎上選擇乙個自己喜歡的或者擅長的行業發揮自己的能力,這個就是為什要再擇業。再擇業的基礎上,再創業。自己有能力擇業,那說...

怎樣結合實際理解《論犯罪與刑罰》中「引證的客觀情節越多,犯人為自己辯護的途徑也就越多」這句話

謝庫瑞 我是這樣理解的 本段要論證的是 當有些證人把別人的話指為犯罪時,證人的可信度幾乎等於零。因為 話語只能留在聽者的記憶中,而這種記憶常常是最靠不住和受到迷惑的。何況 不同的語調 動作和思想活動前後出現的一切,足以歪曲和改變乙個人所講的東西,以致使它幾乎不可能再被確切地複述。並且,如果被告人實施...

為什麼歌都這麼結合實際 明星的生活跟普通人應該不一樣吧

歌手只是乙個職業,教師和工程師的生活也不一樣。不是明星和普通人不一樣,其實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事物具有普遍性,所以別人的 實際 能戳到聽眾。歌結合實際,你的問題就體現出來了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王源 每個人都是孤獨本體,就像魯迅先生說的 樓下乙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 對面是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