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余華的《往事與刑罰》?

時間 2021-06-06 07:28:27

1樓:崇高之感

這篇是我看了4次開頭,才完全看下去的,我的腦子依舊是一灘漿糊。

另4個時間點是1958-1967-1960-1971,其中有1967倒回到了1960。這時間點是有寓意的吧,但有什麼呢,這是為什麼想學學歷史政治的原因。

怕是像《紅拂夜奔》王小波所寫那樣:

現在的人或者能夠讀懂,後世的人也會覺得我留下了一些費解的東西。鬼才知道他們能不能讀懂,但是不給後世留下一些費解的東西,簡直就是白活了。

而我就是那個所謂的後世……

看書總是看不懂,啊,啊,啊……

第二遍個人理解:2023年陌生人收到電報回首回去,在如煙小鎮遇到白髮閃爍老人刑罰專家(白髮閃爍表示刑罰專家存在已久,也將老去),陌生人回想1965時會被1958、1967、1960、1971的4樁故事所干擾。而這4樁事件是刑罰專家進行車裂,宮刑,腰斬,頭破,是早晨,中午,傍晚,深夜。

在余華寫的《1986》2023年為文革後10年,也是用刑罰來描寫整個故事。

我的猜想裡面。 這一篇也是在講文革,講裡的一些措(錯)施(失)

刑罰專家代表的是過去,是刑罰本身,但他真正死在了2023年,死在了文革的前夕

1958暗指大躍進,某些決定導致了文革

1967的宮刑也許代表的性禁慾:

「文革」時代對性越軌行為的嚴酷處理,有時竟然到了毫無人性、只有荒唐的程度。它連人之作為人,甚至作為動物的天性都一律不予考慮。它把人的一切活動都和世界觀相聯絡,即使作為人的生理需求,肉體發育,也成了思想品德問題,年輕人成長時期的性發育現象,也要納入道德品質的範圍去衡量裁度。

這裡,不知製造了多少荒誕和殘酷的人生悲劇

刑罰專家的刑罰是回憶,是反醒,是往事,是那些錯誤的決定……

最後的自縊是結束了文革,用挽救,回到2023年。

事實上,我們永遠生活在過去裡,現在和將來只是過去耍的兩個小花招。

2樓:Allw1thered

其實這個刑罰專家很有趣,嘗試無數種刑罰,卻沒辦法對陌生人行刑;而陌生人也很有趣,為什麼稱之為陌生?對往事的陌生?對刑罰的陌生?

對過去的陌生?而五個時間節點,未知的那個節點(同時也是絞刑自縊的刑罰專家死的節點),被陌生人已知四個節點干擾,尋找刑罰專家來喚起最初的想追尋所有的過去。刑罰專家代表過去來對自己行刑,陌生人代表現在追尋被刑罰專家隱藏的過去,兩個角色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極其糾結的對話,兩種相對的想法。

有一點,被糟蹋的刑罰——過去到底什麼樣?為何刑罰專家為自己準備完美的刑罰無法殺死自己?那個刑罰中我是面臨被世人審判的學者,敢於發出不的聲音,卻無法坦然正視自己,被深深折磨,終究難以死去,不得不選擇被糟蹋的刑罰才能終結這一切對於自己的刑罰。

3樓:sandy

我對文章的理解是陌生人活在未來,卻對過去無法釋懷,五個時間點是久久以來煩擾他的五個主體,他甚至不記得倒是為什麼不安,只是記得痛苦。他在未來踏上回憶過去的路途,但他來到了現在,是刑法專家攔住了他,其實刑法專家就是陌生人自己無法突破的內心避障,他不願沉淪過去,他也不願放棄過去,不願圓滿最後一顆子彈,可最後他還是釋懷了.....一種恥辱的方式,自己曾經不願的方式。

(自己瞎理解)

4樓:無枝

看到這篇的時候卡住了,不太懂錯綜混亂的時間線的寓意,五個時間可能代表著特定政治時期?余華說這一文集作品像夢遊一樣飄忽不定,人物命運來去無蹤,體會到了……

如何看待余華的書?

石穿 神授!別人不清楚,對於我來說是神授之作!作為乙個曾經的文學青年,我曾如飢似渴的收集所有能搞到手的名家之作。但我同時又有一些閱讀障礙,看書特別慢,只有看余華的書非常快,感覺到暢快淋漓。閱讀首先是一種個人體驗,我比較喜歡的作家有賈平凹 莫言 王小波 公尺蘭昆德拉 茨威格 卡夫卡 川端康成 但都超不...

如何理解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中的「犯罪越是殘酷,證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顯降低」這句話?

多讀書 我覺得要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我認為他是基於一種對人性的信任,對於本身作為人來講有一種人性本善的思想,潛意識認為,也是對人性殘暴的一種恐懼。法學學渣,個人理解 我在遠方 法律的設立就是建立在對人性悲觀態度。因為立法者對人的不信任,認為人太過於感性,所以設立法律。所以我認為貝卡利亞是這樣...

如何評價余華的鮮血梅花?

莫名其妙。開頭二十歲的阮海闊出門,目標莫名其妙,完成方法莫名其妙,走的路莫名其妙,路上的事莫名其妙,見到的人莫名其妙,白雨青雲兩人莫名其妙,最後完成的莫名其妙,糊里糊塗就是全文。他閉上雙目以後,看到自己在輪廓模糊的群山江河 村莊集鎮之間漫遊。那個遙遠的傍晚他如何莫名其妙地走上了那條通往胭脂女的荒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