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中的「犯罪越是殘酷,證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顯降低」這句話?

時間 2021-05-30 00:26:53

1樓:多讀書

我覺得要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我認為他是基於一種對人性的信任,對於本身作為人來講有一種人性本善的思想,潛意識認為,也是對人性殘暴的一種恐懼。(法學學渣,個人理解)

2樓:我在遠方

法律的設立就是建立在對人性悲觀態度。因為立法者對人的不信任,認為人太過於感性,所以設立法律。所以我認為貝卡利亞是這樣想的案件越殘酷,越不能相信人的言辭。

只有證據,不會言語,只有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證人的可信度越低。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期待互相交流

3樓:曉行人

或聽說過耳聞或目睹了殘酷的犯罪行為後,就會留下極壞的印象和以最壞的惡意去推測罪犯行為的意向。即便切實了解到的只是真相的一鱗半爪,但我們會自然的腦補出一些可能不存在的畫面來證實自己的判斷。讓自己的認識符合自己的期望。

我們在聽說成年人用錘子砸死了乙個人會說好殘忍,而我們聽說乙個未成年人用錘子砸死了乙個人會驚嘆乙個小孩子怎麼能做出這種事,這時候對幼齡罪犯的印象要比對成年罪犯壞的多。

乙個壞的印象會使你對他的行為做出壞的解釋並產生更壞的印象。當這個印象根深蒂固後別說是腦補一些作案細節,甚至一些子虛烏有的事都能虛構出來。最可怕的是經過壞印象的不斷暗示,你的大腦完全相信你想象的就是你看到的,你堅信你腦補出來的畫面全是真實的。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易亂想的人身上表現的更是明顯。

有的時候所見非真實。

4樓:口水鴨

不是專業的,我個人的感覺是如果乙個被害人受到傷害越深,他就越希望施暴者受到懲罰,因此更有可能在陳述事情的時候帶入個人主觀感情,甚至誇大事實。

怎樣結合實際理解《論犯罪與刑罰》中「引證的客觀情節越多,犯人為自己辯護的途徑也就越多」這句話

謝庫瑞 我是這樣理解的 本段要論證的是 當有些證人把別人的話指為犯罪時,證人的可信度幾乎等於零。因為 話語只能留在聽者的記憶中,而這種記憶常常是最靠不住和受到迷惑的。何況 不同的語調 動作和思想活動前後出現的一切,足以歪曲和改變乙個人所講的東西,以致使它幾乎不可能再被確切地複述。並且,如果被告人實施...

如何理解余華的《往事與刑罰》?

崇高之感 這篇是我看了4次開頭,才完全看下去的,我的腦子依舊是一灘漿糊。另4個時間點是1958 1967 1960 1971,其中有1967倒回到了1960。這時間點是有寓意的吧,但有什麼呢,這是為什麼想學學歷史政治的原因。怕是像 紅拂夜奔 王小波所寫那樣 現在的人或者能夠讀懂,後世的人也會覺得我留...

在相對論中,如何理解時鐘與時間的關係!?

abada張巨集兵 時間ct是指指定的兩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它與鐘錶走速成反比。鐘錶自己看自己總是空間速度為0,時間走速是光速,自己出發與到達兩事件的時間間隔是c 認為其它運動的鐘錶走速慢,同樣兩事件,運動鐘錶測得時間間隔ct長。相對論認為任何物體的速度都是光速c,這是指四維速度。如圖,橫軸是時間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