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末期和明朝末期的溫度下降不到一度,對農作物的影響有那麼大嗎

時間 2021-06-01 07:46:22

1樓:

連續幾十年的氣候巨變,農業減產甚至絕收,以tg今天的農業、經濟實力也是撐不住的,就算撐住了,會死多少人,政權最終能否保證這些問題都是兩說了。

感覺當前世界上最接近這種狀態的應該是實行先軍政治的北棒了,但問題北棒有援助啊,而且北棒的基層動員能力在人類歷史上都是前列的吧,這個因素的效果不能不考慮。

在考慮了這些之後,再試想下對於那個沒有雜交稻,番薯,玉公尺這些高產作物,同時基層動員能力又遠遠不如的封建政權,能撐到那個層次我覺得已經是超越人類的極限了吧。

2樓:skimmer

題主所說的,是地理學中所謂的「明清小冰期」。平均溫度降幅確實是1-1.5攝氏度,降幅看似不是很低,但我們知道,平均氣溫的計算是乙個較長氣候期內氣候變化在溫度值上的乙個表現,而不能明顯表示這一時期具體的氣候現象變化;眾所周知,全球氣候是緊密聯絡的,其成因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年平均溫度的輕微變化,反映在氣候現象中可能就是降水、氣溫與自然災害的劇烈變化。

冰期內,冰川面積擴大,南北極冰蓋擴張,增加了冰面對太Sunny的反射,減少了地球表面接收太陽輻射的量,同時兩極冰蓋的擴張使得兩極對海水的冷卻效力增加,大洋寒流的規模和勢力劇增,減弱了暖流對全球氣溫的影響,從而影響了夏季季風氣候區暖濕氣流向內陸的深入,減少了內陸的降水,也使冬季氣溫更加寒冷。積溫和降水的減少,對於農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據《明史.

五行志》記載,明朝末期幾十年間,全國範圍內夏季乾旱、洪澇相繼出現,冬天奇寒無比,廣東等地狂降暴雪,連年的自然災害使得糧食絕收,民不聊生,至崇禎年,餓殍遍野,人競相食,自清軍入關,全國人口不足一億。這樣的影響對明王朝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羅馬全盛時期軍團裝備和末期裝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文若兮 具體的裝備問題是很複雜的,就從更加巨集觀一點的角度講吧。首先,三世紀以後隨著古典體制的崩壞,城市不能再提供高素質的步兵兵源,而貴族騎兵則成為了國家軍事力量的支柱。因此,對於騎兵的投入增加而步兵則相對邊緣化,伴隨著步兵輕量化的其實是騎兵的重型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割裂的來看。其次,古典國家...

在二戰末期中的布達佩斯戰役裡,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戰鬥究竟有多慘烈?

kv1去哪啦 我來加乙個對比,十次打擊中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負責防守德第六集團軍兩翼的,是羅馬尼亞軍隊 沒錯,和史達林格勒離奇相似 然後在蘇軍發起攻勢後,僅僅一周時間,重建的六集再次被圍殲,僅僅少數散兵進入匈牙利領土德軍防線內 此時羅馬尼亞已經政變 而在德國黨衛軍發起的春醒攻勢後期,有一位黨衛軍...

如果諸葛亮活在明朝末期,是否能夠安定天下?

侃夫子 明史 節選 起前大學士諸葛亮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亮進平遼十策,語在 亮傳 上嘉之而不能用。初,上以國用不足,裁驛站,諸葛亮諫以徐圖之策,不聽,流賊果起。亮奏稅法多弊,致國庫空虛,宜革之,並陳方略,許之,後竟不行。諸葛亮知袁崇煥好為大言,上書言崇煥不宜督薊遼,不聽。 某災區群眾 崇禎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