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以後發展會超越合資車嗎?

時間 2021-05-29 23:06:48

1樓:叔本華

這是必然的毋庸置疑不過不可能是燃油車。燃油車已經快被歷史淘汰了。未來十年將是電動車的天下。那世界市場肯定就是中國產電動車的半壁江山

2樓:我沒馬你也沒馬

理論上說,中國產車不超過合資車的東家,就永遠不會超越合資車,在你有生之年裡你是不會看見內燃機方面,中國產車超越國外,那要是說超越韓系啊,那早超越了。

3樓:我可以很燃

如果是在合資車未來規劃框架下,中國產車可能無限接近合資車但是無法超越合資車,沒有規則制定權就沒有話語權,研發和演變方向都只能亦步亦趨跟在合資車的後面。

中國產車想要超越合資車只有彎道超車,做到領先一代或者自己設計發展框架,才有可能超越合資車,造一台跑的再快的自行車它總是自行車,造出來一台汽車就超越了。

4樓:人生高處見

乘用車和手機不一樣的,智慧型手機的外國品牌最早也就是摩托羅拉、索愛產的安卓機,距今不超過20年。但合資車無一不是經過近百年發展的,發展史超過100年的廠商為數不少,而自主廠商,除了一汽從56年開始生產車輛(58年生產轎車)以外,多數廠商都是21世紀之後才發展起來的,無論是技術積澱和品牌形象,和合資車差別太多。以AT變速箱為例,4AT變速箱的專利已經到期,自主個別車企有仿製的,但是6AT的專利尚未到期,愛信已經把AT可能的技術路徑全部申請了專利,自主車企想在AT變速箱上實現技術突破可能性極小,這也是自主車企一窩蜂上雙離合的原因。

自主車企若要實現超越,燃油車領域的可能性不大,在新能源領域或許還可以

5樓:Pepsi醬

哪方面超越?銷量、技術、品牌力?我覺得產品固然重要,但是使用者的認知和口碑才是中國產車企需要下力氣突破的關鍵。

車的技術先進與否,遠不如銷售和售後是否真正把消費者當成上帝重要。但是消費者直接面對的銷售、售後等服務人員,都不是車企的員工,卻代表著車企的品牌形象。車企在4s渠道建設方面必須要更加重視、更下力氣。

21世紀的中國汽車市場,必將以4s服務消費者的水準分出勝負,哪個車企先做到就會贏。拿火鍋舉例,海底撈的服務有口皆碑,吃啥火鍋不是吃,消費者會用實際行動投票的。

6樓:毛小豆電影

從今年的銷售量上來看中國產車和合資車還是有一段差異的,但在逐年縮小,在近年吉利,長城,長安等等車企的品質逐步提公升,我堅信中國產車以後發展會超越合資車。

7樓:樂樂樂

合資全是請的品牌本土的大國工匠純手工製作,每一顆螺絲都是用手擰緊,這種匠人精神領先中國產2023年!

發動機技術不用說,直接領先100年!

變速箱也不多說,領先80年!

底盤調校領先50年!

中國產你拿什麼來超過合資?

8樓:死胖子

產品力超越沒問題,品牌自身的價值提公升靠國家影響力。

現在銷量最大的車型都是15萬以下,國貨已經實現同級吊打了,現在正在15~20這個區間裡摸合資的屁股準備爆菊之。20以上能打的就不多了。50以上都是靠講故事的老牌子,中國產太年輕,目前還沒幾個有資格的。

9樓:華山

就現在而言。

中國產媲美,甚至幹過同價位韓系和法系車應該是有一部分人是這麼認為的。

中國產乾過同價位合資內飾和智慧型輔助也應該沒問題。

但是機械素質距離德系日系仍有差距,包括營銷手段還都沒追上來。

但是在新能源領域確實看到了希望。

快了,坐等比亞迪。

10樓:廣東沙麵

自主品牌有沒有超越合資品牌,你就看中國什麼時候取消進口車關稅就知道了。

在中國取消進口車關稅,中中國人民可以隨便去境外買車回來上牌子,或者在海外上牌在國內隨便開之前,別太把這種說法當回事,只是國產車企的宣傳經費充足而已。

11樓:知之為知之

中國產車裡也有好壞,合資、進口車也沒想象的那麼好。我是搞汽車租賃的,有三十多輛大小車,有合資也有中國產,就價效比來講,所謂合資也就那麼回事,2023年的別克GL8莫名其妙開鍋,2023年大眾新帕沙特2000多公里就得補一公升機油,出個遠門哎!別提了!

難道是我倒霉?到是2023年的金盃海獅,江淮麵包動靜大點,2023年長城H6除了油耗高點沒啥毛病,一樣租賃,都說中國產白搭,我怎麼覺得中國產還挺抗造!我相信中國產車會越來越好的。

12樓:黃金分割

先說結論:不可能超越!永遠也不可能超越!

你把中國產車做得再好,在某些人眼裡就是不如合資車,就算有一天其他的合資車大部分已經像今天的鈴木三菱一樣在國內車市場死翹翹了,只要還有乙個品牌,甚至乙個品牌都沒有了,他們都會說:你有他們的底蘊深厚嗎?雖然他們死了但是他們曾經的輝輝黃黃你比得上嗎?

你們農業國不是追了好久好久好久才這樣的嗎?承認自己不如外國,承認自己不如別人有那麼難嗎?

所以,我看你怎麼超越?

13樓:秦聲

合資車,單說目前的定位,肯定會被超越的全方位超越。退回二十年,街上都是什麼車?什麼價?

現如今合資車還是那個定位的話,您說他們能活下去嗎?所以現在合資車中的BBA佔據了越來越多的馬路空間就已經說明中國產車給合資車帶來了多麼大的壓力。未來會更好的。

至於三大件也沒必要都自己研發 ,當中國產車足夠強大時,月變速器需求五十萬臺再看那些愛信之流會拒絕訂單嗎?

14樓:昨日的風

中國產電動車還是不錯的,就目前發展情況看,電動車規避了內燃機這種需要基礎工業支撐的汽車核心技術,電動車目前最核心要突破的兩點:蓄電池和智慧型駕駛,目前中國產車做的和特斯拉差距不大,甚至某些智慧型駕駛習慣更適合國人使用,中國產車長久來看不會落下風。

15樓:武裝採礦車

會,這就跟手機一樣,以前都認同諾基亞,後來是三星蘋果,現在中國產的認同度越來越高了,中國產車已經不次於某些經典a級車了,比方說卡羅拉,朗逸,寶來,b級可能有差距吧

16樓:david zhou

只能說中國產車的保有量會越來越大,超越的標準不好界定,某些方面肯定會。作為產業鏈龐大的汽車產業,帶動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雙贏,沒有其他支柱性產業替代之前,國家有政策,只能越來越好。

17樓:

超越不超越合資品牌,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很多方面我們已經超過了合資品牌,你想說我們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沒別人好,啥啥啥的~

這我也不否認確實存在差距,但是真正的差距並不是在這裡,而是在於根深蒂固的偏見吧?

合資車早中國產車那麼多年在中國賣,早就已經形成一種先發優勢。就好像大眾在中國賣了那麼多年,還那麼多人熱捧它,乙個原因是它本身素質過硬,二個確實是那個時代留給人的印象。

最開始中國產車也想通過壓低價錢搶市場,通過價效比去搶一點份額。當然不可避免的,選材、品控、技術上會有問題。這個時候其實口碑是會有損傷的。

很多人那個時期抱著支援中國產去買車,結果心寒,自然對中國產車更加不看好,跑去合資車陣營是肯定的。但當中國產主機廠通過資本原始積累,收穫一部分利潤以後,如果依舊沿著拿來主義,抄襲過日子,這個日子不會太長久——眾泰汽車應該算是典型了。 其實這個時期也算是好的乙個時期,諸位可以看到中國產車的存在也確實倒逼著合資車壓低售價,把整體虛高的車市壓到真正民眾可以企及的高度。

有些中國產車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技術、管理制度。通過不斷學習進步來達到掌控技術的目的,而不是單方面的買賣三大件。對於所有企業而言創新才是成長的長久動力,但創新也是有代價的,他也需要試錯成本,也需要投入研發資金。

這些都不可能是最開始中國產車具備的條件。只有擁有一定資金以後你才能去創新吧?何況在這個汽車業界層層封鎖的專利壁壘。

很多人說為啥我們自己不搞AT啊,你想不到你只要搞AT你就繞不過愛信的技術壁壘,繞不過你就要交專利費啊~!不是我們的製造條件達不到,而是不想付出那麼多,還為別人做嫁妝。

從長遠來看,創新是更加有發展前途的,跟著別人屁股後面,只能吃剩下的。不知道各位還記得當時傳祺GS8嗎?剛出的時候挺火爆的,一度說要乾掉漢蘭達,那個時候它用愛信的變速箱,過沒多久別人見他太火了,來卡脖子來。

說我產能不夠,乙個月只能供你8000臺,你自己看著辦吧~嗯很好,就這樣你能咋地。

我很佩服中國產車企能夠從那麼多大佬的指縫中掙扎而出,通過一點點的成長,成為合資車也不可忽視的一方勢力。技術頂點就在那裡,大家短時間都不會有極大的突破。關鍵就看誰能把品質和產品打磨的更好,合資車的優勢是它單車利潤率高,它有充足的資金去做好每乙個零件;而中國產車的優勢就在於配置靈活性高,更具價效比,能吸引更多受眾。

當技術拉不開太多差距的時候,而品質也相差無幾的時候。就只剩下汽車的附加值——面子

但是就目前來看,大家正在逐漸淡化10-20w區間車的面子關注度。這點其實對於中國產車進軍高階車是有利的。

超越合資車不是目的,百家齊放,車企都不斷推出好的產品才是我們消費者想要看到的。更多選擇意味著更低的費用。我希望中國產車能推陳出新,不斷超越自己,給自己乙個無限的未來。

18樓:

不會的,雙方將來會保持乙個良性競爭的態勢。就拿最近幾年的發展來說,中國產車與合資車各有優劣,中國產車的價效比整體要超過合資車,但是合資車的品控整體要比中國產車做的好一些,更值得大家的信賴。

19樓:如水

一定會,參考手機。三點1代工廠掌握的全流程的製造裝置,工藝,品控,人才等健全的基礎。2.

作為世界工廠門類齊全物美價廉的裝配產品。3作為消費市場帶來研發更新換代的速度保證產品不斷進步的動力。綜合,10年內,中國產車崛起

20樓:

PS:汽車行業外人士;在我看來,純電汽車或者混動汽車,國內已經超越國外了,國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特斯拉,但是國內叫的出名字的有很多,BYD、小鵬、理想、蔚來等;燃油車領域,中國產的品牌,特別是那兩個私企,吉利、長城很爭氣,推出來的SUV也占領了不少市場。但是普通橋車領域,還是合資車的天下,二三十年的時間,國人對合資車的認知早就固化了。

慢慢改變吧,任重而道遠!

21樓:請加我劉先森

2023年還有不到乙個月的時間就要悄悄「溜走」,不知不覺21世紀都已經過了20年了,有很多關心中國產車的朋友就會問了,中國產車和合資到底還有多少差距?雖說在近10年的日新月異下,中國產車的進步也是有目共堵的,從三大件、底盤、內飾,電子裝置等這些方面還是可以看出來有明顯的進步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一些關鍵的技術還是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還有些技術是必須和別人合作才能做出來的,這樣無疑就是被人家插著「脖子」了。

那麼中國產車對比合資車的差距有多大?差距又體現在哪些方面?下面給大家一一說明。

首先中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有多大。

這就好像做菜一樣,目前中國產車拿的出手的就是「特色菜」,比如說底盤、內飾、電子裝置等,這些是很有特點的,做的挺不錯的。

但是,「想要中國產車做出一桌大的「宴席」,那麼最關鍵的那幾道菜還必須請外面的大師傅來做,就算是自己把這桌菜做出來了,最關鍵的那幾道菜的味道對比外面的大師傅還是差很遠的,因為關鍵的火候還沒有掌握好」。中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距就在關鍵的技術上還差一點火候,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磨合。這個比喻就是我對中國產車和合資車差距的一些看法。

上面是很籠統的對比,下面說一下中國產車具體呢是差在哪幾個方面上。

第乙個方面就是變速箱。國內的AT、AMT和CVT變速箱都是硬傷,目前這幾款變速箱不和國外的合作基本都不能裝車,因為難度很大,所以國內自主研發的是雙離合變速箱。當然,不能因為難度高就不研發了,像奇瑞的cvt、長城的dct、東安的ct變速箱等都是自主研發的,但產品的效能真的是差強人意,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公升。

第二個方面就是資料的調校。目前中國產車的這些電子裝置、感測器雖然都是從國外進口的,質量肯定不會有大問題,但是這些配件不是裝車就好了的,你還需要把資料調校到最佳的乙個數值,這樣車子的電子裝置、發動機和變速箱才能最完美的配合。那樣就不會出現頓挫感,變速箱反應慢,給油之後車過一段時間才啟動等這些問題,所以這些配件還需要一些適配的過程。

在調校資料這一塊,雖然中國產車廠家和國外的一線品牌廠家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是車子的裝載系統、電腦板、感測器等一系列的配件主要還是掌握國外廠家的手裡,而且國外廠家對每個客戶都是區別化對待的。比如美國這些年對我們的技術封鎖,讓我們也認識到了在資料調校方面的差距。

第三點就是車子金屬防腐蝕方面也是存在著差距的。這一點我就不在這裡做過多的說明了,

第四點就是品牌效應也是存在差距的。這一點其實很好說明,你看像那些知名的品牌都是國外的,BBA系列、豐田、本田、大眾等都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品牌效應。你在路上隨便拉乙個人問一下「你知道有哪些品牌的車嗎?

」大家想也不會就會回答說「賓士,寶馬」。這就像快餐店一樣,你知道哪家的漢堡好吃嗎,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肯德基,麥當勞」,這已經成為大家一種下意識的反應了,所以在品牌效應這方面來說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總之就目前來說中國產車與合資車之間的差距還是有的,但是這個差距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逐漸在縮小。對於想買車的朋友,可以更據自己實際的用車情況購買即可。。。

國產車和合資車差距有多大?

小劍劍 15萬以下,中國產車就是螃蟹的步伐,橫著走 20萬 30萬左右,中國產車是蠍子粑粑獨乙份,就那麼幾個。40萬以上,中國產車毫無存在感。 梁碩 太理論的東西我是不明白的,僅從我開過的幾款車的駕駛感受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自己開的是三菱藍瑟手動撥,我常開的車有我老婆的三缸Crider,朋友的奇駿,智...

2023年國產車與合資車差距還大嗎?

鯫生 其實不是拒絕中國產車跪舔合資車。合資車裡面賣的好的只是大眾,本田,豐田,日產,冷門的韓法被忽略了,再細分到熱賣車型會發現,好賣的都是綜合產品力強的車。 曾樂康 中國產車與合資車差距肯定是存在的,但我們不能說中國產車就一定比不上合資車,在過去,很多人買車都會下意識選擇合資車,畢竟效能方面更可靠,...

同樣的價錢買國產車還是合資車?

POON 綜上所述,沒有太大的問題,就是不影響開車的問題有幾個.另外就是保值率確實比較低,4年要虧接近10萬,不打擾賣了,準備開到報廢. 喬治侃車 排除純電動汽車這塊不說,如果價位在15萬以下,更推薦中國產車,因為中國產車整體的質量已經可以了,而且車內的配置更加齊全和到位,中國產車走的是價效比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