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了,還不敢乙個人去人多的地方,比如曾經的大學,比如人多的餐館,比如電影院,請問這是社恐嗎?

時間 2021-06-01 14:14:05

1樓:南風

我覺得這不是社恐,是害怕被別人認為自己孤單吧,或者不想被當作異樣和焦點。我也是經常乙個人,獨來獨往,而越是人多的地方,三五成群的小團體看上去才越正常。比如你說的大學和電影院,兩三個人一起走路更常見,餐廳就更不用說了,乙個人去會迎來很多異樣的眼光,所以反而成了路人眼中的焦點。

相比社交,我自己是更害怕成為焦點、引人注目這件事的,我不過是想看個電影、吃個飯而已,很多時候我會因為有被注目的焦慮而放棄乙個人出行。不過我曾經嘗試乙個人去海底撈吃火鍋,剛好看到裡面還有人也是獨自來吃火鍋的,一下就釋然了。我是那種只要看到有人和我是同類,就不怕面對其他人的人。

2樓:小灰灰

不知道是不是社恐

對自己下定義沒意思

且很難受

如果不特別影響日常生活

不傷害他人

你開心就好

沒必要一定要求自己有所謂正常的社交

讓自己對自己滿意很重要

3樓:空山雨竹

現在「社恐」現象還是挺普遍的。宅男,宅女不就是這樣嗎?與其想自己是不是「社恐」。

不如了解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性格。內向的人是在獨處安靜的環境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是從和他人交往中獲取能量。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而且從我自身成長中,我領悟出一句話「內向的人並非真的不擅長社交,而是更傾向於獨處」。

4樓:愛妃丶來朕身邊

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看來,「社恐」一詞被泛化的現象,潛藏著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它可以解讀為年輕人個性化態度的彰顯: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乙個「社恐」標籤避而遠之。

其次,它也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他們似乎被困在當下的社交系統裡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乙個『盾牌』」助其逃離。」

當然,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調研中,52.7%的受訪者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

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於自身性格內向。

與此同時,當代人生活節奏較快,社交關係並不牢固,圈內圈外的社交關係薄弱,所以「懸浮感」也成為導致其社交障礙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青年恐懼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距離」

「社恐」是否只是一時的現象,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嗎?

《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的資料顯示,高達38.56%的受訪者表示獨居是因為「享受獨處,喜歡自由」,而獨居之中疏於社交也導致社交技能的弱化,獨居與「社恐」似乎互為因果,螺旋向下的趨勢讓青年「畫地為牢」。隨著「社恐」及相關社交焦慮話題在年輕人之間愈受關注,其所造成的影響短期內並沒有明顯消解的趨勢。

然而,「社恐」真的猛於虎?大可不必如此慌張,青年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你這不會是密集恐懼症吧

我弟弟12歲了晚上還不敢乙個人去刷牙,怎麼辦?

牛到成功 12歲膽子小是正常的,因為我小時膽子就小,因為我小時候被嚇到過,也是後來隨著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才不膽小了。所以膽小肯定是有原因的,害怕 妖魔鬼怪 更是可以肯定是後天環境造成的,你要先找到他害怕的起源 是大人嚇唬的,還是看故事看的,還是看電視看的?假如是看了哪個電視開始害怕或者不敢看哪個電影...

大學生,乙個人去上課,乙個人去吃飯,乙個人去圖書館,別人是怎麼看待的?

陳佳薇 我就是這樣的,有人覺得我這樣很可憐,可我並沒有這麼覺得。同伴速度實在太慢了,我乙個人跑著去,只要兩三分鐘,和她們一起去就要十幾分鐘,所以,一般她們沒跟我走時,我都不會再叫上其他人,除非我沒事可做,才會叫上其他人一起走。 詩人與夢 這算不得好現象也算不得壞現象,算不得壞現象是因為你在努力有學習...

乙個人去陌生的地方旅遊是什麼感覺?

遛蝸牛的陀螺 要看你是抱著什麼心態去的,慕名而去的有可能是滿滿的驚喜和名不副實的落寞,隨便去的純粹是為了旅遊,肯定就是好奇和獨行俠的感慨了。 Jeremiah 有時候覺得挺自由,因為可以我行我素,想去哪就去哪,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走累了,想休息就休息 但有時又會覺得有美景卻沒有人可以分享,有好的心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