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到底應該如何正確評價?

時間 2021-10-17 06:52:57

1樓:戲海文化

歷史上的名人都是怎樣評價司馬懿的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如果說,南擒孟達、西拒諸葛、東平公孫等戰例,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那麼,他多次裝病,韜光養晦,奇誅曹爽,則顯示了他政治鬥爭的韜略。對此,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

」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

評價司馬懿: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司馬懿

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在歷代的評價都不高,而且還頗有惡名。最直接批評來自唐太宗,唐朝初期修的《晉書》,在介紹完宣帝的事蹟後,太宗李世民在最後加了段評語,原文如下:

「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幹,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

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啥意思?司馬懿是曹家的三朝老臣,甚至連續兩次被選為託孤大臣,曹家對他的信任可以說無以復加。不過司馬懿最終卻辜負了這份信任,為了大權獨攬,他謀劃了高平陵之變,面對被包圍的曹爽,他信誓旦旦保全人家的身家性命,然而才過了四天就殺人全家,這事做得連司馬懿的鐵哥們、做保人說服曹爽的四朝元老蔣濟都慚愧羞憤而死。

高平陵之變

司馬家後代幹的事就更加過分了,他的長子司馬師廢了乙個皇帝,而另乙個兒子司馬昭更是光天化日當街殺了皇帝,到孫子輩就直接取了曹魏自己稱帝,這導致了西晉在對教導天下人時,只敢言孝,不敢論忠。

對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諸葛亮的子孫最後也都為季漢殉國,司馬家幹的事確實太過齷齪。

怎樣評價司馬懿這個人?

已登出 有兒子很重要,司馬懿九個兒子。諸葛亮乙個兒子。最後結局。司馬懿勝出。雖然司馬師拼掉了,但還有八個兒子。又拼掉四個,還有三個,輸得起。最後終於獲得了江山。反觀諸葛亮就乙個兒子。戰死後。連後代都沒了。 後人對司馬懿的評價應該是從八王之亂才慢慢變壞的吧。但是司馬懿確實也不行,諸葛亮政治才能值得肯定...

如何看待《大軍師司馬懿》裡讓司馬昭給司馬懿 司馬師背鍋的設定?

餘梁 因為劇本裡明顯是出於戲劇性的要求,將司馬昭設定為了司馬懿一直壓抑的狂妄陰暗面的形象,而司馬師是司馬懿謹慎自持有節制的那一面,而司馬孚則是司馬懿的初心。這是個戲劇矛盾角度的操作,在文學影視創作裡不少見。 沉默沉默沉默 MakiriZolgen 有點意思的是很多劇粉反駁對此劇的非議常有的一句就是 ...

如何看待《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對司馬懿的刻畫?

王支戶 我倒是挺欣賞這部劇,兩部追著都看完了。觀點如下 連續劇就是連續劇,是以吸引眼球,追求收視率為首要目的的,雖然是一部歷史劇,但也有不少編造之處,各位研究歷史的不必當真,就如同研究三國不必參考三國演義一樣。這部劇很好看,拍的很用心,這就夠了,從質量上看,很良心。對於我來說,這部劇倒是勾起了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