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否適合打造清平盛世,建文帝削藩是取禍之源,可康熙削藩為何能加強一統?

時間 2021-06-02 08:47:58

1樓:日月重開大宋天

李世民說過:既要分封自己親戚,也要重用忠心的外人。使他們互相制衡,可保無虞。

老朱給了藩王大權利,然後對內又搞了大清洗,以至於無人可用。

但是清廷沒搞大清洗,朝廷有人可用。

我認為這才是削藩清勝明負的關鍵。而不是中不中庸

2樓:千年難見一奇葩

做過盤龍黃鱔嗎?

把黃鱔直接扣進熱油裡,黃鱔會痛苦地蜷縮成盤龍狀。但是如果不趕緊扣下的話,黃鱔跳出來生死不論屋子裡一屋子黃鱔味道不說還得到處找黃鱔,一旦他幹死了,那個味兒啊別提了。

這對付藩鎮也是同理。你要麼,就是燉湯,慢慢殺,慢慢來,讓他不反抗。

康熙就這麼玩的……其實別的不說,你熬都能把那幾個貨熬死了。

要麼你就在他蹦出來之前趕緊把鍋蓋蓋上。

建文帝沒有那個眼疾手快的能力,也沒有燉湯的耐心,那就慢慢找吧……完了他還不會找……

3樓:光光

」中庸之道是否適合打造清平盛世,建文帝削藩是取禍之源,可康熙削藩為何能加強一統?「

康熙的「削藩」加強統一像是一種倒推,合著藩王藩鎮乾造反就一舉成了破壞中國統一壞分子了?從加強「一統」的角度來看,封建王朝下,這事本來也沒幹的有多漂亮。因三藩之亂,清朝官方的人口資料又經歷了一波大倒退。

吳三桂死後還陸陸續續打了幾年。(綠營也開始替代某不知名「戰力天花板」開始充當前排了。)

還是講講建文帝削藩。

先從朱元璋的態度說起

《諭祭秦王祝文》,依然延續著朱元璋的風格

朕有天下,封建諸子,期在蕃屏帝室。爾樉年次東宮,首封於秦,自爾之國,並無善稱。暱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內,貽怒於天。

屢嚐教責,終不省悟,致殞厥身。爾雖死矣,餘辜顯然。特將爾存日所造罪惡,列款昭諭。

爾其聽之

從這裡開始,朱元璋列舉了秦王洋洋灑灑近三十條的罪狀,又以此段結束。

嗚呼,觀爾之為,古所未有,論以公法,罪不容誅。今令爾眷屬不與終服,仍敕有司淺葬, 降用公禮,俾爾受罪於冥冥,以洩神人之怒。爾其有知,服斯諭祭。

說是」祭文「卻通篇都是」罵「,總之就是死有餘辜。

藩王不法並非少見。在《紀非錄》中,和秦王這樣整天為非作歹的還有好幾個。有些王則在《紀非錄》上沒有記錄。人品得到了一點保障。

為甚麼料想周、齊、潭、魯當之?如周無所不為,說不能盡。

朱元璋對兒子的最重處罰是」廢為庶人「(法律規定)。朱元璋時期的藩王多有不法,雖然朱元璋罵人的語句留下了不少,卻依然對藩王的不法行為多「縱容」,處罰較輕,常以教育為主,太子也有從中維護。

而建文帝上進行削藩,在削藩的時候廢了在《紀非錄》榜上有名的周王,代王,齊王。後又廢掉了岷王。齊王和岷王在成祖時因不法又被繼續折騰。

相比之下,在當時缺少惡行記錄的湘王,燕王,寧王可以說是白蓮花了。

「建文帝削藩是取禍之源」回過頭去看,不能說建文帝削藩的行動有多完美,一般來說評價超差,不過建文帝這種削藩模式怎麼也算是造福於民,全削了,至少也有一半是不無辜的。(猜測),與他的叔叔相比,朱允炆是真的白蓮花,比他爸不斷維護自己兄弟的行為(如對秦王犯罪和稀泥),他可以說是繼承皇位的優秀之選了。如果削藩成功,看起來有點「清平盛世」的意思了。

(身邊一群儒士圍著)

建文帝的削藩是乙個正確的選擇。這是乙個對國家和對皇權都有利的事情。「取禍之源」也不過是結果反推。

4樓:道三

很多分析說白了就是馬後炮,看結果定原因論成敗得失。

因此同樣是削藩,失敗了就是取禍之源,成功了那就是怎麼吹都行。

削藩對皇帝來說,如果要加強集權,那藩王當然是權力小甚至沒權力才最好,所以必須削藩。但各自的手段,藩王的水平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5樓:

1.歷史上削藩這事情弄不好了就會打仗,你看看小豬爹,開始削就打仗了;老李家,打了;小玄子,打了……所以我家崽削的打個仗不奇怪,這事情基本上就是切大佬們的乳酪,不打反而很奇怪。

2.最早最有名削的小豬爹,削的大多是堂兄弟表兄弟,而且還有兄弟支援他,即便幾個叔叔輩的鬧起來,小豬爹也好歹三十好幾了,放以前當爺爺都可以的年紀了,自己做主沒問題,手底下還有周亞夫這種猛人,自己弟弟也能打,這種情況想削誰都不含糊。

3.老李家開削之前,遠有他祖奶奶篡位,近有他爺爺遭安史之亂,這一內一外作亂的例子擺面前,腦袋正常點都會覺得不削不行,而且還是削的外人。可就是這種情況,還是打了,前後折騰了四代皇帝才削好,當然削完了唐朝最後也還是沒能苟住,畢竟前面折騰太傷了,現在來削就不像是割器官上的瘤子,而是割瘤子旁的器官了。

4.小玄子呢?首先,他削的都是外人降將們,而且小玄子作為後人,前面那麼多例子擺著,所以他也知道要做的很謹慎,但是這麼謹慎還是打了8年,期間丟掉大半個雞肚子。

三藩他們雖然讓人罵漢奸,但是振臂一呼依舊優勢很大,再加上口號喊得好,就那麼A了上來然後鯊瘋了,可是,但是,能咋樣,吳三桂半路病死了。他這一掛,豬隊友們就都是菜和瓜了。

5.這些優勢我家崽都沒有,沒有會打仗的猛人,削的都是自家叔叔輩……我四弟是個比蒙古人還蒙古人的主,手下還有一幫疑似練過葵花寶典的,怎麼打?二十出頭才即位的小崽子就拿著叔叔們收拾,天下人怎麼看?

他自己年紀輕輕沒什麼閱歷,我爹帶孩子隔代親又寵,遇到這種問題肯定壓力山大舉棋不定了。

5.總結下來就是,首先,削番這事情必定容易打仗;其次,對於乙個王朝來說,早期穩定了就開削是必要的,削晚了就積重難返了;最後,削外人比削自己人在心理層面更容易接受。

所以,為啥我家崽沒搞成而小玄子搞成了?就因為這些了。

6樓:醉優解

康熙削蕃能成功的乙個重要原因是吳三桂已經老了,雄心已喪身體又撐不住,換年輕的吳三桂來,跟康熙打成劃江而治不成問題,逆襲清庭也不是完全沒可能。

所以朱允炆要削蕃,熬到朱棣年老體衰再動手也是乙個不錯的選擇。

但朱允炆沒有,他迫不及待的動手了,覺得飛龍騎臉不可能輸,然後理所當然的打出了gg。

其實說起來,朱允炆削的王爺們畢竟都還是他自己的親叔叔,何至於非要把別人搞死呢,你這不是逼人造反是什麼?

7樓:陌上愚翁

建文帝削藩並不是取禍之源,而恰恰是建文帝這明朝第二皇帝最應該做的事。最終的失敗,更證明削藩的重要性。

錯的是方法。能力不夠,眼光不行,再好的戰略也會失敗。

8樓:夜涼秋如水

從皇權集權角度看,削藩是必然的。但是否能削藩成功,則是另一回事。

一件事之所以成功,必須是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完成的。所謂正確的人,就是有能力擺平事情操作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矛盾和意外。或者說,執行力超強才行。

削藩是乙個動人家乳酪的危險行動。事關藩王的根本利益,必然會受到藩王的激烈抵制。所以,削藩的皇帝必須能夠擺平藩王們的抵制。

在很多時候,抵制給皇權造成的巨大壓力,使得皇帝不得不做出某種妥協,比如漢景帝削藩被迫殺了晁錯,以平息藩王的怒火。當然,漢景帝比較幸運,有得力的幹將輔佐,在軍事上能佔據有利局面,藩王自己犯了諸多錯誤,最終導致削藩成功。這是非常驚險的。

康熙削藩也經歷了類似的情況,三藩之亂的藩王都是能征慣戰的沙場老手,滿洲八旗迅速退化,不足為憑,靠著綠營的崛起和出色的幹將,最終平定三藩之亂,也是十分驚險的。康熙所做其實重蹈了漢景帝的覆轍,真不能說是明智。

然而,建文帝的削藩失敗,卻受到了更多的指責。我覺得這並不公平。其實建文帝做的和漢景帝、康熙的削藩是一樣的,那兩個成功了,所以後世覺得他們做的正確,建文帝失敗了,所以錯誤。

這是以輸贏論正確,顯然不合邏輯。建文帝面對的藩王,有雄才大略的燕王,其本人的能力遠超漢朝的八王和清朝的三藩,加上不世奇才姚廣孝的輔佐,建文帝自己又昏招迭出,最終失敗。其實,朱棣的勝利有很大的僥倖成分,姚廣孝未必不知道這次造反的成功率低於50%,然而,事關生死,只能放手一搏。

最後僥倖成功了。覆盤一下建文帝在整個削藩過程中的所作所為,除了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外,最重要的是,建文帝沒能正確評估對手(朱棣)的能力,削藩操之過急。對這樣雄才大略的藩王,首先是要讓他忙起來,比如征伐蒙古貴族,讓其無暇覬覦皇權,徐徐圖之,最好是進入熬年頭的軌道,戰爭是非常消耗統帥健康的,時間一定站在建文帝這邊。

歷史沒有如果,建文帝失敗了。

削藩到底對不對,站在皇權的角度看,當然對。但站在更長的歷史時間角度看,這未見得是好事。在很多時候,中庸是解決不了特定問題的,兩邊必須爭出個所以然來,比如削藩就是這種情況。

9樓:火樹銀花

同樣是「藩」也分三六九等。朱棣這個「藩」姓朱,建文也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子孫,對於下面的人而言,跟誰不是混呢?削這樣的藩,乙個不注意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合法性。

別說乙個國家了,就是小門小戶裡兄弟們死掐,都是家門敗落的徵兆。所以即使雄才大略如漢武帝,都採用的推恩令,用幾十年的時間解決宗室問題。

康熙的三藩則不同。首先,三藩都是投降過來的,削藩不會影響到皇帝的基本盤。第二,削藩實際上解決了國家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雖然短期有戰爭,但是一旦解決地方實力派軍隊,國家能形成更強的動員能力。

三藩不去,估計中期同準噶爾的戰爭中,康熙也會投鼠忌器。最後,康熙削藩是有助於加強個人權威的。

所以,建文削藩,削的是自己的政治合法性,至少侵蝕了他個人的政治號召力。其實歸根結底,建文想幹、幹失敗的工作,朱棣後來也幫他幹完了不是嗎?當然,朱棣的辦法文明很多。

10樓:佳吧

何為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一如既往地不偏不倚地執行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中庸就是絕對正確,極致完美,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中庸之道,一定可以打造太平盛世,因為這本來就是乙個很大很高很正確的概念。有個答主說,中庸之道和太平盛世沒有關係。這個說法我覺得不對。

但是怎麼判斷什麼道是中庸之道?怎麼樣才能走中庸之道?《大學》這樣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什麼是明明德,第乙個明,是動詞,就是擦亮的意思,明德呢,意思本來就光明明亮的德,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靈性,但是我們可能會被其他東西蒙蔽,所以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裡就涉及到兩個缺一不可的東西了。明德,那是與生俱來的,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做聖人,有些人就能治國,平天下?那是他本來就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沒有這個天賦,那是白扯,我們資質平平的,那羨慕不來。

有這個天賦就夠了?並不是,你的那個明德,還得去時時擦亮它,就是需要不停的明明德。

那麼問題又來了,怎麼樣才能明明德呢?《大學》裡面這樣解答: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最後才能平天下。

說到這裡,可以把視角下移,接接地氣了。易經告訴我們,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事,同樣的事,它可能對,它也可能不對,要看什麼時候實施,哪些人來操作,怎麼去操作,如果操作方法合理,實施時機恰到好處,那就是在走中庸之道,要實現這個,就需要明明德。

削藩這件事,就是這個道理,本來沒有正確與否之分。時機對了,用對了人,操作方法妥當,那他就是對的,那就是在走中庸之道,那就是利國利民的,那就能太平盛世。

想到哪說到哪,哈哈。以上。

怎麼達到中庸之道?

中庸 遵循天性生活,順應自然修行 一 人生最好的修行狀態,和 刻意 兩個字無關。在任何情況下,心性之中最好的狀態都不是刻意強求所能獲取的,就好像修行自己的欲念一樣,如果在面對欲念時太過於刻意的急於擺脫,反而一念之上又生一念,結果不但消除不了本心的欲念,反而多了執著的偏執。又比如內心徜徉自適的狀態,很...

中庸之道現在還實用嗎?

樂活 可以說,想把中庸工具化,是走錯了路。中庸首先是一種個人的修養,而且還是乙個不容易達成的目標,甚至可以說在儒家是個人境界的最高追求。這就決定了,大多數人只能是在追尋中庸的道路上前行,而不是考慮怎麼使用這個方法。未達境界,而刻意追求利用自己心想的中庸來做事,最終很大的可能是逐漸平庸化,最後淪為世俗...

如何簡單地理解中庸之道?

飄渺隨風 曾仕強老先生說的很明白,中庸就是合理的意思。該剛則剛,該柔則柔。舉個例子,戰場上有逃兵,你該怎麼辦,當然是殺了他,這樣才能保持軍心,防止他人叛逃。一般學生學習每週休息兩天,這很合理,身體強健的學生休息一天,也很合理。這就是中庸,中庸是不停變動的。 胡蘿蔔花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