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以後再也沒出現過藤甲兵?

時間 2021-05-06 17:41:02

1樓:馬小虎沒尾巴

用藤甲主要是金屬資源和冶煉技術匱乏吧,當然也有輕便的部分,像日本資源尤其匱乏大鎧像回事似的,都是竹片的。

中國到了唐代就有了更好的替代品紙甲,材料充足而便利,《新唐書》記載說「勁矢不能洞」,也是很結實的。主要用於中國南方步兵,因體輕,也很適合水兵。

2樓:童話小狐狸

藤甲最大的優勢在於輕便以及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護力但是不划算,製作週期以及原材料都不適合大規模著裝有這個功夫你還不如打點鐵片串一副鐵甲穿

而且藤甲一直都有,甚至連紙做的盔甲都有還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問題這些都有不適合大規模著裝的問題

3樓:夜雪初晗

其實根本原因是南蠻沒有冶金技術,造不出鐵甲來,才不得不用藤甲,用飲鴆止渴這個成語來解釋很形象。

藤甲是因為沒有鐵甲,才不得不用這玩意兒,

既然有鐵甲,何必穿風險性這麼大的東西?

另外高讚說是人都怕火,我只能說瞎扯淡,

走近科學裡的復原藤甲演示過,打火機稍微點一下,十幾秒鐘就會化成乙個大火球,

一般士兵穿的衣服,絕對沒這麼誇張的燃燒速度,隊形一密集,風再大點兒,乙個人能輕鬆引燃幾百個人。

4樓:性感小川線上答題

首先藤甲防禦力並不如鐵甲,鐵甲的巔峰應該是板甲,真正意義上板甲才是刀槍不入的那個。

第二,鐵甲並不笨重,可以觀察一下中式和西式的鐵甲構造,你會發現事實上鐵甲的靈活性也是很高的。

第三,藤甲工藝也很複雜,製作工藝已經有其他老哥提到過了。

第四,游牧民族不怕藤甲,藤甲不防穿刺,對箭矢的防禦力更低,並且能抵抗傳統騎射的恰恰是晚期的板甲。這一點很多人有誤解,認為成吉思汗的軍隊是擊敗了著板甲的歐洲軍隊,事實上那會板甲工藝還不成熟。

第五,騎兵是古代戰爭中最具統治力的兵種,而騎兵裝備藤甲不太現實,藤甲抵禦騎兵更不現實。

5樓:userName

怕火不是藤甲唯一的缺點,但是也是個很致命的缺點。

很多回答說鐵甲和藤甲一樣怕火,這不對。藤甲實際上是用油長時間浸泡過的,一粘火星就全燒起來。

6樓:TU5

藤甲這個東西很難短時間內進行量產,藤條需要時間生長,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加工及處理才能使用,這個完全不符合戰爭需要。比如說鐵甲,從煉鐵到成甲最多也就乙個月,藤甲能達到這個速度嗎?藤條晾曬、浸泡桐油都是需要時間的。

藤甲還有乙個缺點就是難以修復,一旦壞了怎麼弄?鐵甲還能拆散從新弄,藤甲壞了基本上就只能當柴火了。藤甲的防禦力有限,對於劈砍效果較好,對於穿刺就很差了,而且要提公升防禦力是很難的,因此慢慢就銷聲匿跡了。

三國之後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在小規模製作藤甲,但是都是非常零散的,沒有形成規模,現在也還有會做藤甲的,但已經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7樓:91變先生

要是真有藤甲這種便宜、刀槍不入的鎧甲,那麼恐怕世界上的所有盔甲都要被藤甲淘汰。

至於怕火攻嘛,是個人都怕火攻,身上穿著的衣服也是易燃物,皮甲、棉甲等等都是易燃物,穿不穿藤甲,只要是個人就怕火攻。

所以經過一番分析之後,只剩下藤甲是個演繹作品而已的可能性啦

8樓:三炮

因為藤甲並沒有那麼厲害。擋刀劈可能有點效果,穿刺絕對是不行的。所以就算穿了藤甲也不會有人特意去叫自己藤甲兵,多寒酸。

其實二三十年前甚至今天中國還在用藤甲。 你見過二十年前落後地區的礦工安全帽嗎?

9樓:王若楓

藤甲並不是易燃物。

火攻並不是針對藤甲的材質,而是針對人本身,那些不穿藤甲的人,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連營火燒戰船的時候也一樣潰敗。

之所以三國以後沒有出現過藤甲,是因為西南邊陲小國後來也發達了,用得起鐵甲了,而不是【怕火】。

10樓:變色龍

1,工藝也煩,大規模生產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家門口有這個玩意兒平時做一點自備

2,很多人不看損耗的,一把普通長刀打3次戰鬥可能就廢了,藤甲這個東西壞的概率太高,保養也煩,冷了,乾燥了,下雨了,見血了,都需要保養,人家是「都護鐵衣冷難著」,到咱們這邊是藤甲裂了,穿戴不上。。。。。你讓盛唐的將軍咋去打西域?

簡化版搞個斗笠,范陽帽,得了,

11樓:倒霉金蛋

三國【沒有】藤甲兵,就像三國【沒有】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一樣,藤甲軍怕的是諸葛亮的【火藥地雷】。

藤甲是明朝軍隊水兵的制式裝備。

12樓:山高縣

中中國人不應該忘了藤牌兵啊。

鄭成功抗清復台時藤牌兵就有良好表現,康熙雅克薩之戰中藤牌兵立下大功,後來十全老頭的十全武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福建藤牌兵砍出來的。可以說在中國現有領土的形成過程中,藤牌兵是有很大貢獻。

先以鳥槍齊發,繼而藤牌兵衝鋒是清軍精銳的象徵,鴉片戰爭之前可謂無往而不勝。

13樓:[已重置]

第一,藤甲只有在南方潮濕地方好使,到寒冷地方抵抗你說的北方游牧民族完全不可能

第二,藤甲不光工藝程式長,製作時間長,而且製作必須的藤和桐油不是哪都有的

14樓:北落師門

第一,後面有出現過,比如我們福建老鄉林興珠所訓練的,具體不再描述;

第二,不實用,製造周期長,綜合成本高,效果也就和鐵甲差不多,還有極其明顯而且眾所周知的缺點,不是特定需要沒人會投入。

15樓:panda zjd

徐商發明紙甲。唐代甲有鎖子甲、馬甲等13種,其中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縋、鎖子等是鐵甲甲。其餘各種甲都以布絹木等物製造。

唐代泱泱大國,士兵的盔甲除了堅固輕便外,還講究華麗美觀,甲的外表一般塗以金漆和各式花紋,光彩耀目,用以裝備軍隊,顯得陣容嚴整,威武雄壯。

紙甲在唐宋開始規模的運用,甚至成為了宋明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一口氣定製過三萬套。歷史上曾有地方官申請一百套鐵甲換五十套優質紙甲的記載,《新唐書》記載說「勁矢不能洞」,看得出紙甲優點是堅固且輕便。

由於紙甲成本低,便於推廣,在商業發達的宋朝,就有了假冒偽劣紙甲,對此,宋神宗《熙寧編敕》中曾規定,若私造紙甲五領者絞(《要錄》),這是很重的刑罰了。

《南史·齊本紀》雲:東昏侯時,北魏兵壓境。「(帝)乃聚兵為固守計,召王侯分置尚書都坐及殿省。尚書舊事,悉充紙鎧」。「紙鎧」,即用以護身的紙甲。

唐宣宗時,徐商守蒲州,有兵士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新唐書》卷113)這種紙質鎧甲,竟然連箭都射不穿,足見其柔韌和安全。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與後周交戰,「民間又有自相率、以紙為甲、農器為兵者,號白甲兵。」(《南唐書》卷三)

北宋仁宗

康定元年(2023年)四月,「詔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

防城弓手。」一次性製造和分發三萬件紙甲,可見這種裝備已經是當時的正式裝備了。北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卷12在記載了這條材料之後,又雲「詔委逐路州軍以遠年賬籍製造」。

可見,宋代的紙甲是用陳年賬簿即廢紙製造的。時任陝西經略安撫使的田況也說:「臣前通判江寧府,因造紙甲得遠年賬籍。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2)

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時,上樞密院的奏摺稱:「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

」(《真文忠公文集.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在今人看來,用紙甲防禦刀箭簡直不可思議,但從真德秀的奏摺來看,紙甲的防禦能力還要優於鐵甲。

明軍抗擊倭寇時,也使用了紙甲,至於為什麼棄鐵甲而用紙甲,明人茅元儀的《武備志》總結道:「(南方)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

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

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

16樓:

其實藤甲比鐵的數量少了不知道多少倍,藤甲只有雲南那一小塊地方有點。而鐵就。。。。藤甲是只有上半身的,脖子大腿胳膊可管不著。

三國裡趙雲驍勇能戰,為什麼三國殺Online中技能那麼弱?

売薬的 真的嗎?可是我覺得界趙雲可玩性比流氓雲更高誒特別二八位反不選盾位不行 直播 常勝將軍死扛巨象陣 兩張祝融VS劉備界趙雲 打了1個小時 三國殺吧 標,sp,神,高達一號,界,1v1 六個趙雲 空前絕後 標只是和後期出來各種武將不是同一時期的產物 市場需求不一樣。想玩就不能混。標是為了新手上手易...

為什麼三國殺裡會有 方塊周 這種情況的出現?

阿良良木曆 剛剛打歡樂成雙,我周瑜 有個選吳將的任務 張春華一血,反間,猜梅花,死 龐統涅槃後一血,反間,猜梅花,死 其實手裡還是方片多一點。一血的時候猜反間感覺要抓狂。反間張春華那次,手裡南蠻,閃,桃,吃桃,放南,反間。反間龐統那次,手裡決鬥,桃,殺,幾張閃 先決鬥,對方出殺,掉血吃桃,殺一刀,反...

為什麼三國殺不火了?

水手辛伯達 如果你說的是面殺,我覺得我們班三國殺還是挺火的吧,全班人都會打三國殺,有時候是幾個宿舍互相串,問有沒有三國殺選手。去年去桌遊店,旁邊就有一桌玩三國殺。線上版的話,我本人是移動版玩家,有乙個舍友也是。可能我不知道你說 火 是有多火,但目前小範圍來看,普及率挺高的。 長安歸故里 三國殺 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