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與錢穆先生的《秦漢史》對比?

時間 2021-05-05 15:11:39

1樓:敖包相會

殷周史以王國維為最好,講秦漢史,以錢賓四先生為最好,隨唐史以陳寅恪為最好,宋史尚未見有誰最好,明清史則有孟心史,這都是眾所公認的。

2樓:西窗語冰

嚴耕望評價乃師錢穆的《國史大綱》是「圓而神」,而錢穆的老師呂思勉的斷代史是「方以智」。

個人閱讀體會是:不論初學還是專家,讀錢穆的書都會有裨益;而呂思勉的各部斷代史,因其大段援引正史,初學讀起來會頗費力,用力多而收益少。故不建議先讀呂書。

3樓:

索性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無意針對誰

畢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更何況是否得實,以我之區區,不敢自居定評,稍博人一顧爾。

私意以為,誠之著作,行文質實,論辯重在追溯觀點之源流,治經本今文經而能允斷今文師說源流,治子主辨家法不主辨作者,治史,則融鑄史料而成書,是以新知入舊學,不同於後來史家。其幼從學,則頗治說文,見其文字學四種可知。此亦頗合誠之治學之風。

至於所撰秦漢史,則自四史抄撮材料,融鑄為文,斷以己見,尤見其質樸之風。

錢氏賓四,初則致力文學,亦係生平所好,見師友雜憶可知。成名則以考據,劉向歆父子年譜、先秦諸子系年名重一時。而其所長,則在學術思想史,近三百年學術史足以自立。

其撰秦漢史,則由論抒發,綜論前代,自學術思想之變遷衡論秦漢之關鍵,足見其氣魄之大、識解之妙,而勢不能一一道及史漢之細者。復考其平生著作,雖因考據成名,實則不足以考據論之。論其服膺則孔朱,語其偏好則考亭。

其治經則駁有清以來今古文分家之謬,治子則倡論莊在老前述注墨名,治史則通貫超識獨放異彩。其行文則求通暢曉異,亦得力於桐城家法。

是為二家之異。

4樓:

想考研究所的話,建議兩本都讀,先不要急著比較優劣。

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但實際上兩人年紀相差並不大;呂思勉讀書很多,錢穆讀書也很多,表面看起來都治經史,但實際上路子完全不同。呂思勉著眼在「大」,即往往從巨集觀角度去治學,說經則提綱挈領,談子則總括思想,治史也多概括性論述。這可以說是一種風格,但無論從漢學還是宋學角度看都未免失之空疏。

這裡說句題外話:宋學始興之時,最重考據,不過落腳點在經世而已。朱熹就說呂東萊讀書多自史書出,遂致眼光空疏。

實事求是講:呂思勉也有這個毛病。

錢穆則走的是樸學和考據學路子,從經入手,從文字、音韻開始,逐步闡述到政治制度史的高度,最後落在四千年文化思想源流和演變上面。故是卓然大家。

呂思勉的《秦漢史》可以算是入門讀物,為其眼光較近,分析較主觀,於秦漢之史實雖有涉及,於秦漢之制度建構的內在思想所論多闕。錢穆的《秦漢史》可以作為高階讀物,為其考證精當,議論周翔,上下貫通,多有發明。

呂思勉諸著作,《中國通史》、《近代史》則不逮范文瀾,《秦漢史、《先秦學術概論》不如錢穆,《隋唐史》不如陳寅恪、岑仲勉。然而亦稱大家者,以其多首創之功也。惟其《經子解題》與《文字學四種》,即今日讀之,亦往往令人擊節,是呂著中最堪稱善者。

然《經子解題》亦有所失,曰有貼標籤之嫌也。

為什麼呂思勉先生對陳霸先評價很高,反而認為漢武帝李世民不過中材之主,遠不如陳武帝?

呂思勉在 隋唐五代史 中有論點 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文帝,更無論梁武帝 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 陳武帝矣。宋武劉裕 陳武霸先,都且不論。單論梁武帝,按照呂先生所說 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 梁武帝那是典範。說到恭儉之德,梁武所建佛剎,未嘗自損一毫,或出自...

如何看待呂思勉認為秦檜受冤枉?

這個問題,可以完全拋開歷史去談。畢竟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彭老總和林老總,當初被批鬥的戰役,如今也被拿出來歌頌。任何事,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根據需要去宣傳。 徐梓幽 是忠是奸不在於民間評價也不在於史學家筆墨,而在於他是否執行帝王的意志。岳飛報國,他報的是大宋國這沒...

如何評價呂思勉對漢武帝的評價?

呂先生對漢武帝的評價有偏頗之處。但這無損於先生的偉大。漢武帝大方向的戰略是對的,控制西域,拿下河套,切斷匈奴經濟命脈,則匈奴可不戰自敗。問題是,明明漢人對匈奴是五比一的戰力,硬生生被漢武帝打出來個海內戶口減半,這個,沒得洗。當時的人就對武帝有不滿的言辭,漢書上有記載。呂思勉不過是沿襲前代史家舊論,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