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囊 如諸葛亮 之類,在出山前是如何做到聲名遠揚的?

時間 2021-05-31 07:05:36

1樓:

先來說諸葛亮。

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是何人呢?徐庶和司馬徽。徐庶是諸葛亮好友,司馬徽是名士,卻非荊州本土士族。荊州本土士族有誰呢?龐德公,龐統的叔叔。

三人相比,龐德公才是在荊州有話語權的名士。

司馬徽、徐庶和劉備包括諸葛亮有什麼共同點呢?都是外來人。在劉表尚在、荊州本方勢力不需要劉備這種外來人掌控的時候,龐德公是不可能與劉備有過多交往的,更不可能給他推薦本土或本族士人。

直到劉備在荊州站穩,龐統才歸於帳下。

三國演義裡彷彿諸葛亮一上來就是高士,就是臥龍,可歷史上,十七歲的諸葛亮在叔叔諸葛玄死後,不得不帶著弟弟躬耕田畝的辛苦,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大姐嫁與襄陽望族蒯祺,二姐嫁與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而他自己則娶了當地望族黃氏之女。

所以在荊州士人中站穩腳跟,諸葛亮靠的是什麼?是聯姻啊。不然憑什麼給你乙個外來人生存發展空間?

多少年以後,諸葛亮回憶起自己未出山的時候,描述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對躬耕的辛苦是記得很清楚的,正是劉備的信任讓他有了一步登天的機會。

再來說其他智囊。

有名的智囊,大概想了幾個,比如張良,比如荀彧等,比如李泌。張良是貴族,光這個身份就碾壓一眾泥腿子了,但其實張良並沒有拿自己的貴族身份如何,他是憑獨到的眼光與智謀令劉邦折服。荀彧是漢末典型的士族,從小就有前輩名士給好的評語,沒有漢末動盪也不愁沒官做,人家本來已經舉孝廉當上了守宮令了。

去袁紹那裡,袁紹也要以禮相待,在曹營更是穩居文臣首位。李泌是少年成名,從小就有神童美名,見到玄宗皇帝也對答如流,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總之,有名的智囊們,首先自己必定才華橫溢,是金子才會發光,然後需要的是機遇。為什麼亂世智囊顯得更多呢?因為有機會顯示才華啊,有事件給你顯示預判能力啊,有戰爭給你制定謀略啊,沒有這些,那你就必須得優秀得像李泌那樣從小顯現出超人的才華,不然誰能注意到呢?

時勢造英雄,實際上時勢也成就智囊。

2樓:蠻荒之主

有本事 + 有人舉薦。

魏晉時期還沒實行科舉,用人主要採用舉薦制。水鏡先生當時屬於荊州有名的士族。他推薦的人,劉備當然信得過。

要不然呢?劉備關羽張飛見水鏡先生之前就沒聽說過諸葛亮。曹操也不知道諸葛亮,後來向荀彧打聽才知道。

名聲遠揚應該是在士族或者讀書人這個圈子裡面吧。

3樓:小坐坐

拿諸葛亮來說,他出山之前並不是不作為,比如交友,當他的朋友們紛紛出世展露才華,卻又一致認為自己比不上諸葛亮,並且列出他某些獨到見解的時候,他們的主公會怎麼想?比如家世,諸葛亮雖然沒有出山,可是仔細看看他兩哥哥在哪?諸葛家可是遍布三國的哦。

也許還有出遊之類。這種才氣橫溢之人,只要與外界有交往,名氣自然會透露出去。

如果古代,諸葛亮當王會怎樣?

劉邦殺白馬而誓 非劉氏者不能稱王。事實上,從那開始,異姓就不能封王,封王就相當於篡位的前兆。很多朝代的更替,都以封王 越靠前面還得先邁過封公這道坎,比如曹操,但到北朝的時候國公相對就沒那麼稀罕了 為前奏 曹魏 魏公 魏王 皇帝 晉 晉公 晉王 皇帝 南朝宋 宋公 宋王 皇帝 隋 隋國公 隋王 皇帝 ...

諸葛亮那麼牛逼,為何曹操孫權等沒有請他出山,而便宜了劉備?

秦陽 武侯是有理想的,他要匡扶漢室,就不可能偏安 江東就排除了 也不可能跟著權臣,因為你說不准權臣是王莽還是霍光 曹操也被排除 剩下的符合理想的就只有劉備了。有人說劉備當皇帝不也一樣?對於漢朝時不一樣的,因為前面有光武,如果劉備最後取了天下,依然是漢統。 言如灼 雖然標籤寫三國演義,但是還是想說句正...

假如諸葛亮沒有被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

父慈子孝孫仲謀 如果不出山,一直到劉備稱帝,歷史程序都不會發生什麼變化,蜀科少個制定者,勸進少個倡議者而已。但是夷陵戰敗後,有沒有諸葛亮,就有區別了,蜀漢有可能會因為劉備死後缺乏主心骨而直接滅亡,按地位來說,諸葛亮不在,劉備會託孤給李嚴,李嚴這種反骨仔,在面對夷陵戰後可能出現的魏吳交攻的局面,是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