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諸葛亮當王會怎樣?

時間 2021-06-05 10:21:22

1樓:

劉邦殺白馬而誓:非劉氏者不能稱王。

事實上,從那開始,異姓就不能封王,封王就相當於篡位的前兆。

很多朝代的更替,都以封王(越靠前面還得先邁過封公這道坎,比如曹操,但到北朝的時候國公相對就沒那麼稀罕了)為前奏:

曹魏:魏公→魏王→皇帝

晉:晉公→晉王→皇帝

南朝宋:宋公→宋王→皇帝

隋:隋國公→隋王→皇帝

唐:唐國公→唐王→皇帝

在三國時代,國公還沒後世那麼氾濫,曹操稱公時荀彧就已經鬧到決裂的地步。所以諸葛亮真要封王,也得先經過封公加九錫這一關。一旦開啟這條線,就算諸葛亮自己沒想當皇帝,也會被政治形勢裹挾,由不得他自己。

因為大家根本不會相信他沒有這個心,真沒這心何必封王呢,他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了,封公封王除了為當皇帝做準備,還有其他意義麼?而且就算他自己沒走到那一步,到他兒子、孫子的時候也大概得上(當然前提是季漢沒滅亡)。

那為什麼面對李嚴不懷好意的說試探也好說要把諸葛亮放火爐上烤也好,諸葛亮會回「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種容易招嫌疑的話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諸葛亮看透了這些政治把戲,並且對此不屑一顧。先主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恢復漢室的理想、他們季漢這群人奮鬥了十幾年的感情,哪是這些權力地位金錢可以衡量的呢?他掌握權力更多是因為他需要有這些權力來做事情,而不是想要給自己謀什麼皇位。

正因為此,劉備也能放心地把身後事交給他。事實上劉備自己也是很理想主義的,沒有理想的支撐,他恐怕都等不到鹹魚翻身的時候。因為內心無愧無鬼,所以才有氣魄這樣說——反正他真的直到死都沒有稱公;也因為對局勢有近乎完全的掌控力,也才敢這麼說,因為說完之後也確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

後人總認為後主對相父是猜忌的,但我覺得,作為乙個皇帝,他保持對權臣的一分謹慎是皇帝的生存之道,但總體而言,後主算對得起相父了。

如果諸葛亮走了子午谷會怎樣?

以前覺得諸葛亮不走子午谷是穩健,後來發現是有自知之明。理由是諸葛亮幾齣祁山,曹魏將領守禦的祁山堡始終沒有攻下,不得已在北邊25公里的西縣建立祁山大營,這樣前面一旦受阻就只好撤退,幾次都如此,只能說諸葛亮率領的蜀軍攻城能力太差了。 關祈月 魏略 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 夢溪筆談 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如果劉備不找諸葛亮,諸葛亮何去何從?

遊鐵蛋 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劉備在荊州有沒有和諸葛亮交流過。按 諸葛亮傳 記載是徐庶 司馬徽的推薦後劉備多次去拜訪諸葛亮。而 魏略 則說的是諸葛亮在荊州危難的時候主動去見的劉備。劉備求賢,自然要和臺面上的豪傑賢士產生交集尋找人才,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也不可能不出山,自然也要和臺面上的豪傑士族扯上關係來...

如果諸葛亮代替先主伐吳,結果會怎樣?

七葉 首先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這是戰略上的不認可。如果非要他伐吳,就當時吳蜀雙方兵力而言是差不了多少的。天時地利人和分析一下。天時地利,長江天氣多變,東吳比蜀國更懂水戰,此不利也。人和,東吳陸遜駱統皆是善戰之人,作為防守戰主方的陸遜,我不認為他會比司馬懿差。更何況諸葛亮不常於奇謀,與陸遜作戰委實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