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擬的古音是事實語音嗎?

時間 2021-05-29 23:37:17

1樓:英語肌肉痠痛

如果,今人讀古樂府詩也能朗朗上口,邏輯上,那時候漢字的發音跟現在變化不大。你跟古人講網際網路他聽不懂,講家長里短他能懂。

人就是一發聲樂器,你讓大提琴變成二胡,那是幻想。

2樓:jointer

中國的反切是音素的重疊而不是簡單的連讀,就像英語的th讀θ而不是t-h。現在的擬音就是類似於把th讀作t-h,所以絕大部分都是錯的。

例如濫這個字是胡黤切,白一平就擬音為haem,古代人就那麼讀嗎?傻乎?蠢乎?

如果把胡和黤重疊起來,hu7ian1均4歸來,還就讀lan,和現在讀音一樣。

3樓:裳瓔珞

不請自來,還請見諒。引用台灣學者王松木老師的一句話,古音構擬是最理想的音值假設與音系設計。古音構擬的研究成果裡,比較確信的,應該是「音類」的判定。

例如,中古漢語裡存在雙唇鼻音閉口韻尾,這是能夠被證明的,但是這個音類究竟怎麼讀,不太好說。學者們將這樣乙個音類構擬為[-m],只是一種最理想的假設。

4樓:

目前構擬古音主要是採用書面材料,這些書面材料還不都是直接的韻書,所以,能夠還原出來的只是乙個大體的框框。那些具體內容都是被淹沒的。本人從事過古音、現代方言的研究,路數完全不一樣。

方言研究絲絲入微,好多重要的東西無法反映到一般的書面材料上。

5樓:Guillem

1. 構擬標準。

大致來說包括:對韻書韻圖等古代材料的整理,現存的方言讀音,域外方音(日韓越等語言裡的漢字詞讀音),梵漢對音,親屬語言(藏族羌語等)的讀音。大體步驟就是,整理古代材料發現韻部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根據開合和等來確定介音,根據調類結合現代方言確定韻尾,根據當今的方言大致確定該韻部的主要母音,再結合其他的語言材料進行微調,總之不能出現矛盾。

比如按照韻書,某兩個韻母應該通押(韻),而你根據現代方言的發音認為它倆的主母音乙個是a乙個是i,這就說不過去。聲母的構擬與之類似。

所以,要說客觀標準,就是結合各類材料反應的讀音狀況來擬定古音,不可以有邏輯錯誤。

2.是否是上古中古的事實讀音?

不知道。

嚴格來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古代人說話什麼樣,除非某天考古發掘出錄音機。不過,我們構擬中古音時,材料很豐富,所以各位專家各自擬音得出的結論大同小異,只有細節的差異。可以認為中古音構擬挺成功的。

但中古音有個問題,如果以廣韻為標準,那它分的太細緻,按這個系統擬出來的音系感覺快把國際音標用完了。而且廣韻很可能不是人們生活口語中的讀音,而是更接近於人工整理後的讀書音。換句話說它可能不大接地氣。

這樣一來,就很難說我們擬的中古音反應了當時準確的讀音狀況。

上古音就更麻煩了,它一來年代久遠,二來時間跨度太大,加上很多關鍵的問題在學術界並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所以各位學者擬的音差距挺大,如此,我們很難說,上古音的擬音是準確的。

所以,保守的說法是,中古音或許還【一定程度上】能反應當時的真實讀音,上古音,還需要努力。

3.是什麼。

其實是一種音位構擬。構擬的中古音上古音可能沒有反應準確的讀音,但是反應了古代存在這麼多音位。至於每個音位裡填個什麼具體讀音進去,有確鑿證據的就用,沒有的就推測,這就是所謂構擬。

所以,構擬的東西肯定有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但能用來解釋語音演變的規律,解釋語言現象,它就是個合格的構擬體系。

構擬古音不是為了穿越回去和古人聊天,是為了服務於今人的研究。因此容許推測的東西存在,當然也就容許不準確的東西存在。

6樓:李溯本 Unancha

我覺著現在的學者構擬古音的主要目標是:①擬成什麼樣,才最容易解釋後世方言的分化,以及歷史記載的語音演變?

而並不是:②古人到底是怎麼說話的?

但問題是,你擬出來的①,即使理論上再怎麼說得通,如果跟歷史上真實的②不一樣,它又能有什麼意義呢?歷史上並沒存在過①這種東西,現在的方言都是從②演變來的,即使方言們跟①的關係很明朗,而跟②的關係充滿了不合理,那也照樣②是真的,而①是假的——或者說得好聽點兒叫藝術化的!

那怎麼能證明①擬得是否足夠接近②呢?乙個方法就是比照現實中自然語言的音系吧,現在學者們構擬的古音往往為了「說得通」就設定得過於複雜了,但誰敢保證歷史上就沒有大量隨機和不規則的演變呢?

順便說一句,《廣韻》比起②來,可能本身就更接近①的性質,本來就不是自然存在的一種方言音系,而是綜合各地方言,盡可能多地區分音位的產物?因此我說《廣韻》只是供人研究用的,讓大家都照著讀就沒必要了~~

7樓:

poem和Ar2ffa兩位的回答,艮人已贊……

然而,艮人對這個問題仍充滿了疑惑……

艮人可能不該用事實語音這一提法……人類記錄語音的結果,其實都屬於主觀認知範疇,都不等於事實語音本身,例如用國際音標標記各種方言發音,不論是用寬式記音,還是用嚴式記音,都是主觀認知的結果,都不等於作為認知物件(或者說客觀現象)的事實語音本身……

人類認知語音的能力不同,記音的結果便會不同。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認知語音的能力總體上是不斷發展的:今人可利用聲學儀器測量聲波,對不同語音作出精確的區分,並用國際音標這一工具標記出語音間的細微不同……問題是,古人只能通過耳朵感知和區分語音,精度自然不如今人。

而且,即使能靠耳朵感知到語音間的細微差異,也會因為沒有國際音標這一工具而無法作出精確的標記

基於以上思考,艮人提出了題幹中的問題,並特別強調了構擬語音的客觀依據問題……古人沒有現代錄音裝置,無法儲存語音,今人擬音的客觀依據都必然是方言發音。可是,所有方言都是現代語音,都不同於古代語音,我們根據什麼確定哪個先哪個後?哪個更接近古音,以及接近的程度?

……例如,n/l不分現象,古人寬式標音,結果只有乙個。但是,它們卻共存於某些方言中,我們怎麼去區分哪個先哪個後?有必要非此即彼地排除掉乙個嗎?

如果這個沒必要的話,我們為什麼要去

強調「古無輕唇音」等呢?

艮人真正想不明白的,或者說真正要問的問題是:今人在構擬古音時,認知物件是不是客觀存在過的古音?或者說,人們構擬古音是不是和標記方言發音一樣,以無限接近事實語音為基本目標?

艮人的個人意見是:所有古文獻記錄的語音,都屬於古人的主觀認知。今人根據古文獻記載去構擬古音,最多只能還原到古人認知到的精度,不可能達到現代人認知語音的精度……

我們能用衛星地圖去指揮古代的戰爭嗎?能用狙擊步槍的精度去要求古人射箭嗎?顯然不能!

同樣道理,我們也不能用現代人認知語音的精度去要求古人……古人認知和標記的結果本就是粗略的,我們怎能替他們區分得清清楚楚呢?

8樓:Ar2ffa

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看到的「古音」都是對音位的構擬,一味刻意追求絕對準確的古音,現有科技是無法完全做到的,但哪個音讀什麼韻,什麼調類都是比較有把握的,中古音的話各家基本都能自洽,肯定不是和古人一模一樣的,但也不能說是錯的,古音構擬很大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音位基礎上做到準確已能為研究所用了。

我構擬的中古漢語有何處需要改進?

已登出 我要幫欒末學說幾句話了。怹欒再不堪,好歹是承認中古漢語不等同於現代任何一處的漢語的,只不過把所有怹不喜歡的演變都歸咎於外族影響。就憑這一點,怹已經是知乎民科中的佼佼者了,矮子裡拔高個的話,怹是民科中的高個兒。 就事論事,您因為北吳有匣母脫落,然後把匣母擬作零聲母。由於自己母語洪巢片分不清n ...

鄭張尚芳系統的上古音究竟是如何擬的,哪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

已登出 那要看你對於上古音的基礎如何了。從顧炎武一直到黃侃 王力,雖然也分審音派和考古派,離析唐韻始終是乙個基本手段,換句話說,詩經押韻不押韻,怎麼算作押韻,都得參考廣韻 離析唐韻,考慮詩經韻部同廣韻韻部之間的分合關係 董同龢分元部為寒部和山部,貌似是以諧聲為基礎,其實還有廣韻的影子,廣韻本身分二等...

古漢語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是如何考證出來的?

走走縷縷 這不是我寫的,我只是我們老師課堂ppt的搬運工。老師叫宮欽第。這是個好玩的老師,只不過我音韻學聽不太懂。ppt也是他自己寫的。我只是個搬運工。我這只有中古音的 Zhihong 斗膽班門外提乙個問題。是否能利用古音,以改變單詞拼寫形式的方法,來減少拼音書寫中文時的同形詞的數量,使閱讀更容易。...